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给予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龙潭夜坐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14 05:19
- 提问者网友:玫瑰园
- 2021-01-13 18:47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妄饮晩冬酒
- 2020-09-22 19:32
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意思答对即可。) 2.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意思答对即可。)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孤独入客枕
- 2019-11-16 12:14
谢谢解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