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小端午节是什么时候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8 07:59
  • 提问者网友:饥饿走向夜
  • 2021-03-07 22:06
小端午节是什么时候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叶十三刺
  • 2021-03-07 23:11
问题一:端午节为什么分大端午和小端午 小端午和大端午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老黄县周围民间每年农历五月过两个端午,五月初一为小端午,五月初五为大端午。
大端午,即端午,古称端午,瑞阳,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亦以纪念相传于是日自沉汩罗江的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小端午源于胶东地区一则动人的民间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栖霞有户李姓人家,老两口暮年得子,十分高兴,谁知小孩子生下来以后竟是一条黑龙,妈妈当时就吓死了,他爹见状,顺手操起一把斧头,用力向龙身上砍去,不料只砍下一条尾巴,黑龙忍痛一溜火线直奔北海而去,一年到头也不敢回家,只是每年春秋两季回来给妈妈上坟,因为没有了尾巴,人们都叫它秃尾巴老李。后来秃尾巴老李到了东北的一条大江里,江里住着条称霸一方的白鳝,为争夺地盘黑龙和白鳝打了起来,一连几天不分胜败。后来秃尾巴老李托梦给闯关东的胶东老乡,求他们在五月初一这天,到江边助阵,看到江水发黑的时候,就往江里扔吃的东西,帮它打败白鳝。住在那里的胶东人饱受白鳝欺悔,听说家乡来的黑龙要为民除害非常高兴,到了五月初一这天,一大早就拿着准备五月初五日过端午的食品来到江边,看江水发黑了,就一齐往江里扔鸡蛋和粽子给秃尾巴老李吃,结果赶走了经常危害百姓的白鳝,黑龙从此便住进了这条大江,人们把这条江称为黑龙江。自从秃尾巴老李镇守黑龙江之后,这一带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为了报答黑龙的恩德,每年农历五月初一日,附近闯关东的胶东人都要煮鸡蛋,包粽子送到江里给秃尾巴老李吃。经朝历代,相沿承袭,逐渐衍变成为胶东人的小端午。直到如今龙口(旧称黄县)民间每年都过两个端午节,习称小端午、大端午。
黄县的端午节虽然有大小之分,但两个节俗都是一样的。过去节日期间“民快(旧官府专管缉捕的差役)乡兵角技于演武场,为演柳”,“妇女妆艾虎簪、艾叶、榴花、佩朱符,以避邪。是日多蓄艾”(清同治《黄县志》、民国《黄县志稿》)。
早年间的端午节被人们涂上了一层浓郁的民俗色彩,使得这一古老的节日显得神秘而又有趣。节日前几天,女人们先把苘麻染成黄色,然后用红线勒成约一寸长的小扫帚和小炊帚。巧妇们还用各色花布做成石榴、桃子、小老虎、小老鼠等花样各异,玲珑精巧的香荷包,里边装上中草药,节日期间佩戴在身上,据说可以祛病。
端午节这天早晨,将新鲜的艾枝插在门楣中央,习称插艾。有小孩的人家还要给孩子在手腕上束像手镯似的五彩丝线,名为“五丝线”、“缕束线”,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到雨水里冲走。
节日这天人们还饮雄黄酒,或是把雄黄水抹在孩子的耳朵、鼻子里,也是为了避免瘟疫虫豸的侵害。
有的人家在日出之前,用桃木刻成小刀、小剑,说是日后可用来避邪。民间盛传,端午节这天早晨捉一只青蛙,把一锭墨塞到它的肚子里,以后用这墨研成墨汁,用笔醺着抹到患处,可以用来治疗脖子上的火痼子。有趣的是民间还有一则口诀:“赫赫扬扬,日出东方,神笔在手,万病消亡”。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如今的龙口人摒弃了往昔的旧俗,但仍然过两个端午。