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详细讲解下关于高1地理中的大气这一章节的知识要点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7 06:12
  • 提问者网友:趣果有间
  • 2021-05-17 00:43
RT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躲不过心动
  • 2021-05-17 00:55

这一张重点是抓住热胀冷缩,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缩降。大气高空冷,低空热,上升的热空气冷凝成云致雨,下降的冷空气受热干化。这一章所有都建立在热力环流基础上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未来江山和你
  • 2021-05-17 03:06

1、体现了课标要求,兼顾了三维目标

地理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标准。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

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就思考哪些图表对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帮助?这些图表的呈现方式是怎样的?教材中哪些图表可以利用?哪些要进行再加工?如何利用?要将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清楚,哪些知识需要铺垫?

中图版教材在第一章对地球外部圈层的简述中也对“大气的成分及其功能”和“大气的垂直分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因此我根据课标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觉得有必要通过学生活动对大气成分中的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固体杂质等的功能、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点这些内容进行回忆整理,以帮助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知识要点。长短波辐射知识、大气的成分及其主要功能,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点等,大气的削弱作用与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相关联,也要适当补充。

2、组织了具有较好教学效果的学生探究活动

(1)明确了主干知识的探究主题:本节内容主要可分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两大部分,根据这两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两个学生探究活动,分别是:减少的53个单位的能量哪去了?地面与大气之间的热量是怎样传递的?

(2)提出了较为周密、细致的指导性探究要求

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有明确的活动要求:

前后四人为一组;各组选一位组长负责讨论的进度和质量;选一位记录员记录本组探究的结论;选一位发言人;时间为5分钟;各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咨询。

(3)由教师、学生共同开发探究学习材料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这种主体性的发挥不仅体现在学生亲自参与问题的思考、讨论、交流,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探究材料的搜集、提炼、加工整理,那么主体探究的意义就更深入的一个层次。在这节课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减少的53个单位的能量哪去了?”中,我设计了三种材料学习方式:太阳辐射,地面、大气辐射由教师提供;而必要的“大气的成分及其功能”和“大气的垂直分层”这些知识是由教师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觉得会用到大气圈的哪些知识?大家找找看!说出你的想法!学生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充分利用手中的教材,寻找认为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的材料。在寻找的过程中,自发的相互讨论研究,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组织了有利于任务完成的四人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常用的学生学习方式。怎样让小组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真正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思考?我们在教学实验中发现基于平时教学常态的前后四个学生为一个小组比较能够落实上述要求。人数太多学生势必间距太大,那么组内生生交流就比较难以开展,最后还是相临的学生互相探讨,就会形成大组内又套小组,整个组的探究就流于形式。

(5)让学生较充分发表、交流了探究结果

在两个探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由于探究主题设置的问题明确,并具有一定的探究深度,探究的要求具体明确,探究材料充分,因此每一组组内的学生都积极的利用材料进行交流,在组间分享交流各自成果的时候,基本每个组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且针对不同的结论提出了本组的见解。

3、较好地体现了教学活动的逻辑性、系统性

(1)教学关系协调

本节课教师的引导探究、适时讲授;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教材变为学生的学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等教学要素选配合理,关系协调,功能优良。

(2)教学程序顺畅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概念“减少的能量被大气吸收了”为基础,利用材料学生探究得出减少的能量的科学解释,然后进一步提出第二个探究问题“地面与大气之间的热量是怎样传递的?”环环紧扣,步步提升,将学生由起初的感性认知逐渐升华到理性认知的轨道上来,学生认知进程合理,节奏恰当。

4、师生、生生关系和谐

对学生的关注程度较高。在学生探究活动进行过程中,每个小组的进展情况都一一巡视;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占了较大部分;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你的观点如何?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一说你的看法。”等。营造了轻松平等的教学环境。

二、本节课仍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

有教育家说过“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撼的艺术”。每当上完一堂课,我总能发现不足,找到应该改进的地方,本节课也不例外。我感觉本节课有以下方面需要改进。

1、应进一步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利用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没有得到适时的学生活动。原因有二:一是在第一个探究活动学生交流表达想法的意愿需要一定的心里准备时间,需要逐渐适应;二是本节课第二个探究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学生探究时间较长,所以在教学反馈环节上的时间就相应的缩短了。

2、应进一步研磨引导学生探究的设问

为什么第二个探究问题时间较长?我认为首先这个探究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设计梯度问题逐步解决。因为这个探究问题里面包含了不同辐射及其各自特点、大气成分对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等。学生对其理解可能较为混乱,在较短的时间内不太可能有大多数学生理解其内涵。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梯度问题的引领。

3、应进一步提高与学生对话的针对性、有效性

在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过程中,我感觉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与学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者迸发出来的思维火花,应该给予及时的点拨、恰当的评价等。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为什么对,为什么错等。在这些方面,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还应进一步提高。

总之,以上是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感悟到的,与大家共同探讨,希望通过教学反思,更快地提高自己适应新课程的业务水平。

最后,我特别中图社举办了此次评比活动,使我得到锻炼、成长,也感谢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市、区县各位教研员及老师们的帮助、支持,才会使自己在教学方面不断进取,不断进步。

  • 2楼网友:患得患失的劫
  • 2021-05-17 01:28

1.大气垂直分布特点

2.大气的热力状况①大气热力作用②全球热量平衡

3.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和水平运动)

4.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5.常见天气系统①锋面系统②低压和高压系统 例如气旋和反气旋,准静止锋 伏旱

6.气候形成和变化 重点是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和特点 尤其和区域定位联系紧密

7.大气环境保护

全球变暖和酸雨现象

重点在2.3.4.5.6.7.找你们老师要课件 然后自己自学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