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什么是心理暗示,及其心理暗示的应用

答案:6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3 03:34
  • 提问者网友:爱了却不能说
  • 2021-05-13 00:29
心理暗示是怎样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玩世
  • 2021-05-13 01:29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人都会受到暗示 。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它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当人处于陌生、危险的境地时,人会根据以往形成的经验,捕捉环境中的蛛丝马迹,来迅速做出判断。这种捕捉的过程,也是受暗示的过程。因此,人的受暗示性的高低不能以好坏来判断,它是人的一种本能。
暗示对人的作用是很大的。


  1.消极作用:它有时也给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例如“假孕”,它是指有的女同志结婚后很想怀孕,由于焦虑而十分害怕月经按时来潮,使怀孕失败。由于这种迫切心情,所以当自己月经过期未来,就觉得自己怀孕了。很快又觉得自己开始厌食,恶心、呕吐,喜吃带刺激性的食物,于是到医院就诊。但经医生检查和化验后,发现并不是怀孕。这是因为想怀孕的强烈愿望及焦虑的心理因素,破坏了人体内分泌功能的正常进行,尤其是影响下丘脑垂体对卵巢功能的调节,使体内的孕激素增高和排卵受到抑制,从而出现暂时闭经的结果。


  2.积极作用:暗示也能对人体产生积极作用。比如,暗示可以发掘人的记忆潜力。有人作过实验,分别让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第一组在朗读前,主试告诉他们这是著名诗人的诗,这就是一种暗示。对第二组,主试不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结果是第一组的记忆率为56.6%;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1%。这说明权威的暗示对学生的记忆力很有影响。


在临床中,暗示还可以治疗疾病。在心理咨询中,咨询者常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手段(语言、手势、表情、动作以及某种情境等)含蓄间接地对来访者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引导来访者顺从咨询者的意见,从而达到某种咨询目的即心理暗示的使用。如一位妇女因丈夫突然在车祸中死亡,精神上受到强烈的刺激,悲痛得双目失明。但经医生检查,眼睛的结构没有病变,诊断为心理性失明。用许多方法都没治好。后来进行催眠治疗,催眠师暗示她视力已经恢复,对她说:“我数五个数,数到第五个时,你醒来就能看见东西了”催眠师很慢地数一二三四五,果真数到五的时候,病人醒来,发现自己的视力已完全恢复。


  1.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他人暗示:即咨询者对来访者施加的暗示。它主要是利用咨询者的威望,把某种观念含蓄地传递给来访者,从而增进或改善来访者的心理状态、调节其行为或生理机能,达到咨询和治疗的目的。


  自我暗示:即来访者自己对自己的暗示。在心理咨询中,一方面,咨询者的诊疗语言和行为十分重要,应当慎重使用,以免发生消极的暗示作用;另一方面,咨询者必须启发和引导来访者发挥自我意识的调节能力,消除那些使自己增加精神负担,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自我暗示,培养积极、乐观的自我暗示,使之朝着符合治疗要求和有益于祛除病症的方向发展。


  2.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


  直接暗示:指咨询者以技巧性的语言或表情,给予来访者诱导和暗示,使求治者改变原有的病态感和不良态度,达到治疗目的。


  间接暗示:指借助于某种刺激或仪器的配合,使求治者处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再结合施治者的言语态度进行暗示。


  3.注意事项


  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消极的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有意识的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而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在考试心理的调整中引导学生变“我一点没底,我恐怕要考砸”为“别人行,我也行”。


  在他人暗示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这就要求暗示的实施者应具有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


  暗示愈含蓄,效果愈好。因此在心理咨询和教育中最好尽量少用命令方式去提出要求。若能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就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暗示应具有艺术性。教师要力求为学生的活动配上适当的艺术形式,如趣味性的故事、竞争性的游戏等,借助于形式、色彩、韵律和节奏,通过非理性直觉,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


  在刑侦科学方面的作用:犯罪嫌疑人会利用人们这种普遍的受暗示的心理特性,实施作案。心理的犯罪比实际行为犯罪更让人感到可怕,特别是通过心理暗示来控制他人思维达到犯罪目的的行为更是令人不寒而栗。但心理暗示并不是对所有人都起作用的,这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受害者一定是那种心理暗示性比较强的人;第二,就是突然有某一件事的发生对他起到了暗示作用,达到了显著效果;第三,受害者一定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积聚在心里。


  刑侦科学的发展令刑侦专家同样会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对案情进行仔细甄别,从而发现蛛丝马迹,在侦破中巧妙地还原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全过程。从而大大减少这类犯罪对人类的危害。


  4.反向利用心理暗示


  很多人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不是自己心理有问题,而是被别人暗示了,以致往暗示的方向发展。比如,两个关系很好的异性同学,本来不是想要追求对方,但是在周围同学的经常议论的情况下会慢慢的变成男女朋友。他的过程可以这样理解:原始状态——议论、讨论——主体思想变化——思想趋向议论——实践议论——行为与议论一致,其中第二步就是一种外部的暗示导致的内部暗示。同样,内部自己的暗示也会产生或加剧某种情况。


  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原理——内部暗示原理,在自己出现心情不好时,不去想,那么就可以减少或避免那种情绪的加深,达到调节自己的良好效果。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酒安江南
  • 2021-05-13 07:36
静谧一下心灵。淡淡的感觉,静谧的生活,体悟生命静谧处的美丽。 放宽态度看一切,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升华和超脱,花落时忘却,花开时快乐。。有一片静谧和宁静的天空。不能拥有,那么就把手放开,静下心来听风吹,观云飘,心旷 神怡。
  • 2楼网友:酒安江南
  • 2021-05-13 06:05
你好!现在有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暗示对人的行为很重要。其实,如果一个人已经意识到自己在作心理暗示,那个暗示已经不会到任何起作用了。心理暗示是人们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自动驱使他做出某些客观行为的意识。就像一个习惯于偷窃的人看到别人的东西就一定要设法得到一样。试想,如果这个偷窃者意识到自己正在试图实施犯罪,那他还会去做吗?所以,最好少看那些心理学家的论说,少一点不客观的心理暗示为好。一个病入膏肓的文盲,拼命的暗示自己“此生一定能读懂《史记》”,这会成为现实吗?如果是真的,那就是现代版的《天方夜谭》。
  • 3楼网友:天凉才是好个秋
  • 2021-05-13 04:33
书面一点的说法,上面那个老兄都已经复制粘贴了,更通俗的例子就是,自己在做某件事之前自己暗暗的下决心,暗示自己一定能做到或者应经做到过了。心里暗示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用,只是不知道具体的书面说法。
  • 4楼网友:执傲
  • 2021-05-13 04:06
类似于催眠
  • 5楼网友:妄饮晩冬酒
  • 2021-05-13 02:54

就是在无意间人的思想受到外界的影响。受到影响的大脑没有单独提取问题进行处理,而是一种直接式的改变

。  有人认为这种方法更能被接受,它是更直接的。就有了暗示法的出现。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