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人的古人句子,古人赏花有哪些讲究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9 09:59
- 提问者网友:嗝是迷路的屁
- 2021-04-28 23:19
安慰人的古人句子,古人赏花有哪些讲究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掌灯师
- 2021-04-29 00:33
中国人赏花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赏花时不仅追求多形式、多层次的美的享受,而且更追求由此而获得的心灵上的感受。按时代先后有曲赏、酒赏、香赏、谭赏、琴赏、茗赏等。其中以唐代之酒赏、五代之香赏、明代之茗赏最具特色。广西南宁那些花儿花艺曾在广西第三届园林园艺博览会上策划了“隋唐士子”赏花会活动,就是为了让广大群众更好的了解插花艺术的起源,近距离感受古代少男少女们是如何用插花品茶怡情娱乐的。
曲赏: 赏花咏歌,为唐代所好。《花九锡》中“翻曲、新诗(咏)”就是一例,以新编的曲子与脱俗的诗词对花吟咏,使视觉与听觉都尽情享受,相得益彰。
酒赏: 插花饮酒源自唐代,罗虬《花九锡》有“美醑—赏”之说。主张一面饮醇香美酒,一面赏花乃能尽兴。酒赏有着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神会效果。插花酒赏的风气,直到宋代尚十分流行,尤其应用于宴会之中。欧阳修诗云:“深红浅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赏,莫教一日不开花。”曾插花百瓶,醉饮其间,传为美谈。
香赏: 插花燃香源自五代韩熙载,他认为“对花焚香,有风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木犀宜龙胆、酴麋(蔷薇的一种)宜沉木、兰宜四绝,含笑宜麝,詹匐宜檀”,是为“五宜”。其后盛行于宋元两代,宋代十分流行,为民间“生活四艺”之一形式。以花朵天然香味巧配燃香,对插花情趣之增进有奇效。直至明代,袁宏道以“香赏”易残害花命,视为“花祟”而极力反对。
谭赏:就是谈论品花。古人品茶有所谓:“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之说,品花亦如此。品花重在品论花木形态之美及插作结构与心得体会之趣,是理智的赏花,可提高创作与鉴赏水平。
琴赏:琴是古代文人四艺之首,用以怡情养性。对花抚琴要琴与花配。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中道:“弹琴对花,惟岩、江梅、茉莉、荼蘼、詹卜”。这些花色雅香,称得上品评标准。文人花可配以七弦、阮咸等乐器,宫廷花则管弦交响,于清韵中领略个中美意。
茗赏:插花品茗在宋代已流行。宋代将“插花、点茶、焚香、挂画”合称生活四艺。古书上常见插花品茗的画面,只是到了明代更加巧妙结合而已。明代袁宏道极力推崇,其《瓶史》中曰:“茗赏者上也,谭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茗赏被称为“醒者的艺术”。
古代曾有很多赏花的讲究。比如,如何观“色”?如何闻“香”?如何品“姿”?如何赏“韵”?此外,还有专门的《花历》记载不同月份看哪些不同的花。
古人赏花首先看花之色。玫瑰的红、菊花的黄、玉兰的白……无不令人赏心悦目,古人称为“养眼”。明代袁宏道在《瓶史·品第》中称:“故知色之绝者,蛾眉未免俯首,物之尤者,出乎其类。”什么样的花色最为绝美?古人以一个“艳”字概括。何谓艳?就是色彩鲜明。在春天,花之艳是红色,“万紫千红总是春”;到秋天,花之艳则非黄色莫属,“菊黄蟹肥秋正浓”。在《忆江南·江南好》中,白居易因为“日出江花红胜火”而倾倒,发出了“能不忆江南”的感慨。
闻花“香”:古代花分九品。李正封诗云: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花之美在乎“色”,亦在乎“香”,所谓“国色天香”,缺一不可。古人看重花香,与“香气养性”的观念有关。古人对香颇有讲究,分出“养口”、“养鼻”、“养目”等不同类别,花香属于“养鼻”类。《荀子·礼论篇》即称:“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春有梅香,夏有荷香,秋有桂香,冬有瑞香……花之香至极品,则称为“天香”,与生俱来,美如天然。牡丹花香、梅香、桂香等花香,都曾被称作“天香”,如唐中书舍人李正封的名句“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写的是牡丹花香;唐诗人宋之问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写的是桂花香。古代文人最推崇的花香是兰......余下全文>>
