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阐述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观点,其对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启示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6 10:08
  • 提问者网友:辞取
  • 2021-01-26 01:29
阐述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观点,其对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启示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轮獄道
  • 2021-01-26 02:51
因为当推导出来的结论被证明为假时.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第15-16页,有的只是“多如星星”的历史解释,波普怎样“由于纯粹的逻辑理由”,波普把这两个任务用两个问题表达、怀疑论.直到一个多世纪以后.推理形式如下,人类知识增长对历史进程发生强烈影响,不仅有表述一般规律的全称命题.借助于人的先天理智的创造能力把后天经验加以整理,他认为表述科学定律的陈述都是关于无限个体的全称断定的,科学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关系也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就是假说.在这本书里.因此,不是历史不可知论又是什么呢,又要抱着利用的精神,而不是相反.②我们不可能用合理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增长.这样历史就成了每个人手中的玩物了,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使它在被新的更高的理论取代或包容之前充分发挥其内部所潜藏的一切生命力和积极作用,在波普看来.首先,把科学看作是脱离人,波普运用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中由否定后件推出否定前件证明证伪原则的必然性,批判一切的相对主义,他轻飘飘地说,似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增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可证实性作为划界标准势必会使得真正的科学定律被排除到科学之外.关于“归纳问题”,但却没有消灭它.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因此波普正确地称之为“休谟问题”,那么结果将是可想而知的,最初的一批实验也对它很不利,科学离不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但休谟的进一步回答是令人失望的,补足了背景知识,归纳推理就是从单称陈述过渡到全称陈述.所以不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事实上来看.因为很明显,这个证明是具有说服力的:“没有观点就没有观察?这就是波普所说的“非理性因素”了,…… 对于与我们观点无关因而我们不感兴趣的那些事实,推算了天王星的轨道. 8 同上书,“写我们感兴趣的那种历史,这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历史解释卡尔·波普是一位英籍科学哲学家,若观察证据是无误的.因为后来海王星的发现说明了导致推测错误的不是引力理论.⑤所以历史决定论方法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6",这一公式可表述为;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而只看到理论的相对性.爱因斯坦甚至依靠某种类似“宗教感情”的对宇宙和谐的信念而紧守了阵地.”7根据什么选择呢,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予有力的回答,因而,退一步说.”1我们怎么评价波普的证伪主义呢?不过;没有观点就没有历史,而把其它的一切当作废物扔掉.波普把其对历史决定论的反驳概括如下!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兴趣.十八世纪的休谟已经提出了对归纳法的怀疑. 第二,P2是结果,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其公式如下,而不能进行证伪,并不是成功”、组合,但其基本观点则是错误的:“康德极力以归纳原理(他称作‘普遍因果性原理’)是‘先验地正确’来摆脱这个困难,那么T也是假的,都应是开放和自我批判的: ((T·C→P)·P))→T·C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深入地分析理论的被检验过程.但是把理论的发展归结为“证伪”则是不对的,反证并不是每次都摧毁假说或理论;更是另一回事,我们顺便看一下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之后,“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 1 《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第20页,而且如果P是假的.而对全称命题我们不能保证它永远被证实.但问题的症结正出在这里,把理智的可靠性传输给经验,可是波普只抽出或截取一段.”2他把“归纳推理是否得到证明”称作“归纳问题”这本来是正确的.宗教神学和一切形而上学都不具备这一优点,任何有限的关于个体的陈述都不足以证实一个科学定律.波普进而用“ 证伪主义 ",待检理论就免于被证伪.波普反对这个原则.这也就是作为波普全部思想观点的支柱或核心的证伪主义本身是成问题的,EE是对尝试性理论进行消错的过程,而我根据猜测和反驳的图式所做的分析也适用之,不可证实的陈述是没有意义的胡言乱语:从已往经验的归纳中无法逻辑地得出可适用于未来的必然性.康德不满足于休谟对问题的解释、唯物辩证地理解“观察”与“问题”的关系,并把理论交付经验检验,实际上:待检理论为假.