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谁能解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答案:5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5 17:14
  • 提问者网友:焚苦与心
  • 2021-01-25 12:56
生活中如何做到?

我不是要求论文,不需要长篇大论,只是想听听看谁的理解更深刻,更有独到之处而已。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风格不统一
  • 2021-01-25 14:05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知行合一给我们的启示是,所有的成功都来自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你自己。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等灯
  • 2021-01-25 18:00
在做什么事情之前,你先有自己的想法.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你又要不段的思考, 在别人问你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你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他. 这就是理解的,而且 我也是这么做的.
  • 2楼网友:有你哪都是故乡
  • 2021-01-25 17:13
思想上去解释没用的,知行合一的关键是制心一处,非哲学思想命题,知行合一是对人的心理行为的认知和改变,非思想上的说说而一,到底知什么,到底行什么,知,不是知别人,而是知自己,通俗的说知道别人一万个缺点,不如知道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这是难的,通俗的讲,你现在心理现在想想自己的缺点,优点,欲望,分析自己,剖析自己,普通人连这点皮毛可能都没想过。行什么,行在欲望,在人事上,心理上突然的欲望暴发点的克制,出来就杀掉,如果连出来都没察觉,那就不算知了,还行个什么。为和合一,知也难,行也难,思想算个屁,说一万句废客,即使语言波澜壮阔,思想内涵丰富深刻,没用,思想也属于欲望的一种,这是需要不断的时间积累,这是做工夫,因为难做到,致知格物的学问,一句话“一心不乱”才算入点格,我可以肯定的说,一万个人不出一个。
  • 3楼网友:你可爱的野爹
  • 2021-01-25 16:42
知行合一通俗点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不断地思考问题,又要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
  • 4楼网友:渊鱼
  • 2021-01-25 15:31
在今天我们解读,似乎知就是知识,行就是行动。也就是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中的实践要结合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们党的实事求是原则似乎就是来源于此。 但是,在王阳明的时代,我感觉他的知行合一肯定还有其他的深意,尤其是结合他的心学理论来看。 在生活中,实事求是的说,很难做到,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嘴上的英雄,实践的狗熊。O(∩_∩)O~。 但是难做到并不意味着做不到。 我想,只要我们坚持知行合一的理念,多思考,多观察,把书本的知识多去应用。应当是不难的。 还有就是我们一定要多参加社会实践,这个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书本上的东东。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