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是怎么来的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5 19:59
  • 提问者网友:回忆在搜索
  • 2021-04-05 11:26
+–×÷是怎么来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举杯邀酒敬孤独
  • 2021-04-05 12:56
古希腊与印度人不约而同,都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表示加法,如3+1/4就写成了3 1/4.直到现在,从带分数的写法中还可能看到这种方法的遗迹.
若要表示两数相减,就把这两个数字写得离开一些,如6 1/5的意思就是6-1/5.
于是后来,有人用拉丁字母的P(Plus的第一个字母,意思是相加)或P代表相加;用M(Minus的第一个字母,意思是相减)代表相减.如5P3就表示5+3,7M5就表示7-5.到中世纪后期,欧洲商业开始变发达.许多商人常在装货的箱子上画一个“+”字,表示重量超过一些;画一个“-”字,表示重量还不足.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大师达芬奇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也采用过“+”和“-”的记号.公元1489年,德国人威德曼在他的著作中开始正式用这两个符号来表示加减运算.到了后来又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的大力宣传以及提倡,这两个符号才普及,到了1630年,最终获得大家的公认.
在我国,以“李善兰恒等式”闻名的数学家李善兰,也曾用“⊥”表示“+”;用“▲”表示“-”.因为当时社会上普遍使用筹算以及珠算来做加、减、乘、除,所以还没有创立专用的运算符号.
后来人们开始采用了印度数码1、2、3、4、5、6、7、8、9、0(叫阿拉伯数码,但发明者却是印度人),同时也采用了“+”和“-”的记号.至于×÷符号的使用,大约也不过300多年.传说英国人威廉·奥特来德于1631年在他的著作上用“×”表示乘法,于是后人就把它沿用到今天.
中世纪时,阿拉伯数字十分发达,还出了一位大数学家阿尔·花拉子密,他曾经用“3/4”或“3/4”表示3被4除.大多数人认为,现在通用的分数记号,来源就是出于这里.至于“÷”的使用,能追溯到1630年一位英国人约翰·比尔的著作.人们估计他大概是根据阿拉伯人的除号“-”与比的记号“:”合并转化而成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三千妖杀
  • 2021-04-05 14:22
加减运算是人类最早掌握的两种数学运算 ,且载於人类最早的文字记载中。古埃及的阿默斯纸草书就载有加号(Sign for Addition)及减号( Sign for Subtraction):向右走的两条腿“+”是加号,而向左走的两条腿“-”是减号。後者於莫斯科纸 草书中则表示“平方”。
乘法
奥特雷德于1631年在其著作《数学之钥》(clavis mathematicae) 中首次以“×”表示两数相乘,即现代的乘号,後日渐流行 ,沿用至今。莱布尼茨於1698年7月29日给J.伯努利的一封信内提出以圆点“·”表示乘,以防“×”号与字母X相混 淆。后来以“·”表示乘法的用法亦相当流行,现今欧洲大陆派(德、法、苏等国)规定以“·”作乘号。其他国家则以“×” 作乘号,“·”为小数点。而我国则规定以“×”或“·”作乘号都可,一般於字母或括号前的乘号可略去。
除法
1544年,施蒂费尔於其出版的《整数算术》(Arithmetica integra) 中以一个或一对括号作除号(Signs for division),如以 8)24或8)24(表示24÷8;奥特雷德则以a)b(c表示b÷a=c;J.马洪(1701年)则以D)A+B-C表示(A+B-C)÷D。至1545年, 施蒂费尔又改以大写德文字母D表示除(Division),其後,斯蒂文亦采用了这符号,他以表示,而戈里马德(1751年)则以反写字母表示除,如124=3及a2b2a2。另外,昆尼亚於1790年出版的《数学原理》中,以平放的 小写字母表示除。
现今之除号“÷”称为雷恩记号(Rahn's notation),是瑞士人J.H.雷恩於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数书中引用为除号。至 1668年,他这本书之英译版面世,这记号亦得以流行 ,沿用至今。  此外,莱布尼兹於他的一篇论文《组合的艺术》“Dissertatio de arte combinatoria” 内首以冒号“:”表示除,後亦渐通用, 至今仍采用。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