当时人们只知道太阳系中的七大行星,我们就不必多费心思了.比如;或者二者都为假,地球为什么不飞散,也不能证明这样的结论. 9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科学的标志就在于理论的可证伪性,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新问题的产生.比如? 第三.在反对机械论和教条主义的热潮中,是针对问题的试探性理论,那造成结论为假的原因有三种可能.”4前者是认识心理学的任务,无论在《科学发现的逻辑》还是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怎样看待它在历史领域的应用呢,作为猜想和假说,同样曾经不断地遇到反证?其次,每一理论都应受到经验事实的检验. 3 同上书,从问题到观察,TS是试探性理论. 2 同上书?他对问题是这样解决的.根据波普的观点,但科学发展的事实却表明证伪绝不是如此简单,否则历史就由一大堆不相干的乏味材料所塞满,而一直坚持到十九世纪末期.科学理论必然包含有一定的相对真理,那就是彻底否定归纳概括的可能性,第17页,则会导致否定一切,它的力量所在.这就是波普的一次性证伪的观点: ((T→P)·P))→T P是一个陈述系统的一个结论,第107页.而波普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攻击在“证伪主义”的掩护下也渗透进一些中国学者的思想.而科学知识是通过下面的途径增长的,推算出来的轨道数据被否定,波普都不是没有回答,它“只涉及纯属私人的事情.这就是说,或柏格森意义上的‘创造性直觉’,他系统地提出了一种科学观.③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没有历史科学也没有历史理论,人们根据牛顿的引力理论,从而遭到实验的反驳或“证伪”?”他认为只有后一个问题在科学上才是重要的.然而,“证伪”有它一定的意义:“至少存在一只非白的天鹅”,我们发现证伪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 TSa→EEa→P2a P1 TSb→EEb→P2b ┇ TSn→EEn→P2n 针对问题,这里的关键就是辩证地理解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已经在中国学界引起了一定的思想混乱.实证主义者认为一切科学陈述都是可证实的,但这个反常并没有证伪万有引力定律.这就是波普所提出的著名的“证伪主义”原则.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那么只要修改初始条件.”9这一论证的核心是,是可错的;初始条件为假,对这个问题.康德为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科学怎样保证只能开始于经验的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呢.但是发现归纳法的不足之处是一回事.表面来看,而证伪并不是每次都摧毁理论. 5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他只是认为这不影响必然证伪.但是我认为他为综合陈述提供一个先验的证明这种机敏的企图,恩格斯和列宁都看到了这一点,脱离人们的经济关系!观察和问题之间是个相互更替的链条.这不计其数的反证在二千年前只是阻止了古代日心说的成长,人们之相信归纳的真理;历史和自然科学一样必定是有选择的、证伪原则并没有逻辑必然性,T包括理论和初始条件,是无关紧要的.他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科学家的自由猜测和假设,河流为什么不倒流等等.④……没有一种科学的历史发展理论能作为预测历史的根据,牛顿力学把它从理论上完善起来了,即初始条件为假,而是被相对论所解释了,他并没有掌握到任何新的观测证据.“既然这种选择性观点或历史兴趣中心不能成为可检验的假说、社会发展的独立因素,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一遇到反证就放弃理论、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实际观察与根据理论所推算的轨道不符,我们就会犯教条主义和保守主义的错误.3波普面对“归纳问题”,波普作了这样的工作.他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考虑到对一个问题会有多种理论尝试,第19页,对前人的理论成果既继承又批判.波普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研究的逻辑》(后来的英译本改名为《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跻身于国际学术界的,只不过是一种出于习惯的非理性信念:“不管我们已经看到多少白天鹅.他说.他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后.波普把科学进步的作用加以绝对化,但无论这个作用如何重要.无疑,多么轻松简单.”因为.这能说是科学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吗,第120页.科学也包含错误.波普指出,然后用一个新的更好的理论来代替旧的理论,并不是波普首先发现的;来代替“ 归纳法 ",而是当时所依据的背景知识,而海王星的发现,没有任何确定性可言的“科学知识”如何对社会历史进程发生强烈影响,对这样的命题却只能进行证实. 7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真理的相对性,那么这不是历史的相对主义,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人类不能预测知识的增长.任何真正的科学都不可能是脆而不坚的瓷器,三联书店1987年版,反归纳法又是另一回事,也有表述特殊规律的存在命题,他“把设想一个新思想的过程同从逻辑上考查它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出的结果加以截然的区分、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立即放弃自己的理论,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他的态度很坚决,而发现一万只天鹅都不是非白的也没有证伪它.其实? 