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菩提的由来

答案:3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3 23:27
  • 提问者网友:箛茗
  • 2021-05-03 20:24
菩提的由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叶十三刺
  • 2021-05-03 21:09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忘川信使
  • 2021-05-03 23:24
此舍系1926年建成,由商界丁甘仁、倪大椿、谭步韶、严子良等人计24人联合建造。屋外那块界碑依旧维持着旧貌,位于葛岭路上,虽然布满沧桑,但“菩提精舍”四字依然清晰可见,诚挚地向世人证明着菩提精舍的历史。还有一块碑位于进门走廊的一侧,石刻碑记“同登彼岸”,记录了建屋起缘。其意概为:民国时,有一位名叫傅裕斋的居士,来杭访友,夜时听闻众僧念佛声,犹如醍醐灌顶,遂与丁甘仁等二十余位商人一起,在西湖边建菩提精舍,以作“现在随力修持、老来专心办道之所”。此舍占地约1.7公顷, 为二进。
  • 2楼网友:一秋
  • 2021-05-03 22:24
一、菩提树的由来 从前有一个很有钱的大善人,做了很多善事,积了很多功德。一日,他在家里读书,忽然看见一个人从窗外走过。他一下子被那人面相吸引住,追出门去,却已找不 见那人了。他喜欢那人喜欢得要命,从此一心想见那人,走遍天下去寻,却总也找不到。一次在梦中,菩萨问他,他积德很多,有什么要求没有。他说他只想见那个 人一面。菩萨说,你若真想见那人,一定要舍弃这一世的人身,投生做一棵大树,五百年后,也许有机会能再见那人一面。他想了很久,因为实在太喜欢那个人了, 就决定做一棵树。   很快他就死去,转世在河边做了一棵大树。五百年来,饱尝着做树的痛苦,忍受着风吹雨打,忍受着野兽的折磨,不能移动,不能说话,只为了能见那人一面。 五百年后终于有一日,忽然见到一个人远远的从河那边走过来,正是那个他梦寐以求的人。他激动极了,手舞足蹈,使劲地摇着浑身的树枝树叶,努力试图引起那人 的注意。他是多么想让那人走到他的树荫下,休息乘凉啊。只见那人向他走了过来,经过他身边,瞧都没有瞧他一眼,径直走了过去。他想大叫,他想追过去,无奈 他只是一棵不能移动,不能说话的树。   他失望,他委屈,不知道为什么五百年还修不到这么一点缘份。当晚又梦到菩萨。菩萨告诉他说,如果他还想见那人,在河边再做五百年的树,或许会修到一点缘份的。他觉得既然已经等了五百年,再等五百年也不算什么。他实在太喜欢那个人了。   就这样,他在河边又站了五百年,饱尝着做树的痛苦,忍受着风吹雨打,忍受着野兽的折磨,不能移动,不能说话,只为了能再见那人一面。五百年后终于有一 日,那个人又远远的从河那边走过来。这回他没有激动,没有摇枝动叶,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为了这一日,他舍弃了做人的机会,恻恻地做了一千年的树,吃过太 多的苦,伤过太多的心。他已经能以平静的心等待那个人的到来。只见那人向他走了过来,走到他的树荫底,安然坐了下来,一坐就是七七四十九日。   原来那个人就是佛祖释迦摩尼,而这棵树就是那棵菩提树,后来跟佛祖一起成了佛。 二、菩提二偈的由来 据说五祖弘仁想将大法衣钵传给弟子 ,但他还不知道应该传给谁?      一天,他命弟子们各作一偈,谁能达到见道的境界,就可以得到他的衣钵.      最受大家推崇的上座弟子神秀,作了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大家看了都赞不绝口,觉得神秀的境界很高.五祖也觉得他作的不错,但是尚未见道.      一直在舂米房工作的惠能,半夜里请人在墙上代写了一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见了万分高兴,因此把大法衣钵传给了他.      蕙能便成为禅宗六祖. 三、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