节日这天依旧插艾枝、包粽子、煮鸡蛋,设家宴,秃尾巴老李那古老而美丽的神话故事,也一代问题二:小端午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问题三:为什么有大小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人们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在洪江、麻阳等县市,有过大小端午节的习俗。初五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午。这种习俗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传说,这里的人们过端午节,起初是农历五月初五。有一年,好吃懒做的癞哈蟆抢先将祭屈原的祭品吃得精光,人们愤怒了,于是在第二年端午时,手拿艾枝和菖蒲剑追打癞哈蟆,将雄黄酒洒在屋前屋后和各个路口,阻止癞蛤蟆的活动。癞蛤蟆被迫从平地、丘陵区迁进深山老林里,它们利用自身的毒汁喷射人身上,偷吃作物报复人类。为了防止癞蛤蟆的报复,人们将端午节的时间改为农历五月十五日。这天,人们吃雄黄酒、鲜苋菜,给孩子额上涂些雄黄蒜子酒,以防癞蛤蟆喷射毒汁。癞蛤蟆经过前后两次驱赶,胆小了,肚饿了,只好向人们求饶,保证今后只吃虫子,再不吃祭品、粮食和作物了,后来慢慢改掉贪吃的毛病。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句谚语:“癞哈蟆躲端午,躲得了初五,躲不过十五。” 又传东汉光武元年(公元25 年),为了国家统一,武威将军刘尚带兵征五溪,全军覆灭。在朝廷无将可使之际,年逾六旬的“伏波将军”马援主动请行。马援带兵正值农历初五日,士兵面带难色。马援厉声道:“端午佳节,蛮酒必醉,进可成功,今日乃小端阳也,后将与诸将过大端阳。”当即进兵,对方果然喝得醉熏熏的,毫无防备,很快就被马援打败了。五月十五日,马援命令杀猪宰羊,犒劳将士。自此以后,五月初五定为小端午节,五月十五日定为大端午节。过节这天,人们做粽子,饮蒲酒,划龙船。江河两岸人山人海,观者如云,十分热闹,成了欢乐的海洋。至今亦是如此。 更有趣的是,新晃碧林侗家龙寨把端午节定为六月初一。相传,侗家龙寨过端午节起初也是初五日。一次,一个老太婆把祭奠屈原的供品恭恭敬敬地摆到神龛上,只见一条手腕大小的蛇盘在神龛上,突然供品不见了,老太婆把这情形告诉左邻右舍。人们并没有灰心,又重新做好供品摆上,同样地被蛇吃掉。寨里的老年人说:“今天发生的这件事,大概是天意,是神灵不准我们龙家在今天过端午节吧!” 但龙寨的人们热爱屈原,怀念屈原,无论如何也要纪念屈原,寨里人就呜锣聚会,决定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改在六月初一,同时改包粽子为油炸粑,杀猪宰羊,大宴三天,隆重纪念屈原。“六月初一过端午”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了。
希望采纳问题四:端午节买的小条帚什么时候扔 在端午节的日出之前,到野外采一把艾蒿、桃枝、杏枝、麦穗和大蒜,挂在门口和窗台,有祛病消灾,五谷丰登之意。而为什么要挂艾蒿呢,这里还有一段传说呢。
李大妈 :民间传说,端午节挂艾蒿,五月端午有官兵来,走到村头看见一个妇女,背着一个大孩子,领着一个小孩子,大兵问你怎么背大孩子,领小孩子,说我是做后妈的,背上背的是前一个的。这个兵看这个人心眼挺好,说,我不杀你,你回村吧。只要你门上挂上艾蒿,桃树枝,再有官兵来就不抓你,回去这个妇女告诉满村的人都挂的艾蒿,从这以后就形成了这个(传统)。
一到端午节,最高兴的是孩子们,根据民间的风俗,这一天,大人们会给他们做各种各样的小东西。
字幕 风俗一 脖挂五彩扫帚
一大早,家住田村的孙淑香大妈就忙活起来了。拿起五彩的丝线,飞针走线,不多时,一把替小孩准备的五彩扫帚就扎好了。
李大妈:五月端午,家里小孩都挂小苕帚和耍孩,这是从我记事起,老奶奶传给我的。
字幕 民俗二 割五色
五月端午一大早,大人们在小孩手脚上都系上“五色”线,这就是俗称的“割五色”。
字幕 民俗三 挂布猴
孙大妈 :这个猴子就是过端午,家家都挂猴子,看门子的意思。
字幕 风俗四 小孩戴肚兜
给小孩戴的红肚兜也有许多讲究,五岁以下小孩的肚兜上一般都有蝴蝶、蛤蟆、菊花、佛手的图案,意为长寿,而五岁以上小孩肚兜的图案多以“老虎头”为主,象征小孩虎头虎脑,茁壮成长。