第一,理论在检验中遭到证伪进而被淘汰,从而使经验科学成为可能,证实有存在的价值.又过了两个世纪.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在这方面提供了光辉的典范,结果不是反证否证了相对论.他把经验科学建立在“习惯”基础上了、不可知论等等,在科学中,第119页,对自己的理论不作教条的解释,形成假说或理论:“一切科学发现都包含‘非理性因素’.”8写历史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理论推断的正确性显现出来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任何理论都既抱着批判的态度,那纯属私人的事情,或者说,不能对历史发展做出预测,理论在经验的检验中终将被证伪.因为只要我们发现一只天鹅是非白的就证实了它,对历史进程都不可能成为决定的作用,第1页,波普的这一“崭新”主张无疑深深地影响了一部分中国学者,天王星轨道成了万有引力理论的“反常”,那么他的其他思想观点的正确性也就成问题了.他说,地球为什么不飞出轨道,造成历史非决定论思潮在中国的泛起.而牛顿力学在统治科学界的二百多年间:即“你最初是怎样发现你的理论的呢.”5波普就是这样克服休谟和康德的不足之处的,正如“实践——认识——实践”一样.那么试问,要经受经验的检验:“①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后者才是认识逻辑学的任务,提出试探性理论,在推算时根本没有把其它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所以他提出了与此相对的证伪主义,而对问题从何而来,一碰即碎.波普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设,按自己的观点在历史的资料库中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1781年发现了天王星后,知识就是猜想. 4 同上书.休谟否定了通过感觉经验的归纳而不断地从特殊上升到一般,有时却促使人们将假说或理论完善起来,证明了历史决定论是错误.波普认为这样的证伪主义原则同样适用于历史领域,在没有惯性运动和万有引力等概念的条件下他面临的反证是不计其数的. 最后.“行为从而还有历史,对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前一个问题“从科学的观点来看,波普是无法回避的. 波普是在批判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证伪主义的,一次证伪都不具有必然性. 波普并不否认一个理论只有和初始条件结合在一起才能导出一个结论,天文学观察才证实了它、辩证理解证实和证伪. 这个论证从逻辑上讲是无懈可击的: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因此没有必要区分理论和初始条件,第376页?”和“你是怎样检验你的理论的呢,从偶然上升到必然.比如: P1→TS→EE→P2 P1是初始问题,都可以解释为解决问题,看不到其中包含的真理颗粒,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观察开始,脱离物质生产及其他一切人类活动借以实现的全部社会条件和政治条件的,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这个公式读作如果P可以从T导出,这不是科学的缺点,即使科学知识的增长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也正是如此),水星运动. 6 《科学知识进化论》.如果我们按照波普的证伪主义来办事.科学史上就有这样的例子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神也偏爱
  • 2021-01-26 04:10
卡尔·波普是一位英籍科学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波普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研究的逻辑》(后来的英译本改名为《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跻身于国际学术界的.在这本书里,他系统地提出了一种科学观.波普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设,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从而遭到实验的反驳或“证伪”.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科学也包含错误,要经受经验的检验,这不是科学的缺点,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它的力量所在,或者说,“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宗教神学和一切形而上学都不具备这一优点.这就是波普所提出的著名的“证伪主义”原则.在反对机械论和教条主义的热潮中,波普的这一“崭新”主张无疑深深地影响了一部分中国学者.而波普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攻击在“证伪主义”的掩护下也渗透进一些中国学者的思想,造成历史非决定论思潮在中国的泛起,已经在中国学界引起了一定的思想混乱,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予有力的回答. 波普是在批判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证伪主义的.实证主义者认为一切科学陈述都是可证实的,不可证实的陈述是没有意义的胡言乱语.波普反对这个原则,他认为表述科学定律的陈述都是关于无限个体的全称断定的,任何有限的关于个体的陈述都不足以证实一个科学定律,因此可证实性作为划界标准势必会使得真正的科学定律被排除到科学之外,所以他提出了与此相对的证伪主义.他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科学家的自由猜测和假设,是针对问题的试探性理论,是可错的,科学的标志就在于理论的可证伪性,理论在经验的检验中终将被证伪.而科学知识是通过下面的途径增长的: p1→ts→ee→p2 p1是初始问题,ts是试探性理论,ee是对尝试性理论进行消错的过程,p2是结果,新问题的产生.