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求助如何应对职场黑心人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30 19:08
  • 提问者网友:原来太熟悉了会陌生
  • 2021-11-30 11:30
求助如何应对职场黑心人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鱼芗
  • 2021-11-30 12:17
心理边界模糊,是人生痛苦的元凶
在现实中,很多人的“心理边界”是模糊的,而“心理边界”模糊是造成很多人生痛苦乃悲剧的重要元凶。
心理边界的作用是将世界阻隔开来,分成“可控”与“不可控”两类世界。
当一个人心理边界模糊,也就意味着TA永远分不清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于是用力点往往错误,一味地在“不可控世界”里用力,从来就不去聚焦“可控世界”——这些人的关注点乃至言行不论是给他人还是给自己,都会带来巨大的痛苦,甚至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他们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妄图控制那些不可控且明明就控制不了的事情。
譬如在工作中,有些老板全然不顾下属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希望把下属都变成“工作狂”。
在关系中,这一点更加明显。
恋人总是试图控制另一方才能在这段关系中获得安全感,父母总在试图把孩子打造成自己脑海中的模样,夫妻总在试图扭转另一半的价值观,等等。
这些都会给对方和自己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困扰,而它们背后共同的根源就在于,当事人的心理边界模糊,总是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心理边界之外,越用力越无力。

如何用心理学解决这类困扰?
理解了前面的分析 ,你就不难明白为何春节期间总有些所谓“好心人”事无巨细对你表示出巨大的“关心”和“兴趣”了,很多时候,这些过分“关心”和“兴趣”的背后,就是“心理边界模糊”的表现。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恼人的盘问呢?
记住,永远不要试图去改变一个人,尤其对于“心理边界模糊”的人来说,你动怒你发火无非是向他们宣告你的“反控制失效”,要知道,真正高明的“反控制”,恰恰是不动声色,并且姿态绝对优雅。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困惑,先介绍下解决问题三步法。

1、澄清问题,找到需求
记住,所有的冲突无非三层,由浅入深分别是:行为层、情绪层及需求层。
举个例子来说。
春节回家,父母再次问及你的个人问题:“你也老大不小了,什么时候结婚啊?”
在父母的观念中,“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结婚这一行为可以让你的后半生更有保障,而对你来说,工作同样能让你衣食无忧,未必非要通过结婚完成。
这就是行为冲突。
而随着父母在你耳边不断地唠叨,你逐渐对他们的喋喋不休产生了厌烦情绪,甚至会怼这么一句:“够了够了,你有完没完?!”
而你的父母会产生“你这么大了怎么一点也不听话”的焦虑感,这种情绪不断地扩大,他们只会对你的未来更加焦虑。
这是情绪冲突。
再深一层。
父母希望你结婚的诉求是保障与繁衍,他们希望在他们百年之后,会有人替他们照顾你心疼你,老了也有子女围绕膝下端茶送水。
而对你来说,婚姻承载的意义远非保障及繁衍这么简单,它还承载了情感及生活质量的诉求,在衣食无忧的今天,你更希望遇见情投意合的另一半,三观一致共同奋斗,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基础,让孩子在人生路上具备更多的选择权,而不是疲于生计。
这是需求冲突。
我们往往只会关注浅层冲突,例如行为。
这个时候,你和父母就会在“要不要相亲”这一行为上据理力争。
一开始开启的是“辩论模式”:你试图强调人不一定非要结婚才能获得保障感,而你的父母完全无法理解,一直进行反驳,这是冲突的初级阶段。
再往后,冲突渐渐升级,双方开启了“情绪保护机制”:为了维护各自的主张不断地互相伤害,用言语刺痛对方,这是冲突的升级版,孩子依旧抵抗相亲,父母劝说无效,最终两败俱伤毫无意义。
如果我们能把关注点放在深层的“需求”层面,你就不难找到解决冲突的关键。
如前文所述,正是因为“心理边界模糊”,我们会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对方并试图让对方全盘接受,于是人们冲突的关键点往往就是在于,总是试图用自己的需求去说服他人。
所以,父母和你关于“要不要相亲结婚”类似话题的冲突,本质上就是因为他们和你的需求不一致导致的。
这个时候如果你能找到这一层,说出他们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对抗,效果往往会好很多,例如你可以这样说——
“爸妈,你们为我操心了一辈子,总想女儿我能找个好人家托付终身,这样就有人替你们关心我呵护我,我也会有自己的子女围绕在你们膝下让你们享受天伦。但是爸妈,你们也清楚,如果女儿的婚姻不幸福,你们会比我更痛苦。因此不是我不想结婚,而是我要慎重选择。正是因为我爱你们,所以才不会轻易托付终身。”
相信这番话下来,你的父母多半会停止说服,可能还会这样回应:“女儿真的长大了,看来我们是多虑了。你也不要有太大压力,在遇到合适的人之前,要好生照顾好自己啊。”

2、假意弃权与转移责任
这一方法适合应对那些关系不及父母的亲戚们。
1)、假意弃权
譬如有个远房亲戚问你:“你说你成天那么忙,过年才能回来一次,这得一个月赚多少钱呢?”
你可以这样回答:“哎,你一提这事儿我也纳闷,我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成天加班挣钱还少,不知道你这边可有什么好的谋生路子?或者你觉得是我的工作方法出了问题?还是时间管理有问题?或者是选错了职业?”
在这段对话中,你假装放弃自己的主动权,将问题交给对方分析,对方不是“关心”你的工作么?那就参与进来,问题反而能得到解决。
因为通常,当亲戚听到你这么问的时候,他们的反应通常是——
“哎呦,你们是读书人,我哪里懂那么多哟?你这工作上的事儿还是你最清楚。我这还有别的事,先告辞了。”
2)、转移责任
“心理边界模糊”的人之所以具备“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底气,是因为他们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干预几乎是零成本。
如此一来,你完全可以通过增加对方干预成本的手段(即转移责任),让对方知难而退。
例如,有个亲戚问你:“我看今年不少和你一般年纪的人都生了二胎,你这什么时候打算要一个啊?”
你可以这样提议:“嫂子你看这样好不好?这孩子生不是问题,倒是要花一笔不小的费用。要不你赞助我个200万?”
想必对方的反应一定会是:“我赞助你200万?凭什么啊?生孩子分明就是你家的事情好么?又不是给而我家生孩子!”
这个时候,你可以露出胜利者的微笑:“原来嫂子果然心如明镜啊,看来生孩子确实是我家的事,不是你家的事。”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