孙大妈:一般十二岁以下的小孩,给他带兜兜,说鹅飞蛤蟆走,菊花擎扶手,小孩活到九十九,菊花九个瓣,代表九十九。
过节了,吃着香喷喷的粽子,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问题五:大端午是那天 现在人都提端午节,很少有人说起大端午,其实,大端午的历史渊源也十分久远。 南宋庄季裕《鸡肋集》说:湖北以五月十五日为大端午节,五月五日小端午节。在大端午节这天澴河镇要举行盛大的龙船竞渡的文娱体育活动,称之为“龙船会”。全镇男女老少扶老携幼前来观看。参赛者是来自东、西、南、北街巷以及周边湖垸水乡所组成的船队。以澴河西码头附近的龙王庙岸边为起点,经过澴河北岸的水府庙至南门码头为终点。每舟人数相等,穿着红衣绿裤,由一人鸣钲击鼓,其余人按击鼓声划桨,动作一致,舟行如飞。孝感城区民谚云:“听鼓下桡,船儿直飙。”岸上观众呐喊助威。到终点,鞭炮齐鸣,响彻澴天。流行于孝感城区民谣《龙船会上看龙船》不仅记述了孝感城区龙船会赛船所经过的具体线路,而且更是体现了孝感民众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充满了崇敬之情:
五月盼十五,敲锣又打鼓,
龙船会上划龙船,划过龙宫府。
屈大夫上岸来,龙船接喏(方言您)回故土。
流行于孝感城区《看龙船》民谣,便是龙船会热闹场面的生动写照:
五月端阳划龙船,人山人海女追男,哥哥船头划头桨,妹妹心里像琴弹,使劲帮腔喊号子,阳伞杵得稀巴烂!
由此看来,大端午,在当时的是十分重要的节日啊!问题六:端午节小扫把什么时候给孩子带上 过节前两天都可以问题七:哪里人在过小端午节 烟台人过“大端午”前还有“小端午”
“大端午”前还有“小端午”
烟台人的端午节因分为“大端午”和“小端午”而独具特色。除了众所周知的“大端午”外,“小端午”则来源于栖霞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
很早以前,栖霞有户李姓人家,老两口暮年得子,谁知小孩子生下来以后竟是一条黑龙,母亲当时就吓死了,他爹操起斧头用力向龙身上砍去,不料只砍下一条尾巴,黑龙忍痛直奔北海而去。因为没有了尾巴,人们都叫它秃尾巴老李。后来秃尾巴老李到了东北的一条大江里,江里住着条称霸一方的白鳝,为争夺地盘黑龙和白鳝打了起来,一连几天不分胜败。后来秃尾巴老李托梦给闯关东的胶东老乡,求他们在五月初一这天,到江边助阵,看到江水发黑的时候,就往江里扔吃的东西,帮它打败白鳝。
胶东人饱受白鳝欺侮,听说家乡来的黑龙要为民除害非常高兴,五月初一一大早就拿着准备五月初五日过端午的食品来到江边,看江水发黑了,就一齐往江里扔鸡蛋和粽子给秃尾巴老李吃,赶走了经常危害百姓的白鳝,黑龙从此便住进了这条大江。此后,这一带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为了报答黑龙的恩德,每年农历五月初一日,附近闯关东的胶东人都要煮鸡蛋,包粽子送到江里给秃尾巴老李吃。经朝历代,相沿承袭,逐渐衍变成为胶东人的“小端午”。直到如今,龙口(旧称黄县)民间每年都过两个端午节,习称“小端午”、“大端午”。
“小端午”在五月初一这天过节。过“小端午”这天早晨,趁小孩还未醒来的时候,大人们就把提前准备好的五彩线系在小孩的手脖与脚脖上,两只脚脖子只系一只。五彩线一般以红、蓝、粉、黄、绿几种颜色为主,这叫“割撸束线”。按习俗的规矩,小孩系撸束线的目的是防止蛇蝎蜈蚣之类毒虫的蜇咬。还有另一层意思是牢牢把孩子拴住,不让病魔缠身,确保小孩的健康成长。
“大端午”这天早晨,将新鲜的艾枝插在门楣中央,习称插艾。梁人宗懔在《荆梦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在门框上插两株艾草,表示驱邪避灾,确保平安的意思。问题八:端午节是哪一天,吃什么,戴什么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各地风俗大同小异。一般都吃粽子、绿豆糕、油糕等,一般戴香包、花花绳等,门窗挂摆艾草、菖蒲等。问题九:端午节什么时候送礼,今天送可以嘛 端午节一般都是节日的一两天 买点特产 带个小礼物什么的去拜访下的!一般都是探望亲戚长辈!问题十:端午节小知识 端午节小知识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