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阿斗皇帝的下一句,水能载船下一句是什们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24 21:12
  • 提问者网友:嘚啵嘚啵
  • 2021-05-24 02:25
阿斗皇帝的下一句,水能载船下一句是什们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轮獄道
  • 2021-05-24 03:04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与被立为太子不久的李治有过一次谈话。
唐太宗问李治:“你了解船吗?”
李治老实地回答说:“不了解。”
唐太宗说:“船好比君主帝王,水好比黎民百姓。水能使船漂浮运行,也能把船打翻。你刚被立为太子,对此可不能不心存畏惧啊!”
唐太宗的文言原话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他对自己多年来的统治经验的总结,也是他治理国家的基本思想。这话对后世的一些开明君主和政治家们有不小的影响,成了一句政治名言。但唐太宗到了晚年,特别是当魏徵等大臣相继去世后,也逐渐变得专断起来,听不进大臣们的忠告和劝谏。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发动对高丽的战争。
从隋朝起,我国的东北边境问题就没能解决。到李世民执政时,朝鲜半岛上有高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以前因为西北地区战争不断,唐太宗顾不上东北。到公元642年,高丽国的东部大人盖苏文把国王高建武和一百多名大臣都杀了,唐太宗便以此为理由,准备跨海东征高丽。
褚遂良等大臣再三劝告,有的说辽东路远,运粮困难,高丽人又善守城,攻打很不容易;有的说,战争如果久拖不决,国家的安危就很难说了。可唐太宗不但不听,反而决定“御驾亲征”。
听到这消息,已退休多年的尉迟恭也赶来劝说。他认为边境小国,根本不用李世民亲征。相反他担心,唐太宗一旦亲征,京都空虚,会发生意外事变。可唐太宗却看着他说:“以前打仗你总跟我在一起,这次也随我一起出征。”
尉迟恭推辞说自己年纪大了,唐太宗却说,当年廉颇年纪也大了,仍上战场杀敌,“这次你就当一名马军总管,负责指挥好了。”结果,尉迟恭不仅没有说服李世民,自己也被拖上了战场。
战争从公元645年初打响,在开初阶段,唐军虽然付出了重大代价仍攻下了高丽的几座城。但攻到安市(今辽宁盖平县)城下时,却遇到了高丽军的顽强抵抗。唐军死得尸积如山,城却久久攻不下来。很快到了秋季,东北地区气温低,转眼间便是草枯冰封,唐军的粮草所余不多,给养又供不上来,李世民这才不得不下令退兵。可回国途中又遇到一场暴风雪,唐军没有寒衣,士兵们因而冻死不少。唐军的损失真是大得没法说。
另一件令李世民烦心的事是,他的儿子们也在明争暗斗地争夺皇位的继承权。李世民原来立的太子是长孙皇后生的长子承乾。可是李承乾又懒散又狡诈,整天和一帮小人混在一起。唐太宗为他请的老师,不是被他气死了,就是被他气跑了,其中一个叫杜正伦的,甚至被他耍手腕赶走了。但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他受到了维护正统的魏徵等人的支持。
唐太宗宠爱的是长孙皇后生的第二个儿子魏王李泰。李泰长得体格魁梧,为人又聪明有才干,很像唐太宗。唐太宗赏赐给李泰的钱物逐年增多,后来竟超过了对承乾的赏赐。唐太宗还让李泰效仿他当年做秦王时的做法,设立文学馆,招揽人才。李泰仗着唐太宗的宠爱日益骄横起来,他不仅常常向李世民密告太子的劣行,而且不把一班功臣、老臣放在眼里。
公元643年,魏徵病逝,承乾为失去有力的支持而惶惶不安。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竟想仿效唐太宗搞宫廷政变,迫使唐太宗退位,让他当皇帝。但他的阴谋很快败露,他被判流放黔州(今贵州)。
李泰见状十分得意,以为自己当太子当定了。可他没想到,因为他的骄横,唐太宗的重臣们没有多少人支持他,甚至连他的亲舅舅长孙无忌,对他也一直没有什么表示。让他更想不到的是,一些大臣这时却提出,立也是长孙皇后生的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泰知道后急了,忙跑到唐太宗面前去表白。他说,唐太宗一直要立他为太子,这是给他“再生之恩”。现在有人提出要立晋王为太子,他和晋王是手足兄弟,他自己有一个儿子,他愿意保证,将来他死时先把儿子杀了,再......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