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上座部佛教中有没有“回向”?

答案:3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7 11:59
  • 提问者网友:ミ烙印ゝ
  • 2021-03-16 16:30
上座部佛教中有没有“回向”?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渊鱼
  • 2021-03-16 17:41
有回向,上座部只承认过去七佛。
  回向一般都是回向涅槃

  以下是查到的资料
  三、 回向含义的演变
  (一)原始佛教时期之回向义
  1.回向于涅槃
  在《阿含经》典中最早的回向思想,大抵上是以回向涅槃为主,如在《杂阿含经》(大正2,卷21(561经)、26(656经)、27(726、727、738、741、742、744~747经)、28(764经))中,谈到修三十七道品时,世尊便告诉弟子们要“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舍,如前已说,是涅槃的别名。为什么世尊要弟子们回向呢?出家修道者,发厌离心、愿离三界烦恼的系缚,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如何去维护这份发心,那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因此,世尊才多次叮咛弟子们要回向于解脱上,而非为其它的人天果报。所以,回向可说是维护发心,令之长久持续不变的一个重要方法。不断的回向也等于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莫忘当初的发心,如此小心翼翼的维护著它,不让它轻易的退失,乃至无明与贪爱断尽,达到涅槃的境界为止,这才是回向的作用所在。这样的回向,是原始佛教中所常见,也是佛教原有的特色。
  2. 决定业报与往生善趣
  回向于出世间是《阿含经》的主要目的,但也有回向于世间果报,如《杂阿含经》卷48,有六天女劝一位来至拘萨罗国,名叫粗牛的弹琴人说:
  若男子女人,胜妙衣惠施,施衣因缘故,所生得殊胜,施所爱念物,生天随所欲;见我居宫殿,乘空而游行,天身如金聚,天女百中胜,观察斯福德,言回向中之最。(大正2,353b26~354a22)
  这是赞扬生天的殊胜,鼓励人们要回向于彼。此处回向与阿含中所见一般回向义显然有别,然即使是世间福报的回向,仍是不出“自作自受”的范围,尚见不到回向他人之义。另外,在谈论到业报问题的时候,有说随重业、随习气、随忆念[16]来决定果报的定向,而回向也是有决定果报趣向的作用,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提到说:
  复有业能令众生得决定报,若人于佛法僧及持戒人所,以增上心施,以此善业发愿回向,即得往生,是名决定往生,是名决定报业。若业非增上心作,更不修习,又不发愿回向受生,是名不定报业。(大正1,893a27~b18)
  所以,平时除了积极修善,累积一切福德资粮之外,发愿回向于善趣也是相当重要。这犹如《杂阿含经》卷33(大正2,237b28~29)中,佛告摩诃男说:“莫恐莫怖,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若大树是倾往东方而长,若有一天被砍下,它一定会往东方倒。同样的,若人经常将所修的善业回向于善处,死后即得往生于彼处。发愿与回向往往都是相提并论,发愿可说是欲心所,回向则是将目标设定;有了欲求的心,再加上目标的确定,这才能决定未来的果报如何。
  此义之回向与回向涅槃有相似之处,其中差别只是一者是回向人天善处,一者是出世间解脱处。然二者皆是指意志、意向所趋,功德力之集聚,导归一处之意。
  3. 布施与回向
  在早期的印度,布施已成为了民间的一个重要的风俗民情。许多宗教无不提倡人们要布施,人民也认为这是能够给他们带来福报,来生生于天上,甚至能消除所作的罪业。[17]尤其是在婆罗门教中,透过某种宗教的仪式来行布施供养婆罗门(Brahman)或天神(Deva)是能得到很大的福德。佛教兴起后,这一种观念仍然持续不变,在佛教的经论中也是频频的出现与布施有关的故事,如释迦佛的本生故事等,不少都是与布施有所联系。因此,回向与布施也构成了严密的关系,如《中阿含经》说:一位拘娑罗国王的儿子名叫长生童子,正当其父王面临敌国威胁的时候,他劝导波罗奈城中诸贵豪族们一起布施修福,“以此施福愿拘娑罗国王长寿,令安隐得解脱”(大正1,534a23~25)。又如《南传增支部》中说:毗沙门大王(Vessavana maharaja)请难陀母优婆夷,将诵经及供僧的功德回向给他,如彼言:
  …“(难陀母:)善哉贤友!依我所诵之法门,是为送卿之礼物。”“(王:)善哉姊妹!此乃给我之礼物。明日以舍利弗、目犍连为上首之比丘僧伽,未食朝食而将来毗努建达伽村,供养其比丘僧伽已,即称为我之布施,而此乃为给我之礼物(maman dakkhinam adisyyasi)。”(汉译南传,增支部经典四,第22册,p.26=Avguttara iv, p.63~67)