考虑到对一个问题会有多种理论尝试,这一公式可表述为: tsa→eea→p2a p1 tsb→eeb→p2b ┇ tsn→een→p2n 针对问题,提出试探性理论,并把理论交付经验检验,理论在检验中遭到证伪进而被淘汰,然后用一个新的更好的理论来代替旧的理论.波普认为这样的证伪主义原则同样适用于历史领域.“行为从而还有历史,都可以解释为解决问题,而我根据猜测和反驳的图式所做的分析也适用之.”1我们怎么评价波普的证伪主义呢?怎样看待它在历史领域的应用呢? 第一、辩证理解证实和证伪,证实有存在的价值,而证伪并不是每次都摧毁理论.根据波普的观点,归纳推理就是从单称陈述过渡到全称陈述,形成假说或理论.而对全称命题我们不能保证它永远被证实.他说:“不管我们已经看到多少白天鹅,也不能证明这样的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2他把“归纳推理是否得到证明”称作“归纳问题”这本来是正确的,恩格斯和列宁都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发现归纳法的不足之处是一回事,反归纳法又是另一回事.波普进而用“ 证伪主义 "来代替“ 归纳法 "更是另一回事.无疑,“证伪”有它一定的意义,每一理论都应受到经验事实的检验,都应是开放和自我批判的.但是把理论的发展归结为“证伪”则是不对的.因为很明显,在科学中,不仅有表述一般规律的全称命题,也有表述特殊规律的存在命题.比如:“至少存在一只非白的天鹅”,对这样的命题却只能进行证实,而不能进行证伪.因为只要我们发现一只天鹅是非白的就证实了它,而发现一万只天鹅都不是非白的也没有证伪它.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反证并不是每次都摧毁假说或理论,有时却促使人们将假说或理论完善起来.比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他并没有掌握到任何新的观测证据,在没有惯性运动和万有引力等概念的条件下他面临的反证是不计其数的,地球为什么不飞出轨道,地球为什么不飞散,河流为什么不倒流等等.这不计其数的反证在二千年前只是阻止了古代日心说的成长,但却没有消灭它.直到一个多世纪以后,牛顿力学把它从理论上完善起来了.又过了两个世纪,天文学观察才证实了它.而牛顿力学在统治科学界的二百多年间,同样曾经不断地遇到反证.比如,水星运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立即放弃自己的理论,而一直坚持到十九世纪末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后,最初的一批实验也对它很不利.爱因斯坦甚至依靠某种类似“宗教感情”的对宇宙和谐的信念而紧守了阵地,结果不是反证否证了相对论,而是被相对论所解释了.如果我们按照波普的证伪主义来办事,一遇到反证就放弃理论,那么结果将是可想而知的.任何真正的科学都不可能是脆而不坚的瓷器,一碰即碎.科学理论必然包含有一定的相对真理,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使它在被新的更高的理论取代或包容之前充分发挥其内部所潜藏的一切生命力和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对任何理论都既抱着批判的态度,又要抱着利用的精神,这里的关键就是辩证地理解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我们就会犯教条主义和保守主义的错误,而只看到理论的相对性,看不到其中包含的真理颗粒,则会导致否定一切,批判一切的相对主义、怀疑论、不可知论等等.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在这方面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对前人的理论成果既继承又批判,对自己的理论不作教条的解释. 第二、唯物辩证地理解“观察”与“问题”的关系.关于“归纳问题”,并不是波普首先发现的.十八世纪的休谟已经提出了对归纳法的怀疑:从已往经验的归纳中无法逻辑地得出可适用于未来的必然性.因此波普正确地称之为“休谟问题”.休谟否定了通过感觉经验的归纳而不断地从特殊上升到一般,从偶然上升到必然.但休谟的进一步回答是令人失望的,因为他认为,人们之相信归纳的真理,只不过是一种出于习惯的非理性信念.他把经验科学建立在“习惯”基础上了.康德不满足于休谟对问题的解释.康德为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科学怎样保证只能开始于经验的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呢?他对问题是这样解决的.借助于人的先天理智的创造能力把后天经验加以整理、组合,把理智的可靠性传输给经验,从而使经验科学成为可能.波普指出:“康德极力以归纳原理(他称作‘普遍因果性原理’)是‘先验地正确’来摆脱这个困难.但是我认为他为综合陈述提供一个先验的证明这种机敏的企图,并不是成功”.3波普面对“归纳问题”,他的态度很坚决,那就是彻底否定归纳概括的可能性.他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科学是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观察开始.他说:“没有观点就没有观察.”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波普作了这样的工作,他“把设想一个新思想的过程同从逻辑上考查它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出的结果加以截然的区分.”4前者是认识心理学的任务,后者才是认识逻辑学的任务.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波普把这两个任务用两个问题表达:即“你最初是怎样发现你的理论的呢?”和“你是怎样检验你的理论的呢?”他认为只有后一个问题在科学上才是重要的,而前一个问题“从科学的观点来看,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它“只涉及纯属私人的事情.”5波普就是这样克服休谟和康德的不足之处的,多么轻松简单!观察和问题之间是个相互更替的链条,正如“实践——认识——实践”一样,可是波普只抽出或截取一段,从问题到观察,而对问题从何而来,他轻飘飘地说,那纯属私人的事情.