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对一小说进行评论,大约2000字,只要和我心意的一定采纳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0-21 16:09
  • 提问者网友:低吟詩仙的傷
  • 2021-10-20 23:04
对一小说进行评论,大约2000字,只要和我心意的一定采纳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往事隔山水
  • 2021-10-20 23:54
转:重庆时报 原标题:一只温暖的麻雀 还是国庆节里,我在重庆图书馆里看完一篇小说,是作家海飞写的,名字叫《麻雀》。  我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那就是读国内当代作家的小说,一口气(中短篇)或一两天(长篇)读完的,一定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可能也很奇怪,那就是要见过这个作家。否则就是断断续续,一口气上不来,便搁在一边,想起再读,想不起就永远忘掉——一年四季有那么多的小说,真是看不过来。  但细想一想这个习惯,也不是太差,至少我不会太装腔调,像很多人那样,“已经很久不看国内作家的东西啦!”,好像中国小说跟中国足球是一个场地出来的。  我是在五年前的一个夜晚,穿过杭州体育场路那两排,曾被淋过麻雀粪便的法桐树,去见海飞第一面的。当时,他在办公室里写小说,书、杂志高高叠放在桌边椅面上,几乎把他隐蔽起来了。  再早些年,我是听一些相互交叉的朋友说起过他,说他在我的苏北老家当过兵,如果再早的话,就只是听过海飞丝的洗发液了。  这些年,他势头猛,小说多,似乎又好又快,对,像新作《麻雀》一样,谍战最拿手,但这种谍战文字,不坚硬生冷,若以解剖麻雀这样的鸟儿比拟,他的小说绝对不像麻雀嘴,啄食时硬邦邦地响,还时不时嘴尖触地,左右各扭几次头,磨一磨。它更像是麻雀的尾巴,灰色,但油亮地闪着光,像诸葛亮的扇边,只看这个,你不知道是个什么鸟。还像它看上很小很笨,但也圆鼓鼓的,闪着蓝黑石光的眼睛,有时候你聚精会神地看,这只眼睛会在冥想中慢慢变大,成为鹰的眼睛。麻雀,就成为了迷你版的鹰。  这是我看海飞《麻雀》后的错觉,也就是有着麻雀的形貌,但有着老鹰的能量。不知是不是他上海背景谍战剧的一贯风格?  以上说了这么多,我是在想,当下,我们已有很多机会认识写作者了,每个季节,都有一些写作者来到咱们这个城市活动,也在各个城市走动。实在没有时间去,也可以到网上搜一搜,看看这个人的访谈,他们谈的话能不能入你心,也表明他的文字是否会入你眼。这样的阅读,有一种亲切感。而贴着小说家的面孔与语态,去读书,不仅仅是见字如面,还有一种在认识那只母鸡的基础上,才敢于吃鸡蛋的私心——确保蛋黄里没有很坏的激素,要是有,还可以找到他唠叨。  我还想说,好的阅读,不仅可以怡情,还能够促进购物。  比如,我看了海飞的《麻雀》中说的:这件大衣的针脚如此匀称与密实,裁缝应该是从宁波来的。  一直到现在,宁波裁缝的好,就像宁波话的硬一样出名。国庆期间,我到新世纪买东西,见到宁波产的拼接版冬西装,专门细看了下针脚,事实上那些针脚,已是机器缝制,掌握机器的手也可能是出自苏北或者川渝的打工者,但眼光是宁波的,没问题,很密实,尤其是袖口纽扣,扣眼里的针脚,两段黑线,突然中间一个扣缝里是红线,朴素之中有惊艳。我赶紧把这件拼接西装收了。  好的阅读应该也是这样的,匀称的线索中,有密实的语言连缀,质朴的纹路中,会让你看到莫名的惊艳。  再说回麻雀吧!  我记得很多年前,语文老师说麻雀不是一只好鸟。至少是好鸟的证据不太充分。因为它既吃害虫,也吃庄稼。所以,它们是一群很尴尬的鸟,好得不纯粹,但也坏得不彻底。  当时,还有个经常看书读报,特别有文化的同学举手说,它们像贪官,做过好事,但也贪婪,到最后还是要抓起来。  更小的时候,我还有一种经历,就是跟着小伙伴们去掏麻雀巢,小嘛,麻雀不是好鸟,又有多少小孩不淘气呢,不淘气的小孩还能可爱吗?  麻雀巢多在房檐瓦片底部空隙,我踩在两个小伙伴的肩头,闭目侧耳,一只手伸进去,一窝子的温暖与颤动!老麻雀们则停在不远的树上,吵吵闹闹,特别揪心。脚下小伙伴,闷声闷气地喊,掏到没有?快受不了了……  作家海飞说,他喜欢做一只温暖的麻雀。  现在,麻雀已经变为益鸟代号了,城市里随处可见,它们的口粮,几乎都转向害虫了。  好的阅读,熟悉人的阅读,可能还像掏麻雀巢一样吧,回忆起来,手心还有一窝温暖与颤抖。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