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作品的自然之美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3 21:05
  • 提问者网友:浮克旳回音
  • 2021-01-03 00:53
课外阅读(一)作品的自然之美  所谓自然之美,是指作品清新而无雕琢气。  雕章琢句是六朝文学创作的普遍趋向,钟嵘针对时弊,提倡艺术表现上的“自然英旨”。钟嵘认为,当时创作违反“自然”的艺术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良倾向,一是用事用典,一是宫商声病。这里要谈的是关于用事用典如何有损于自然美的问题。  刘宋直至齐梁,写文章作诗盛行用典故,甚至发展到把一个人腹内装典故的多寡,视为学问深浅的标志。为了矫正时弊,钟嵘提出“直寻”的主张,要求诗人到现实生活中观察体会,摄取创作的资料营养。  “直寻”说出了艺术美的思想内容来自生活。“直寻”是诗人面向生活,从中汲取素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生活。就以颜延年来说,当他面向自然景物时,写出的诗句便有声有色,既真实而又清新自然。陶渊明是一位在艺术表现上最有自然之美的诗人,比起谢灵运写景更高一筹,陶诗的自然之美,当然有作者天衣无缝的技巧,但何尝不得助于他对田园生活的深刻体会?非“直寻”,依赖用事用典作诗,从根本上说是违反了文艺再现生活的原则。舍源逐流,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写出的东西,怎会不轻者受拘束,有伤真美,重者“殆同书钞”呢!  从文艺表现形式说,自然之美的形成离不开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文艺既然不是生活的原始照搬,就存在着物化的技巧问题。尽管艺术家们都反对雕琢气,可是实际上任何艺术创作都是既雕且琢的,包括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包括“芙蓉出水”的谢灵运的诗篇,包括苏东坡“行云流水”似的文章,包括近人潘天寿盖上“不雕”印章的画,等等。我认为,古今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雕琢之事概莫能外,只是高明者雕而无痕,拙逊者“雕绘满眼”而已。  作为自然之美,在表现上是一番创新,而非袭陈言。陆机《文赋》云:“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不振”,说出了根本。前一句是务去陈言,后一句是独出心裁。试想哪篇脍炙人口的诗给读者以自然之美的享受而不是独出心裁的创造呢?没有。有人以艺术家的才气如何来划分,认为才气横溢的人如李白、苏轼,纵手成文,全无琢痕。这只能是一个方面的因素。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晚年又精心研究诗律,可谓是在艺术表现上一向用功的诗人。但他的诗予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同样达到天衣无缝。从上述诸多诗人的创作中我们看到,艺术美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创新。(1)钟嵘对文学创作提出了“直寻”的主张。根据本文作者的理解,“直寻”说的内容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5个字)(2)第4自然段中作者所说“舍源逐流”的“源”是指□□□□□(不超过5个字);“流”是指□□□□□(不超过5个字)。(3)第4自然段中说到陶渊明是“最有自然之美的诗人”,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6自然段引陆机《文赋》中的两句话“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不振”的意思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本文的主旨是希望作家面向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写出具有自然之美的作品。B.具有自然之美的文学作品是清新的,不事雕凿的作品。C.作品的自然之美,既是生活的艺术再现,又是作者创造性劳动的产物。D.自然之美的作品是靠作家的才气创造出来的,才气横溢的李白纵手成文全无琢痕。E.自然之美的形成,既离不开作者的技巧,也需要“无痕”的雕凿。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时间的尘埃
  • 2021-01-03 02:19
答案:5.BD;解析:(1)作家应面向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素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生活。(2)源:生活(或:社会生活);流:用事用典(3)自然之美来自生活(4)自然之美在表现上需要独出心裁的创造,而不是沿袭老套。(5)B错在“不事雕凿”,D项不当在于“是靠作家的才气创造出来的”,这是“有人”的看法,而不是作者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毛毛
  • 2021-01-03 03:42
我明天再问问老师,叫他解释下这个问题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