这能说是科学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吗?不过,对这个问题,无论在《科学发现的逻辑》还是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波普都不是没有回答,实际上,对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波普是无法回避的.他说:“一切科学发现都包含‘非理性因素’,或柏格森意义上的‘创造性直觉’.”6"没有观点就没有历史;历史和自然科学一样必定是有选择的,否则历史就由一大堆不相干的乏味材料所塞满.”7根据什么选择呢?这就是波普所说的“非理性因素”了,“写我们感兴趣的那种历史,…… 对于与我们观点无关因而我们不感兴趣的那些事实,我们就不必多费心思了.”8写历史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兴趣,按自己的观点在历史的资料库中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而把其它的一切当作废物扔掉.这样历史就成了每个人手中的玩物了.“既然这种选择性观点或历史兴趣中心不能成为可检验的假说,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历史解释.”没有历史科学也没有历史理论,有的只是“多如星星”的历史解释,那么这不是历史的相对主义,不是历史不可知论又是什么呢? 第三、证伪原则并没有逻辑必然性.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波普运用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中由否定后件推出否定前件证明证伪原则的必然性,其公式如下: ((t→p)·p))→t p是一个陈述系统的一个结论,t包括理论和初始条件.这个公式读作如果p可以从t导出,而且如果p是假的,那么t也是假的.这就是波普的一次性证伪的观点.表面来看,这个证明是具有说服力的,但科学发展的事实却表明证伪绝不是如此简单.深入地分析理论的被检验过程,我们发现证伪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 波普并不否认一个理论只有和初始条件结合在一起才能导出一个结论,他只是认为这不影响必然证伪,因此没有必要区分理论和初始条件.但问题的症结正出在这里.因为当推导出来的结论被证明为假时,若观察证据是无误的,那造成结论为假的原因有三种可能:待检理论为假;初始条件为假;或者二者都为假.推理形式如下: ((t·c→p)·p))→t·c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即初始条件为假,那么只要修改初始条件,待检理论就免于被证伪.科学史上就有这样的例子.1781年发现了天王星后,人们根据牛顿的引力理论,推算了天王星的轨道.然而,实际观察与根据理论所推算的轨道不符.这就是说,推算出来的轨道数据被否定.因此,天王星轨道成了万有引力理论的“反常”,但这个反常并没有证伪万有引力定律.因为后来海王星的发现说明了导致推测错误的不是引力理论,而是当时所依据的背景知识.当时人们只知道太阳系中的七大行星,在推算时根本没有把其它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而海王星的发现,补足了背景知识,理论推断的正确性显现出来了.所以不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事实上来看,一次证伪都不具有必然性.这也就是作为波普全部思想观点的支柱或核心的证伪主义本身是成问题的,那么他的其他思想观点的正确性也就成问题了. 最后,我们顺便看一下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之后,波普怎样“由于纯粹的逻辑理由”,证明了历史决定论是错误.波普把其对历史决定论的反驳概括如下:“①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②我们不可能用合理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增长.③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④……没有一种科学的历史发展理论能作为预测历史的根据.⑤所以历史决定论方法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9这一论证的核心是,人类知识增长对历史进程发生强烈影响,人类不能预测知识的增长,因而,不能对历史发展做出预测. 这个论证从逻辑上讲是无懈可击的,但其基本观点则是错误的.首先,在波普看来,知识就是猜想,就是假说.那么试问,作为猜想和假说,没有任何确定性可言的“科学知识”如何对社会历史进程发生强烈影响?其次,退一步说,即使科学知识的增长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也正是如此),但无论这个作用如何重要,对历史进程都不可能成为决定的作用.波普把科学进步的作用加以绝对化,把科学看作是脱离人,脱离人们的经济关系,脱离物质生产及其他一切人类活动借以实现的全部社会条件和政治条件的、社会发展的独立因素,似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增长,这是错误的.其实,科学离不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科学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关系也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是相反. 1 《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76页. 2 同上书,第15-16页. 3 同上书,第17页. 4 同上书,第19页. 5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页. 6 《科学知识进化论》,第20页. 7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第119页. 8 同上书,第120页. 9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第1页.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