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泰山之恩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4 02:50
  • 提问者网友:感性作祟
  • 2021-12-23 22:48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泰山之恩蔡家园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闻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自泰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臭。”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睹,一直缠绕着我。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堆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一座泰山,象征看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泰山上有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惟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本文略有删改)【小题1】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各不超过2个字)(2分) (1)口口 (2)口口【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3分)【小题3】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3分)【小题4】联系全文,试分析结尾处“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的艺术特色。(6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蕴藏春秋
  • 2021-12-24 00:04
【小题1】(1)自大(答自夸、自狂、轻狂或狭隘等均可) (2)卑怯(答自卑也可)【小题2】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②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②答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也可)【小题3】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小题4】 ①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抓住“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可概括出“自大、自夸、自狂、轻狂或狭隘”等思想;再从“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可概括出“卑怯或答自卑”。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试题分析:本文开篇引用《述异记》中关于泰山的记载,说明文化历史悠久,第二段叙述了历代帝王登临泰山封禅和文人墨客对泰山的敬仰之情,第三段就顺理成章的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因此依据可以整合为: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②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小题3】试题分析:分析语言技巧,一般先从修辞上分析,还可以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分析,也可以从从结构上看。如本题中,从修辞上分析,运用了排比、对比、夸张,是为了说明上句的“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再则“影影幢幢”、“岩岩叠叠”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叠词分别修饰“古树”、“山石”,突出了其特点。因此,答案整合为: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4】试题分析:本文是借登泰山表现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文章写登山之时“漫天大雾笼罩不散”,所以这句话照应前文,同时表现了泰山雾气之浓重;“更”表明了句式上是层层递进,也说明思想探索之艰难;再则从写景角度来看,即是对雾气中泰山的实写,也是虚写;“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说明额了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表现出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因此,答案整合为:①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几近狂妄
  • 2021-12-24 00:50
这下我知道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