  又在《杂阿含经》卷37(Angutara Ⅴ, p.269; 汉译南传,第25册,p.193)中,也提到一位名为生闻的婆罗门请教世尊说:
  瞿昙,我有亲族极所爱念,忽然命终,我为彼故信心布施,云何世尊,彼得受不?(大正2,272b12~18)
  这是为已故的亲属布施,彼是否能得到利益之问题。如此以布施功德回向与亡者之事,在南传《饿鬼事》中,多处可见。例如《郁婆利品》中的《舍利弗母鬼事》:
  我子(舍利弗)!为我而布施,布施回施我; 如是而为者,解脱食脓血。慈悲舍利弗,闻母之所言,以语目犍连,且阿那律,又告劫宾那。共作四小屋,施舍四方僧,小屋与饮食,为母献布施。刹那现献果,饮食及衣服,则为布施果。衣服与饮食,此是布施果; 彼女著美服,上衣迦尸绢,诸色之衣服,而近舍利弗。(Petavatthu p.14;汉译南传,小部经典三,第28册,p.14)
  《饿鬼事》是南传《小部》的第七部,其中内容与《杂阿含经》中,目犍连尊者遇鬼之事显然是有关系。[18]在《杂阿含经》中并没有谈到如《饿鬼事》中那样,以布施僧众的功德可以增长饿鬼的福报,只是说明了他们的业果因缘,并劝导他们改过向善。反之,在《本缘部》的《撰集百缘经》卷5〈目连入城见五百饿鬼缘〉(大正4,224a~225b)中,才有谈到如饿鬼求助于目连尊者,愿尊者从彼亲里求索财物,用设肴膳请佛及僧,令他们能够脱离饿鬼之身的例子。由这可以看出同样的事情,却有不尽相同的内容,即后者已有包含了回向的思想,就和《饿鬼事》一样。到底回向的思想是否就是属于后期才有,其实也不尽然,如前所引,可知功德回向与他人早在阿含中已经存在,只不过阿含比较偏重于个人的修持,所以在遇到鬼时也是为他们说法,令他们生起惭愧,忏悔的心,从而才能障除福增。关于功德回向与他的例子虽也有谈及,相对之下似乎是少之又少。不过,尽管如此,我们似乎可确定功德回向他人之回向义,在《阿含经》中早已存在,后头大乘重在回向他人之回向义,应是其来有自。
  (二)部派佛教时期之回向义
  1. 继承阿含之说法
  原始佛教的时代,是以佛所说为弟子们修行的准绳。佛入灭以后,则由弟子们将所闻的教说结集成经(sutra),直到部派佛教,又将所结集下来的经典作更进一步的论究与整理,其中最庞大的论著可说是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论。大致上,阿毗达磨论的回向可说是继承《阿含经》的说法,如《大毗婆沙论》中随处皆可见到像以下的语句:
  1. 谓从布施。乃至七处善。皆以回向解脱。(大正27,30c28)
  2. 诸仁者念等觉支是我世尊自觉自说依厌离灭回向于舍。(大正27,154a17)
  这样的理念不但在有部论中得见,而且还引用了“回向”之词,同时论中更扩充其中的内容,强调回向的重要性,如《大毗婆沙论》这样提到:
  摄受正念而不回向解脱。谓求生天欲乐等故受持禁戒。世尊说彼所受律仪,虽是胜业而不获大果。若有根本业道净近分亦净,非恶寻思之所损害。摄受正念回向解脱。世尊说彼所受律仪,是殊胜业能获大果。(大正27,648b7~11)
  所以,无论是行持任何的善法,甚至能持受很多的戒律,表面上身、口、意非常清净,若不回向于解脱,一心只求生天,则不得涅槃大果;反之,若是小小的善业,乃至根本或少分戒,若是都能回向于解脱的话,将来必会出离生死轮回,证得涅槃。由此更加证明佛教所谓回向之本来精神。
  有关《阿含经》中所说的生闻婆罗门请教世尊布施回向已故亲人之问题,有部也有记载,同时还作了更详细的解说。在《大毗婆沙论》卷12中就说道(详细内容于“回向之可行性”一章说明,故此处略引):
  …遂集亲里,请诸沙门婆罗门等,设大施会,愿此资彼舍苦受乐。尔时饿鬼于自住处,见如是事,于自亲里生眷属想,于其财物生己有想,即时欢喜;于福田所,生信敬心;于其所作起随喜心,便离重苦,由此因缘祭祀则到。…(婆沙大正27,卷12,61a)
  早期在《阿含经》中仅提供了微小的讯息,以证明布施功德回向于饿鬼趣的可能性,现在有部作了更进一步的解说与分析,并也举出当时其他论师的意见。由此可知,回向与众生的论题不但是在原始佛教即已存在,同时在部派时期中也是受到诸论师们的关切,进而成为讨论的对象之一。除此之外,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22中,也提到以诵经福德回向于诸天龙神,以求援助,如其言:
  法与(比丘尼)报曰:“贤者,仁等但去至彼边城必当得胜,然每于宿处诵三启经,既于其夜通宵诵经,称天等名而为咒愿,愿以此福资及梵天,此世主帝释天王,并四护世及十八种大药叉王,般支迦药叉大将,执杖神王所有眷属,难陀乌波难陀大龙王等。”(大正23,753c17~23)
  虽然文中没有正式引用“回向”这样的语词,可是从内容中所说:愿以诵经的福德资助诸天神,盼望他们能够被荫众生。这类似南传的《鱼群本生谭》,菩萨将布施鱼群的福德供养河神之后,便蒙其恩泽。又如南传《长阿含经》所说:供养于诸天,便能受惠顾。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思契十里
  • 2021-03-16 19:56
没有
  • 2楼网友:动情书生
  • 2021-03-16 18:49
小乘本就不承认大乘,否认大乘佛经,否认十方诸佛的存在。所以没有回向之说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