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好普通话,承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8-17 23:59
- 提问者网友:嘚啵嘚啵
- 2021-08-17 15:59
怎么说好普通话,承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未来江山和你
- 2021-08-17 16:43
以我的生活经历来说,在北京周边的几个省的方言中,河北方言是最接近普通话的。也许这和北京处于河北省的地理包围之中是分不开的,而普通话又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因此,河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最主要是语音的差异而不是词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在词汇上就完全相同。现讲对二者的词汇进行比较:
一、 完全一样的词汇
从第一类到第三十类的比较中发现时重叠的部分占了大多数,只有个别词在河北方言中显得口语色彩特别浓。但是这些词是河北方言与北京话共享的。
从个人语感的角度来讲,河北人没有“平舌”和“翘舌”的概念,在学习中这两个词只是一带而过,而在日常交际中根本不会有人去特别注意“平舌音”和“翘舌音”。正所谓“南腔北调”,河北人也没有普通话的概念,因为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仅仅在于一个人的口音,特别是在年青一代中,方言受普通话的影响并向其靠拢的现象更加明显且与日俱增。
二、 儿化音的比较
在普通话中存在不少儿化现象,我们知道普通话中的儿化音多多少少都会有一定的特殊含义,要么表示小巧,要么表示亲近。但在河北方言中儿化现象要更普遍。普遍到什么程度呢?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平均下来句句有儿化,甚至是不止一处。清看下面的例词:
核——核儿
竹席——竹席儿
嘴唇——嘴唇儿
肩膀——肩膀儿
小偷——小偷儿
脚跟——脚跟儿、脚后跟
小孩——小孩儿
滋味——滋味儿、味儿
裤腿——裤腿儿
干活——干活儿
合伙——合伙儿
中间——中间儿
左边——左边儿
在实际的交际中不管你是说普通话还是方言沟通应该是毫无障碍可言的。但是假如两个河北人中有一个把“左边儿”说成了“左边”另一个有可能根本不会放在心上,但是他一定会注意到这一点;假如第一人把多个“儿”都略去了,那么听话人肯定会觉得说话人说话太文了,或者说有点酸,但除此之外其他的都应该不成问题。
在普通话中词尾“子”往往构成名词,如桌子、椅子、凳子、盘子……这些在河北方言中也是完全一样的。但是除了“子”之外,河北方言还会用“儿”来表示名词而没有过多的附加含义在里面。如:
袖子——袖儿
猴子——猴儿
只是因为“子”想较“儿”来说文言色彩似乎更浓一点。
三、“X子”
在河北方言中可能“子”的文言色彩比“儿”浓,但事实上,河北方言中仍然存在着许多“X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X子”比原词的文言色彩要清淡一些。请看例词:
苍蝇——蝇子
胡须——胡子
自行车——车子
冰雹——雹子
搜搜——嫂子
眼珠——眼珠子、眼珠儿
出麻疹——出疹子
池塘——池子
四、河北方言中的省略与补充
由上面的“X子”的例词我们知道用“子”替换掉原词的一部分看可以使得词汇更具口语色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替换也是一种省略,因为它并不是直接在普通话词的后面直接加上一个“子”组合生成方言词。其实口语中的省略或截取现象相当普遍。如:
眼睛——眼
牙齿——牙
灰尘——灰
狭窄——窄
宽阔——宽
房子——房
炎热——热
捆绑——捆、绑
棉袄——袄
丢失——丢
躲藏——躲、藏
嘶哑——哑
忘记——忘
熄灭——灭
锯子——锯
干燥——燥
寒冷——冷
融化——融
闪电——闪
寻找——寻
锄头——锄
发洪水——发水
这种省略存在着某种规律,若是原词为名词那么保留在方言中的大多数,是词头,如“房”“锄”“闪”“眼”“牙”“灰”。这和汉语的主要构词法是分不开的。因为词汇的核心意义即词根加词缀这种构词在汉语中是最普遍的。如果原词是形容词或动词,那么保留下来的多数是后一个词素,如“热”“窄”。
与省略......余下全文>>
一、 完全一样的词汇
从第一类到第三十类的比较中发现时重叠的部分占了大多数,只有个别词在河北方言中显得口语色彩特别浓。但是这些词是河北方言与北京话共享的。
从个人语感的角度来讲,河北人没有“平舌”和“翘舌”的概念,在学习中这两个词只是一带而过,而在日常交际中根本不会有人去特别注意“平舌音”和“翘舌音”。正所谓“南腔北调”,河北人也没有普通话的概念,因为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仅仅在于一个人的口音,特别是在年青一代中,方言受普通话的影响并向其靠拢的现象更加明显且与日俱增。
二、 儿化音的比较
在普通话中存在不少儿化现象,我们知道普通话中的儿化音多多少少都会有一定的特殊含义,要么表示小巧,要么表示亲近。但在河北方言中儿化现象要更普遍。普遍到什么程度呢?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平均下来句句有儿化,甚至是不止一处。清看下面的例词:
核——核儿
竹席——竹席儿
嘴唇——嘴唇儿
肩膀——肩膀儿
小偷——小偷儿
脚跟——脚跟儿、脚后跟
小孩——小孩儿
滋味——滋味儿、味儿
裤腿——裤腿儿
干活——干活儿
合伙——合伙儿
中间——中间儿
左边——左边儿
在实际的交际中不管你是说普通话还是方言沟通应该是毫无障碍可言的。但是假如两个河北人中有一个把“左边儿”说成了“左边”另一个有可能根本不会放在心上,但是他一定会注意到这一点;假如第一人把多个“儿”都略去了,那么听话人肯定会觉得说话人说话太文了,或者说有点酸,但除此之外其他的都应该不成问题。
在普通话中词尾“子”往往构成名词,如桌子、椅子、凳子、盘子……这些在河北方言中也是完全一样的。但是除了“子”之外,河北方言还会用“儿”来表示名词而没有过多的附加含义在里面。如:
袖子——袖儿
猴子——猴儿
只是因为“子”想较“儿”来说文言色彩似乎更浓一点。
三、“X子”
在河北方言中可能“子”的文言色彩比“儿”浓,但事实上,河北方言中仍然存在着许多“X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X子”比原词的文言色彩要清淡一些。请看例词:
苍蝇——蝇子
胡须——胡子
自行车——车子
冰雹——雹子
搜搜——嫂子
眼珠——眼珠子、眼珠儿
出麻疹——出疹子
池塘——池子
四、河北方言中的省略与补充
由上面的“X子”的例词我们知道用“子”替换掉原词的一部分看可以使得词汇更具口语色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替换也是一种省略,因为它并不是直接在普通话词的后面直接加上一个“子”组合生成方言词。其实口语中的省略或截取现象相当普遍。如:
眼睛——眼
牙齿——牙
灰尘——灰
狭窄——窄
宽阔——宽
房子——房
炎热——热
捆绑——捆、绑
棉袄——袄
丢失——丢
躲藏——躲、藏
嘶哑——哑
忘记——忘
熄灭——灭
锯子——锯
干燥——燥
寒冷——冷
融化——融
闪电——闪
寻找——寻
锄头——锄
发洪水——发水
这种省略存在着某种规律,若是原词为名词那么保留在方言中的大多数,是词头,如“房”“锄”“闪”“眼”“牙”“灰”。这和汉语的主要构词法是分不开的。因为词汇的核心意义即词根加词缀这种构词在汉语中是最普遍的。如果原词是形容词或动词,那么保留下来的多数是后一个词素,如“热”“窄”。
与省略......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