曲赏: 赏花咏歌,为唐代所好。《花九锡》中“翻曲、新诗(咏)”就是一例,以新编的曲子与脱俗的诗词对花吟咏,使视觉与听觉都尽情享受,相得益彰。
酒赏: 插花饮酒源自唐代,罗虬《花九锡》有“美醑—赏”之说。主张一面饮醇香美酒,一面赏花乃能尽兴。酒赏有着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神会效果。插花酒赏的风气,直到宋代尚十分流行,尤其应用于宴会之中。欧阳修诗云:“深红浅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赏,莫教一日不开花。”曾插花百瓶,醉饮其间,传为美谈。
香赏: 插花燃香源自五代韩熙载,他认为“对花焚香,有风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木犀宜龙胆、酴麋(蔷薇的一种)宜沉木、兰宜四绝,含笑宜麝,詹匐宜檀”,是为“五宜”。其后盛行于宋元两代,宋代十分流行,为民间“生活四艺”之一形式。以花朵天然香味巧配燃香,对插花情趣之增进有奇效。直至明代,袁宏道以“香赏”易残害花命,视为“花祟”而极力反对。
谭赏:就是谈论品花。古人品茶有所谓:“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之说,品花亦如此。品花重在品论花木形态之美及插作结构与心得体会之趣,是理智的赏花,可提高创作与鉴赏水平。
琴赏:琴是古代文人四艺之首,用以怡情养性。对花抚琴要琴与花配。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中道:“弹琴对花,惟岩、江梅、茉莉、荼蘼、詹卜”。这些花色雅香,称得上品评标准。文人花可配以七弦、阮咸等乐器,宫廷花则管弦交响,于清韵中领略个中美意。
茗赏:插花品茗在宋代已流行。宋代将“插花、点茶、焚香、挂画”合称生活四艺。古书上常见插花品茗的画面,只是到了明代更加巧妙结合而已。明代袁宏道极力推崇,其《瓶史》中曰:“茗赏者上也,谭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茗赏被称为“醒者的艺术”。
古代曾有很多赏花的讲究。比如,如何观“色”?如何闻“香”?如何品“姿”?如何赏“韵”?此外,还有专门的《花历》记载不同月份看哪些不同的花。
古人赏花首先看花之色。玫瑰的红、菊花的黄、玉兰的白……无不令人赏心悦目,古人称为“养眼”。明代袁宏道在《瓶史·品第》中称:“故知色之绝者,蛾眉未免俯首,物之尤者,出乎其类。”什么样的花色最为绝美?古人以一个“艳”字概括。何谓艳?就是色彩鲜明。在春天,花之艳是红色,“万紫千红总是春”;到秋天,花之艳则非黄色莫属,“菊黄蟹肥秋正浓”。在《忆江南·江南好》中,白居易因为“日出江花红胜火”而倾倒,发出了“能不忆江南”的感慨。
闻花“香”:古代花分九品。李正封诗云: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花之美在乎“色”,亦在乎“香”,所谓“国色天香”,缺一不可。古人看重花香,与“香气养性”的观念有关。古人对香颇有讲究,分出“养口”、“养鼻”、“养目”等不同类别,花香属于“养鼻”类。《荀子·礼论篇》即称:“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春有梅香,夏有荷香,秋有桂香,冬有瑞香……花之香至极品,则称为“天香”,与生俱来,美如天然。牡丹花香、梅香、桂香等花香,都曾被称作“天香”,如唐中书舍人李正封的名句“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写的是牡丹花香;唐诗人宋之问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写的是桂花香。古代文人最推崇的花香是兰......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