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柔弱的意思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9 18:09
  • 提问者网友:你给我的爱
  • 2021-03-08 22:57
大家帮助一下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北方的南先生
  • 2021-03-09 00:20
柔弱 :
róu ruò
1.软弱,不刚强。 2.柔软,不坚硬。 3.谓柔和谦顺。
柔弱
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认为柔弱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主张治理国家、社会行
为以及内丹修炼等等都应该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道德经》中,关于“柔弱”的论述有七处,指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四十章),认为道的运动是循环的,其作用又是柔弱的,以“弱”形容它的运动特点
是持久而不带有压力感的。另外,《道德经》又以“柔弱”和“刚强”相对,认为“柔
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意思是天
下最柔软的东西,却能驾御天下最刚强的东西。它以水为例,称“天下莫柔于水,而功
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又以人和草木为例,指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
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因此,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如果说,
刚强和柔弱是道所包含的一组矛盾的特性的话,那么,《道德经》明显地倾向于赞扬柔
弱的一面,多次强调柔弱胜于刚强。宋代朱熹在他的《语录》中,曾经评价过这种“柔
弱观”,说老子“只要退步,不与你争,如一个人叫哮跳踯,我这里只是不做声,只管
退步。少间叫哮跳踯者,自然而屈,而我之柔伏自应有余。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与人
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其设心措意都是,如此间时,他只是如此柔伏,遇着那刚强底
人,他便是如此待你,如云:惟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到那柔之极时,才
有一毫发露,便是刚,这气便粗了”。《淮南子》对于水的“柔能胜坚”的特性作了
广泛而细致的铺陈描写,认为“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
极于无穷,远沦于天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
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而不求极;富赡天下
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
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
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邅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
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故而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
右;蟠委错?,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这就是说,具有柔弱特性的水是天下最高
的“德”的体现和代表。
《淮南子》和《文子》(即《通玄真经》),都将“柔弱”之道推衍到治国之中,
认为“能成霸王者,必胜者也。能胜敌者,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
者必得人心者也。
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自得者,必柔弱者”。但是汉代的道家并不偏向柔弱,
而主张刚柔相济,《淮南子·汜论训》称“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
仁。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早期五斗米道在《老
子想尔注》中继承了《道德经》的思想,也赞扬“水善能柔弱,像道”,能够“去高就
下,避实归虚,常润利万物”;认为“水法道柔弱,故能消穿崖石,道人当法之”。
明确要求学道之人学习水的“柔弱”。魏晋期间成书的道教类书《无上秘要》引用了
《妙真经》,经文与《道德经》和《淮南子》等对水的赞扬和描绘相一致,只是在字句
上更加通俗易懂。经文称“水之为物,柔弱通也。平静清和,心无所操;德同天地,泽
及万物。大无不包,小无不入;
