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的说法科学吗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7 23:54
- 提问者网友:抽煙菂渘情少年
- 2021-05-17 05:39
春捂秋冻的说法科学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人间朝暮
- 2021-05-17 06:31
“春捂秋冻”是我国民间普遍流传的养生保健谚语,但是也常听到有不同以至相反的意见。究竟它适用条件和适用情况如何?“春捂”新悟
大约在7年前,作者曾发表了“春捂新悟”一文,讨论了同是气温多变的过渡季节,何以秋要冻而春却要捂。主要内容如下:
春季中自然界气温处于上升阶段,但室内气温由于房屋热惰性跟不上室外而产生内外温差。这种温差在一天中以晴日午后达到最大,常常有3-5°C之多,甚至更大得多。特别是,从温暖阳光下走进阴凉的室内,老人和病人必需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凉致病。由于我国在同纬度上春(秋)季升(降)温最急,因此才诞生了我国特殊的“春捂秋冻”的养生谚语。
以地区而言,我国春捂(秋冻)的重要性北方远大于南方。因为我国春秋季温速度随纬度降低而迅速改变。华南地区一般已听不到春捂秋冻的说法。“秋冻”新懂
同样道理,秋季气温处于下降阶段,室内气温因房屋热惰性而落后于室外大自然,从而产生相反的温差。从室外走进室内,气温升高,自然需要脱衣秋“冻”,以防出汗伤阳,影响身体健康。
不过不同的是,秋季外冷内暖的温差主要发生在夜间而不是白天。笔者今年9月上旬曾去太行山区游览。当时北方冷空气刚到,晴夜中气温较低,再加上深谷地形中又有从两侧山坡上流下来的更冷空气,使温差更大。当时室内外温差估计约有4-5°C左右之多。因此一进入关了窗户的不大室内,暖意融融。所以,北方人冬季进屋便都有先脱大衣的习惯,因为暖气使北方室内外温差常可达到20-30°C,甚至更大。
春秋季室内外温差,在各种房屋中以平房,地下室,或无地下室的一楼为最大,因为大地是个巨大的热(冷)量储藏器。在春夏,居室地面是一个强“冷气片”,到了秋冬又成了“暖气片”。居室墙壁的热储量是很小的。清代文学家《聊斋》作者蒲松龄,生活贫困,居住在柏树浓荫下的阴暗房屋内,从他1710年作的《斗室》诗“丛柏覆荫昼冥冥,六月森寒类窟室”中就能体会到,当他中午从室外归来时,就有进入阴冷地窟,需要添衣春捂的感觉。“急脱急着”才是正着
不过,作者认为,以上“捂”与“冻”的认识,虽然从科学上为“春捂秋冻”找到了大体能自圆其说的一种解释,但却并非古代养生家的原意。
因为,如前所说,我国是个四季特别鲜明的国家,季节变化对养生有很大影响。《黄帝内经》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又说,“从之则苛疾不起,逆之则灾害生”。我国古代养生书籍中都把顺四时作为养生的最高准则。那么如何顺四时而适寒暑呢?
古人提倡“先寒而衣,先热而解”(晋,葛洪);“衣加损(减),视气候,一日数变”(清,曹庭栋);其中以晋人李之彦“急脱急着,胜似服药”最为通俗易懂。古人还特别强调不要以为“只是微热微寒而强耐”。
由此可见,古人其实并不笼统地主张天冷了还要“冻”,天热了还要“捂”。所以,从远古《黄帝内经》直到清代的我国主要养生著作中都没有出现“春捂秋冻”这种提法。据作者初步考证,这个提法大体是近人根据古人春秋季衣服不可急加急减引伸出来的。例如,元代著名养生家邱处机《摄生消息论》中就有,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秋季则“寒甚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而已。”唐代养生大师孙思邈也早有此类说法。
但这些话正好证明它们是针对气温相对稳定的室内养生而言的,是一种特定情况下的养生方法。否则,大自然大热大寒,急热急寒天气出门进门时,还能不慌不忙地只加减一件薄夹衣吗?再如,俗话说,“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可是,如果阳历6月阳光下上街还穿着棉衣,他不成了怪人?秋季情况相反,但道理是一样的。这也就是“春捂秋冻”养生谚语在现代许多养生书刊中仍根本不提,而报刊上反常有“春捂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应“因人制宜”;甚至还有“春捂秋冻,没病找病”提法的原因所在。
作者认为,古代养生防病之法,主要是针对中老年人和病人的。而他们适应外界冷暖变化的身体调节能力已弱,可我国天气的冷暖变化又剧。因此不加条件限制笼统地提“春捂秋冻”肯定是不适宜的。而且,更重要的,“春捂秋冻”仅仅是特定条件下的室内冷暖养生法,远不如古人无条件的“急脱急着”来得既响亮又便于记忆。而这,也才正是古人冷暖养生的原意。
最后,还应指出,作者还由此悟出了更为普遍性的认识,那就是,由于我国的特殊气候条件,四季冷暖空气活动几乎都很活跃,室内外温差随时都可能有剧烈变化,因此冷暖养生实际上并不限于春秋两季:根据实际温度变化急脱急着,应是老年人大半年甚至全年都要注意的养生大事
