《后出师表》的伪作者是谁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4 06:51
- 提问者网友:谁的错
- 2021-11-13 20:48
《后出师表》的伪作者是谁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狂恋
- 2021-11-13 21:29
《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传世名篇,又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古文观止》也对此进行了收录,《三国演义》也是照抄不误,于是诵读的人就更多了,也更深入人心了。《三国演义》中说《后出师表》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向后主刘禅呈上的。但是针对《后出师表》却有许多疑惑之处。陈寿的《三国志》中只收有《前出师表》,而没有《后出师表》,后者只是裴松之作注时,引《汉晋春秋》时附加进去的;而且又解释说。“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连《诸葛武侯文集》中都没有,却由吴国做过大鸿胪的张俨记录下来,实在让人难以理解。陈寿是蜀国人,他收集孔明的事迹和文章应该是很齐备的,为什么连这么有名的《后出师表》都遗漏了呢?实在让人不敢相信。更重要的是《后出师表》中所提到的阳群、马玉、丁立等这些人物在史书中根本就没有相关的记载,所以后人怀疑它是一篇伪作。从《后出师表》的内容分析,其意窘而辞繁。因为文中充满了一片失败的气氛,简直像一个被逼到绝路上的人在垂死挣扎时所发出的哀鸣一般,同蜀国当时的形势完全不吻合。我们试把此文的内容进行细致的推敲,就会发觉它不可能是出自诸葛亮的笔下。此文中最著名的两句话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少人都曾引用过,他也被认为是诸葛亮一生忠贞,至死不逾的内心表白。从表面来看,这与《前出师表》所表现出来的必胜决心和奋斗精神的格调是一致的,所以后人便对此很少有产生疑心的。但是从整篇《后出师表》的内容来分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成了一句十分泄气的话,因为这是诸葛亮在二次北伐时写的,在出兵讨伐敌国前,全军的“气可鼓而不可泄”,出战前竟散布失败的议论,像文中的“故知臣讨贼,才弱敌强也”。又如“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又如“丧赵云”一段,说军中已少了许多勇将,为什么还要着急北伐呢?以及“今民穷兵瘁而事不可息”,也就是说魏军大举进犯,为什么不停止征伐呢?从逻辑上思考这些话都是说不通的。尤其是“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句话,诸葛亮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把国家的命运付之孤注一掷上,这与诸葛亮平生小心谨慎的态度是差别很大的?《前出师表》写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后出师表》写于建兴六年。中间这一年虽经历了街亭之败,损失也固然惨重,但凭此还不能说蜀国从此就一蹶不振了,说在死亡中挣扎就更言过其实了。因为建兴六年冬诸葛亮曾重出散关,攻打陈仓,还击斩了王双,这说明在整顿了半年之后,还有力量出兵进攻,一进一退也显得十分从容。次年冬,再遣陈式攻武都、阴平,收复二郡,魏国对此则束手无策。可见此时的孔明还意气风发,毫不气馁,怎像《后出师表》中那副凄凉绝望的样子,这与当时只有四十七八岁的诸葛亮也是不太吻合的。街亭失守即使足以让他悲观绝望,但《后出师表》中也曾提到:“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曹操经历过这么多次的失败,还能统一北方,更何况街亭的失败呢?又怎能对诸葛亮有如此大的打击?《后出师表》引者有一句话说,诸葛亮要北伐,其他大臣有对此表示反对的,诸葛亮就反驳他们,其中所举理由竟有不少是替反对派说的话。如“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这些话拿来解释街亭之败还勉强可以,拿来作出兵的理由,就不通了。