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家南寺】《外家南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9 15:27
- 提问者网友:趣果有间
- 2021-02-09 12:29
【外家南寺】《外家南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摆渡翁
- 2021-02-09 13:41
【答案】 元好问是金国的官员.金亡于蒙古太宗六年,他写这首诗时,已经过了四年“家亡国破此身留”的遗民生活.境异情移,这里虽然还能唤起他儿时的亲切回忆,但亡国之悲,流离之痛,已浸染了南寺风光.因此,残阳乱蝉的深秋景物,只能勾起诗人“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之感.诗的前四句,就是这种遗民之“情”与残秋之“景”相融合的产物.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构成了一幅声色凄清的画面;后四句,从“今日”追溯到“当年”,再回首现今,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1] “郁郁”二句:阴森森的梧桐树在秋日的晚烟中摇动,满庭寒凉的风露,更感到秋天特地来到这儿了.郁郁:树木茂密貌.秋偏:意谓秋意不平均偏在这儿.[2] “眼中”二句:我亲眼看到,高高的河岸变成了深谷,西坠的残阳,加上乱噪的蝉声,使人更添愁绪了.高岸移深谷:《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比喻世事变迁,高下易位.诗中以寄金亡后的沧桑这感.两句写经历亡国后的怆痛心情.[3] “去国”二句:离开了国都的衣冠之士,终于落到今天这个下场.来到外家,不禁回忆起少年时摘梨栗的往事了.“去国”句:参看《眼中》诗注.遗山《东平送张圣与北行》诗亦云:“去国衣冠元易感,中年亲友更相关”与此同意.外家:指外祖父母家.梨栗:陶潜《责子》诗:“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因以梨栗为儿童时代生活的象征.两句对比鲜明,所感甚大.[4] “白头”二句:我到了年老头白,走遍了人间,但仍在寺院的窗下,借榻而眠.榻:卧榻,狭长而较矮的床,可坐可卧.
参考:
诚挚悲凉 自成声调——读元好问《外家南寺》-《名作欣赏》1987年第06期 作者: 林从龙
1] “郁郁”二句:阴森森的梧桐树在秋日的晚烟中摇动,满庭寒凉的风露,更感到秋天特地来到这儿了.郁郁:树木茂密貌.秋偏:意谓秋意不平均偏在这儿.[2] “眼中”二句:我亲眼看到,高高的河岸变成了深谷,西坠的残阳,加上乱噪的蝉声,使人更添愁绪了.高岸移深谷:《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比喻世事变迁,高下易位.诗中以寄金亡后的沧桑这感.两句写经历亡国后的怆痛心情.[3] “去国”二句:离开了国都的衣冠之士,终于落到今天这个下场.来到外家,不禁回忆起少年时摘梨栗的往事了.“去国”句:参看《眼中》诗注.遗山《东平送张圣与北行》诗亦云:“去国衣冠元易感,中年亲友更相关”与此同意.外家:指外祖父母家.梨栗:陶潜《责子》诗:“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因以梨栗为儿童时代生活的象征.两句对比鲜明,所感甚大.[4] “白头”二句:我到了年老头白,走遍了人间,但仍在寺院的窗下,借榻而眠.榻:卧榻,狭长而较矮的床,可坐可卧.
参考:
诚挚悲凉 自成声调——读元好问《外家南寺》-《名作欣赏》1987年第06期 作者: 林从龙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像个废品
- 2021-02-09 14:42
我好好复习下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