金石不能障蔽,山陵不能壅塞;其避实归虚,背高趣下,浩浩荡荡,流而不尽,折
冲漂石,疾于风矣。广大无疆,修远大道。始于无形,终于江海;升而为云,降而为雨;
上下周流,无不施与。消而复息,生而复死;是故圣人去耳去目,归志于水。体柔守雌,
去高就下;去好就丑,受辱如地;含垢如海,恬淡无心;荡若无己,变动无常,故能与
天地终始”。明确要求学道之人“归志于水”,这样才能做到“与天地终始”。《无
上秘要》还引用了《虚无经》文,概括了道的十三种特性,其中“七日呼吸中和,滑淖
细微,谓之柔;八曰缓形纵体,以奉百事,谓之弱”。《虚无经》认为学习这十三种特
性并加力行,“非独治身,平首万国”。不过,这一“柔弱”的特性,却是从“呼吸”
调养和“百事”行为的角度加以描述的,主要是内修和修身的内容。唐末五代道士杜光
庭编撰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却主要是从“平首万国”的角度阐述“柔弱”的作用,称
“力强者,人折之;智强者,人害之;势强者,人谋之;气强者,人制之;德强者,人
伏之。守弱体柔,不犯于物,其德如此,可谓之强。如道之用,孰敢害之”,“道以至
柔,无乎不在,贯通万物,流注群形,得之则生,失之则死,故保养道存则生全而柔弱,
驰骋气散则枯槁而坚强。理国有道,则襁负而归仁,无道,则萧墙构敌矣”。金元以
后,道教全真派兴起。全真道士追求“全性保真”,出家住庵,因而常以“柔弱”思想
指导自己的内炼。
《西云集》有洞明子“述怀”诗五十首,其一称“清贫柔弱做真修,名利浮华事总
休。心地了然无别物,清风明月满琼楼”。他以“柔弱”和“清贫”相联系作为真正
内修的先决条件。内修家常常以刚柔对比来阐述内气运行以及火候方法等等。清代道士
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回答“琴剑者何”的问题时称:“盖以至阳之气,中含至阴。
学者执著一个阳刚之气,则不能成丹。剑之取义,刚是也。而又加一琴字,取其刚中有
柔,健而和顺之义,然在下手之初,不得不知刚柔健顺,方无差错。若到水火调和,金
木合并,则刚者不刚,柔者不柔,且至纯熟之候,更不知有刚柔,惟顺其气机之流行,
自然天然而已矣。”CD在内修中在气机流行之中,从下手时知刚柔到纯熟时不知刚柔,
这是一个从不纯熟到纯熟,不自然到自然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使得水火调和,金
木相并。
清代另一个著名道士刘一明在他的《周易阐真》一书中,反复地阐明刚柔相依的道
理。在“大壮”中指出“刚而能柔,阴阳混合,金丹已结”;“刚以治内,柔以应外。
外不足而内有余,不壮而壮,壮之有得于中”。在刚柔之间提出“中”的概念,大致
相当于今日常说的对立面之间要保持平衡的意思。在“损”中,即称“刚柔归中,刚中
有柔,柔中有刚,刚柔如一。
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还元返本,圣胎有象。由是享自在无为之乐,我命由我不由
天”。认为金丹凝合于“刚柔归中”,而不是如同初期道家和道教的著作中,偏于柔弱,
强调以柔克刚,这无疑是道教教义思想的一个进步。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空山清雨
  • 2021-03-09 00:25
柔弱 : róu ruò 1.软弱,不刚强。 2.柔软,不坚硬。 3.谓柔和谦顺。 柔弱 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认为柔弱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主张治理国家、社会行 为以及内丹修炼等等都应该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道德经》中,关于“柔弱”的论述有七处,指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四十章),认为道的运动是循环的,其作用又是柔弱的,以“弱”形容它的运动特点 是持久而不带有压力感的。另外,《道德经》又以“柔弱”和“刚强”相对,认为“柔 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意思是天 下最柔软的东西,却能驾御天下最刚强的东西。它以水为例,称“天下莫柔于水,而功 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又以人和草木为例,指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 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因此,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如果说, 刚强和柔弱是道所包含的一组矛盾的特性的话,那么,《道德经》明显地倾向于赞扬柔 弱的一面,多次强调柔弱胜于刚强。宋代朱熹在他的《语录》中,曾经评价过这种“柔 弱观”,说老子“只要退步,不与你争,如一个人叫哮跳踯,我这里只是不做声,只管 退步。少间叫哮跳踯者,自然而屈,而我之柔伏自应有余。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与人 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其设心措意都是,如此间时,他只是如此柔伏,遇着那刚强底 人,他便是如此待你,如云:惟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到那柔之极时,才 有一毫发露,便是刚,这气便粗了”。