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如果K值大,滴定反应的突越范围就大,同时反应的完全程度高呢?
- 提问者网友:我一贱你就笑
- 2021-05-01 02:30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蕴藏春秋
- 2021-05-01 03:11
因为用一定浓度的酸碱中和滴定,计算加入酸或者碱的不同的量时溶液的pH
再根据结果绘制滴定曲线中可以看出
都用0.1000mol/L NaOH溶液滴定 0.1000mol/L 的各种强度的酸时 ,
Ka值越大,也就是酸越强时,滴定突跃范围越大。
HCl是 4.3~~~9.7
CH3COOH是 7.74~~~9.7
Ka ≤10^-9时,已经没有明显的突跃了。
Ka越大,表示酸越强,与NaOH的反应当然就更完全
弱酸强碱盐在溶液中会水解,相当于没有完全中和
- 1楼网友:西风乍起
- 2021-05-01 03:19
实验室常用到两种K值,第一种与本问题无关,先说无关的,如下:
在化学分析中,用一种标准溶液定量、过量加入试液中与试液反应,然后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试液中加入的过量的第一种标准溶液,从而定量分析出试液中有效成份的含量,此法称为“返滴定”。两种标准溶液相互滴定达到终点时的体积之比称至为K值,在计算时要用到K值。
假如第一种标准溶液定量加入50毫升,第二种标准溶液滴定时消耗了30毫升,这两种标准溶液相互滴定达到终点时,第一种标准溶液消耗20毫升,第二种标准溶液消耗了40毫升,他们的比值(K值)为20/40=0.5
那么第一种标准溶液定量加入的50毫升过量部分的体积是30*0.5=15(毫升),实际参与反应的体积是50-15=35(毫升)。
第二种说的是电离平衡常数,与本问题有关,如下:
(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的电离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系数次方之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的浓度系数次方之积的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用K表示。(酸的电离平衡常数也可用Ka表示,碱的电离平衡常数也可用Kb表示)注:浓度指平衡浓度。
(2)电离平衡常数的意义:
K值越大,说明电离程度越大,酸碱也就越强;
K值越小,说明电离程度越小,离子结合成分子就越容易,酸碱就越弱。
(3)影响K的外界条件:对于同一电解质的稀溶液来说,K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温度升高,K值变大。若不指明温度,一般指25℃。
(4)多元弱酸、多元弱碱的电离
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电离的,每步电离都有电离平衡常数,通常用K1、K2、K3 分别表示。如:磷酸的三个K值,K1》K2》K3 ,但第一步电离是主要的,磷酸溶液的酸性主要由第一步电离决定。因此在说明磷酸溶液显酸性的原因时,只写第一步电离方程式。
多元弱碱的电离也是分步电离的,但习惯上书写其电离方程式时,可写其总的电离方程式。如:Cu(OH)2 Cu2++2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