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秀才一幅对联让堂堂知府大人丢了官,送了命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2 23:23
  • 提问者网友:我是女神我骄傲
  • 2021-04-02 04:00
秀才一幅对联让堂堂知府大人丢了官,送了命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轻雾山林
  • 2021-04-02 04:19
清朝时,福建有个专门以当幕友为生的读书人,姓陈,受聘于新上任的福州知府王某处。

然而过了没多久,陈秀才就发现,这位知府大人很贪,不但损公肥私、收受贿赂、欺上压下,甚至还草菅人命,真可谓劣迹斑斑。陈秀才经常婉言相劝,王知府不但不听,还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我虽然尊称你一声“陈先生”,可是你别忘了,我是有权有势的地方大员,你不过是一个穷愁潦倒的酸秀才而已,何况你是我出钱雇来的,端着我的饭碗,从本质上说与做奴做婢没什么两样,你不替我排忧解难,还啰啰嗦嗦地专门挑刺儿?这些话虽然没对陈秀才当面说,可是聪明的陈秀才早已从东家的神态中觉察到了,于是一气之下便辞掉幕职,飘然而去。
陈秀才原以为“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可是一连走了十几个衙门,却没有哪一位州县长官肯收留他再当幕友了。后来,一个也当幕友的朋友悄悄地告诉他说:“王知府对你的辞职怀恨在心,吩咐手下那些州县官员,不得延请你进衙门,那些州县官员又怎肯为了一个穷秀才而得罪顶头上司呢?”

陈秀才断绝了生活来源,困窘异常,心中越想越气,越想越恨:自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衙门里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只不过为人正直,不肯随波逐流地跟着那贪官做昧心事,竟然被逼得如此狼狈!
可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穷秀才又怎能奈何堂堂的知府大人呢?打官司告他么?别说没钱告状,即使有钱,也可能只是官官相护,又能告出个什么名堂!思来想去,陈秀才只得来到福州城隍庙,点上香烛,焚化纸钱,在城隍爷面前祭祀哭诉了一番。最后,又于城隍庙外贴了这么副对联:结甚么仇,造甚么孽,害甚么身家性命,纵饶你颠倒是非,此日自夸权在手;占尽了利,沽尽了名,丧尽了天理良心,且看他荣华富贵,一朝也有雨淋头。
陈秀才哭诉时,身边就已经围观了不少看热闹的人,这副对联每个字都有一尺见方,十分醒目,对联于闹市区的城隍庙一贴出,人们更是争相观看,没多久就传遍整个福州城。王知府气坏了,却又无计可施。

后来,不知是被某个同僚向朝廷参奏了一本,还是被某个微服私访的御史访出了一些劣迹,没过多久,王知府就被罢了官。罢官后还不到一个月,竟然怏怏病逝。虽然是罢官后死的,但出于官场惯例,曾经是其下属的那些州县官员还是需要到“老上级”的灵堂前祭吊一番。不过,不少官员纷纷托故不去,灵前便显得冷冷清清。于是,有个叫符云樵的县官就送了副嘲笑王知府的挽联:风波海上纵横,难立足惟宦游客;车马门前冷落,最伤心是罢官人。
这个故事载之于清人张培仁的《妙香室丛话》,当时人记当时事,应该是比较可信的。可悲的是,王知府的被罢官乃至抑郁而死,不过是个偶然因素罢了,在那官官相护的大环境里,连有点身份的秀才,在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尚且冤屈难伸,就更别说普通老百姓了。不过,由于那副对联的传播与影响,毕竟让堂堂知府大人丢了官、送了命,而王知府身后凄凉,既衬托出世态炎凉,又说明即使在封建官场,总还有一些正直者。由此可见,即使在数百年前,舆论与民心,毕竟还是能够起点作用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