《淮南子》对于水的“柔能胜坚”的特性作了 广泛而细致的铺陈描写,认为“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 极于无穷,远沦于天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 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而不求极;富赡天下 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 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 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邅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 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故而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 右;蟠委错?,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这就是说,具有柔弱特性的水是天下最高 的“德”的体现和代表。 《淮南子》和《文子》(即《通玄真经》),都将“柔弱”之道推衍到治国之中, 认为“能成霸王者,必胜者也。能胜敌者,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 者必得人心者也。 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自得者,必柔弱者”。但是汉代的道家并不偏向柔弱, 而主张刚柔相济,《淮南子·汜论训》称“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 仁。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早期五斗米道在《老 子想尔注》中继承了《道德经》的思想,也赞扬“水善能柔弱,像道”,能够“去高就 下,避实归虚,常润利万物”;认为“水法道柔弱,故能消穿崖石,道人当法之”。 明确要求学道之人学习水的“柔弱”。魏晋期间成书的道教类书《无上秘要》引用了 《妙真经》,经文与《道德经》和《淮南子》等对水的赞扬和描绘相一致,只是在字句 上更加通俗易懂。经文称“水之为物,柔弱通也。平静清和,心无所操;德同天地,泽 及万物。大无不包,小无不入; 金石不能障蔽,山陵不能壅塞;其避实归虚,背高趣下,浩浩荡荡,流而不尽,折 冲漂石,疾于风矣。广大无疆,修远大道。始于无形,终于江海;升而为云,降而为雨; 上下周流,无不施与。消而复息,生而复死;是故圣人去耳去目,归志于水。体柔守雌, 去高就下;去好就丑,受辱如地;含垢如海,恬淡无心;荡若无己,变动无常,故能与 天地终始”。明确要求学道之人“归志于水”,这样才能做到“与天地终始”。《无 上秘要》还引用了《虚无经》文,概括了道的十三种特性,其中“七日呼吸中和,滑淖 细微,谓之柔;八曰缓形纵体,以奉百事,谓之弱”。《虚无经》认为学习这十三种特 性并加力行,“非独治身,平首万国”。不过,这一“柔弱”的特性,却是从“呼吸” 调养和“百事”行为的角度加以描述的,主要是内修和修身的内容。唐末五代道士杜光 庭编撰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却主要是从“平首万国”的角度阐述“柔弱”的作用,称 “力强者,人折之;智强者,人害之;势强者,人谋之;气强者,人制之;德强者,人 伏之。守弱体柔,不犯于物,其德如此,可谓之强。如道之用,孰敢害之”,“道以至 柔,无乎不在,贯通万物,流注群形,得之则生,失之则死,故保养道存则生全而柔弱, 驰骋气散则枯槁而坚强。理国有道,则襁负而归仁,无道,则萧墙构敌矣”。金元以 后,道教全真派兴起。全真道士追求“全性保真”,出家住庵,因而常以“柔弱”思想 指导自己的内炼。 《西云集》有洞明子“述怀”诗五十首,其一称“清贫柔弱做真修,名利浮华事总 休。心地了然无别物,清风明月满琼楼”。他以“柔弱”和“清贫”相联系作为真正 内修的先决条件。内修家常常以刚柔对比来阐述内气运行以及火候方法等等。清代道士 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回答“琴剑者何”的问题时称:“盖以至阳之气,中含至阴。 学者执著一个阳刚之气,则不能成丹。剑之取义,刚是也。而又加一琴字,取其刚中有 柔,健而和顺之义,然在下手之初,不得不知刚柔健顺,方无差错。若到水火调和,金 木合并,则刚者不刚,柔者不柔,且至纯熟之候,更不知有刚柔,惟顺其气机之流行, 自然天然而已矣。”CD在内修中在气机流行之中,从下手时知刚柔到纯熟时不知刚柔, 这是一个从不纯熟到纯熟,不自然到自然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使得水火调和,金 木相并。 清代另一个著名道士刘一明在他的《周易阐真》一书中,反复地阐明刚柔相依的道 理。在“大壮”中指出“刚而能柔,阴阳混合,金丹已结”;“刚以治内,柔以应外。 外不足而内有余,不壮而壮,壮之有得于中”。在刚柔之间提出“中”的概念,大致 相当于今日常说的对立面之间要保持平衡的意思。在“损”中,即称“刚柔归中,刚中 有柔,柔中有刚,刚柔如一。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