大约在7年前,作者曾发表了“春捂新悟”一文,讨论了同是气温多变的过渡季节,何以秋要冻而春却要捂。主要内容如下:
春季中自然界气温处于上升阶段,但室内气温由于房屋热惰性跟不上室外而产生内外温差。这种温差在一天中以晴日午后达到最大,常常有3-5°C之多,甚至更大得多。特别是,从温暖阳光下走进阴凉的室内,老人和病人必需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凉致病。由于我国在同纬度上春(秋)季升(降)温最急,因此才诞生了我国特殊的“春捂秋冻”的养生谚语。
以地区而言,我国春捂(秋冻)的重要性北方远大于南方。因为我国春秋季温速度随纬度降低而迅速改变。华南地区一般已听不到春捂秋冻的说法。“秋冻”新懂
同样道理,秋季气温处于下降阶段,室内气温因房屋热惰性而落后于室外大自然,从而产生相反的温差。从室外走进室内,气温升高,自然需要脱衣秋“冻”,以防出汗伤阳,影响身体健康。
不过不同的是,秋季外冷内暖的温差主要发生在夜间而不是白天。笔者今年9月上旬曾去太行山区游览。当时北方冷空气刚到,晴夜中气温较低,再加上深谷地形中又有从两侧山坡上流下来的更冷空气,使温差更大。当时室内外温差估计约有4-5°C左右之多。因此一进入关了窗户的不大室内,暖意融融。所以,北方人冬季进屋便都有先脱大衣的习惯,因为暖气使北方室内外温差常可达到20-30°C,甚至更大。
春秋季室内外温差,在各种房屋中以平房,地下室,或无地下室的一楼为最大,因为大地是个巨大的热(冷)量储藏器。在春夏,居室地面是一个强“冷气片”,到了秋冬又成了“暖气片”。居室墙壁的热储量是很小的。清代文学家《聊斋》作者蒲松龄,生活贫困,居住在柏树浓荫下的阴暗房屋内,从他1710年作的《斗室》诗“丛柏覆荫昼冥冥,六月森寒类窟室”中就能体会到,当他中午从室外归来时,就有进入阴冷地窟,需要添衣春捂的感觉。“急脱急着”才是正着
不过,作者认为,以上“捂”与“冻”的认识,虽然从科学上为“春捂秋冻”找到了大体能自圆其说的一种解释,但却并非古代养生家的原意。
因为,如前所说,我国是个四季特别鲜明的国家,季节变化对养生有很大影响。《黄帝内经》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又说,“从之则苛疾不起,逆之则灾害生”。我国古代养生书籍中都把顺四时作为养生的最高准则。那么如何顺四时而适寒暑呢?
古人提倡“先寒而衣,先热而解”(晋,葛洪);“衣加损(减),视气候,一日数变”(清,曹庭栋);其中以晋人李之彦“急脱急着,胜似服药”最为通俗易懂。古人还特别强调不要以为“只是微热微寒而强耐”。
由此可见,古人其实并不笼统地主张天冷了还要“冻”,天热了还要“捂”。所以,从远古《黄帝内经》直到清代的我国主要养生著作中都没有出现“春捂秋冻”这种提法。据作者初步考证,这个提法大体是近人根据古人春秋季衣服不可急加急减引伸出来的。例如,元代著名养生家邱处机《摄生消息论》中就有,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秋季则“寒甚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而已。”唐代养生大师孙思邈也早有此类说法。
但这些话正好证明它们是针对气温相对稳定的室内养生而言的,是一种特定情况下的养生方法。否则,大自然大热大寒,急热急寒天气出门进门时,还能不慌不忙地只加减一件薄夹衣吗?再如,俗话说,“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可是,如果阳历6月阳光下上街还穿着棉衣,他不成了怪人?秋季情况相反,但道理是一样的。这也就是“春捂秋冻”养生谚语在现代许多养生书刊中仍根本不提,而报刊上反常有“春捂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应“因人制宜”;甚至还有“春捂秋冻,没病找病”提法的原因所在。
作者认为,古代养生防病之法,主要是针对中老年人和病人的。而他们适应外界冷暖变化的身体调节能力已弱,可我国天气的冷暖变化又剧。因此不加条件限制笼统地提“春捂秋冻”肯定是不适宜的。而且,更重要的,“春捂秋冻”仅仅是特定条件下的室内冷暖养生法,远不如古人无条件的“急脱急着”来得既响亮又便于记忆。而这,也才正是古人冷暖养生的原意。
最后,还应指出,作者还由此悟出了更为普遍性的认识,那就是,由于我国的特殊气候条件,四季冷暖空气活动几乎都很活跃,室内外温差随时都可能有剧烈变化,因此冷暖养生实际上并不限于春秋两季:根据实际温度变化急脱急着,应是老年人大半年甚至全年都要注意的养生大事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举杯邀酒敬孤独
- 2021-05-17 07:20
春捂秋冻是老话,不过有一定的道理.春天天气渐热但不稳定,如果急于脱掉衣服很容易伤风;秋天天气渐凉但人体只是表皮感觉到凉,这时如果马上加衣服就会上火,也容易感冒.另外秋天稍微冻一下有利于增加身体的抵抗力.但春捂秋冻要有度,不能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