《后出师表》还说:“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其意是说,如不北伐,则魏国必会强大,到时就难以御敌了。这几句话若是魏国讨伐蜀国的理由,倒还有点道理。但诸葛亮是说不出这种歪理的。他一生谨小慎微,但《后出师表》中一再主张“危”。如“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定之,此臣未解三也”,“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等等,这些冒险的主张,根本不像诸葛亮生平的为人。另外,还有一个事实上的错误。赵云是在建兴七年病逝的,这在《三国志·赵云传》中有记载,而写于建兴六年的《后出师表》,却说“丧赵云”,这就是伪作之人弄不清赵云死年的一个明证。若是诸葛亮把手下未死的大将说成已死,真是个天大的笑话。如果《后出师表》真是一篇伪作的话,那作伪者又是谁呢?他就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在孙权去世的前一年,诸葛恪做到大将军、太子太傅。孙权临终命他同孙弘等大臣扶助儿子孙亮继位。诸葛烙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因过去吴魏交战,互有胜负,东吴占不到多少便宜,心里很不痛快。到孙亮继位,他大权在握,就先“会众于东兴(今安徽巢县东南),更作大堤,左右结山夹筑两堤,各留千人。使全端、留略守之。引军而还。”魏国因吴军侵入边境,就命大将胡遵、诸葛诞等人率兵七万迎敌。诸葛恪亲率四万人前去救援。结果,丁奉诸将大破魏军,杀敌数万,斩叛将韩综等。诸葛恪因功封为阳都侯,加荆州扬州牧,从此他的欲望进一步扩大。次年春,诸葛恪再次攻魏,朝中大臣极力反对,认为连年征战,百姓困苦,不如暂时休战。诸葛恪见形势不利,但他又是刚愎自用之人,为了说服众人,他就写了一篇《论征魏》,曾收录于《三国志·诸葛恪传》中。这篇文章的绝妙之处就是其中的论点与《后出师表》中的论点极为相似,仿佛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现以译后的文章列举几处。“从近处说,刘景升在荆州,拥兵十万,财积如山。他不趁曹操微弱之际与其争夺天下,却坐视曹操消灭袁氏父子兄弟,逐步强大。当曹操进攻荆州时,景升之子就只能成为俘虏了。”此出自《论征魏》。二、“如今民穷兵疲,但形势危急,我们不能休息,不管我们是否采取行动,所消耗的都一样。如不趁现在进攻敌人,妄想以一州之地同魏国贼人持久,这是我所不能理解的。”出自《后出师表》。三、“汉高帝聪明可比日月,谋臣智慧高深,但仍然冒了危险,受了创伤,危而后安。如今陛下聪明不及高帝,谋臣也不及张良、陈平,却想以长久之策来取胜,坐等平定天下。这是我所不能理解的地方。”出自《后出师表》。“以前汉高祖已占有三秦之地,为何不闭关守险、享乐一番,却要倾国攻打项羽,身受创伤,连甲胄都生了虱子,将士也非常辛苦。他难道喜欢锋刃而忘记享乐么?他是考虑到长久之计,认为同敌人是不能两全的。”出自《论征魏》。“如今魏国人民生育繁多,不过年纪还小,未能用于打仗;若再过十多年,他们人口一定成倍增长。反过来,我国的劲兵现在尚存,若不早日使用,让他们坐着老去,再过十多年,又少了一半,而且我们的儿童数目不多,到时敌人增多一倍,我军兵员减少一半,就算伊尹、管仲再生,也无能为力了。”出自《论征魏》。从以上可以看出,这四段所用的口、阐述的道理、引用的例子,竟如此相似。《后出师表》说不能坐视敌人强大,诸葛恪就说如等敌人强大,将后患无穷;《后出师表》说不能以一州之地与敌相持,诸葛恪就说偏安江东是使人感到悲哀的;《后出师表》说数年后国内精锐会损失大半,诸葛恪就说魏国人口日多,吴国壮丁渐少;甚至引用汉高祖艰苦作战的例子,两者完全楞同,真有这么巧吗?如这样理解可能会觉得道理更充分一些,诸葛恪为了驳倒反对伐魏的大臣,他独自撰写了这篇《论征魏》,但还觉得分量不够,需要再找个更有力的助手。正巧当时蜀国的形势同吴国也很相似,再加上诸葛恪又是诸葛亮的侄儿。于是他便伪造一个《后出师表》来作为证据,想以此增加说服力。借其叔父诸葛亮早年论伐魏的主张,以此来反对朝中不同意伐魏的大臣。更重要的是他还特意在文中插有一句这样的话:“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嚼然叹息也。”端出《后出师表》为证,真是欲盖弥彰,把自己的内心隐秘一下子泄漏出来了。后来,蜀人陈寿不知有《后出师表》,但吴人张俨却记录了它,这便是因为作伪之人乃是魏国的诸葛恪,而不是蜀国的诸葛亮。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