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中医上的气同血有什么关系?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8 22:11
  • 提问者网友:你给我的爱
  • 2021-01-28 01:41
中医上的气同血有什么关系?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归鹤鸣
  • 2021-01-28 02:09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说明气与血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气属阳,无形主动,主温煦;血属阴,有形主静,主濡养。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但二者又都主要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在生理上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资生,共同维系并促进着生命活动。所以元·滑寿《难经本义》说:“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气与血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气对血的作用

气对血的作用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包括了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1.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是指气参与并促进血液的生成,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营气直接参与血的生成,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读医随笔》说:“生血之气,荣气也。荣盛即血盛,荣衰即血衰。”

二、是气的间接作用,即气的气化功能是血液生成的动力,可促进脾胃从饮食物中吸收水谷精微,转化为血液。

三、是脏腑之气的直接参与,即从水谷精微的化生,到心肺将精微物质转化为血液,都不能离开脾、胃、心、肺之气的参与。故《医论三十篇》说:“血不独生,赖气以生。”气能生血,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所以气虚日久常可导致血液生成不足而见血虚证。根据这一理论,临床治疗血虚或气血两虚证时,在补血的同时加用益气之品,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

2.气能行血

气能行血,是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对血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气直接推动血液的运行,如宗气、心气、肺气、肝气等。

二、是通过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而间接达到推动血液运行作用,如元气。

三、是气的温煦作用对血液的运行也有促进作用。故气的正常运行,对保证血液的运行正常具有重要的意义。诚如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血荣气卫气论》所说:“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如果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滞血行不利,均可导致血行迟缓,甚至瘀血;若气机逆乱,升降出入失常,影响到血液的正常运行,则出现血液妄行的病变,或血随气升,或血随气陷等。故临床上治疗血液运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常配合补气、行气、降气或升提的药物。此即气能行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3.气能摄血

气能摄血,是指气具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的功能。这一功能主要与脾气统血相关,是气的固摄作用的具体体现。脾气充足,发挥统摄作用使血行脉中而不致逸出脉外,从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及其濡养功能的发挥。若脾气虚而固摄作用减弱,导致尿血、便血、崩漏、紫癜等出血病证,临床称之为“气不摄血”。治疗时可采用补气摄血之法,以达到止血的目的。临床上发生大出血的危重证候时,用大剂量补气药物以摄血,也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

(二)血对气的作用

血对气的作用包括了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1.血能养气

血能养气,是指血液可以充养人体之气,使气保持旺盛。一方面气依附于血而存在,而血液循环流布周身,能够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以维持气的正常生理功能。另一方面,与气生成有关的肺、脾、肾等脏,也需要得到血液的濡养,才能不断地化生人体之气。因此,血足则气旺,血虚则气衰。临床常见久病血虚的患者,也伴有气虚的表现,其原理即在于此。

2.血能载气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时间的尘埃
  • 2021-01-28 04:55

中医认为,气、血、精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地补充,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和神的主宰下,它们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在生理功能上,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 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但两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在生成、输布(运行)等方面关系密切:“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

“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血和精的关系密切,“精血同源”。精能化血,血能生精,精血互生。

1、气对血的作用 气为血帅包含着三方面的意义: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1)气能生血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从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其中每一个转化过程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而气的运动变化又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的。气的运动变化能力旺盛,则脏腑的功能活动旺盛,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的运动变化能力减弱,则脏腑功能活动衰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弱。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故在临床治疗血虚疾患时,常配合补气药,就是补益生血的动力。所以周学海说:“前贤谓气能生血者……人身有一种气,其性情功力能鼓动人身之血,由一丝一缕化至十百千万,气之力止而后血之数亦止焉。常见人之少气者,及因病伤气者,面色络色必淡,未尝有失血之症也,以其气力已怯,不能鼓化血汁耳。此一种气,即荣气也,发源于心,取资于脾胃,故曰心生血,脾统血,非心脾之体能生血统血也,以其藏气之化力能如此也。” (2)气能行血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气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另一方面又可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运血者即是气”,“气行乃血流”。气生成于血中而固护于血外,气为血之帅,血在脉中流行,实赖于气之率领和推动。故气之正常运动,对保证血液的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总之,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所以临床上治疗血行失常,常以调气为上,调血次之。如气虚不能行血则面色白,补气行血则面色润泽;气滞则血瘀,妇女月经闭止,行气活血则经通。 (3)气能摄血即气对血的统摄作用,使其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人身之生,总之以气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 “血所以丽气,气所以统血。非血之足以丽气也,营血所到之处,则气无不丽焉;非气不足以统血也,卫气所到之处,则血无不统焉。气为血帅故也。”气摄血,实际上是脾统血的作用。”诸血者皆运于脾”,脾为气血运行上下之总枢,“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肤,所谓居中央畅四方者如是;血即随之运行不息,所谓脾统血者亦即如是”。若脾虚不能统血,则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气不摄血则可见出血之候,故治疗时,必须用补气摄血之法,方能达到止血的目的。如临床上每见血脱之危候,治本“血脱者固气”之法,用大剂独参汤补气摄血而气充血止。 2、血对气的作用 血对气的作用,是血为气之母。血为气母是指气在生成和运行中始终离不开血。其一,血能生气。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全身之气的生成和维持其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水谷精微又赖血以运之,借以为脏腑的功能活动不断地供给营养,使气的生成与运行正常地进行。所以血盛则气旺,血衰则气少。其二,血能载气,“守气者即是血”,“载气者,血也。” “血气之常,阴从乎阳,随气运行于内,苟无阴以羁束则气何以树立。”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为气之守,气必依附于血而静谧。故云:“气阳而血阴,血不独生,赖气以生之;气无所附,赖血以附之。”否则,血不载气,则气将飘浮不定,无所归附。因为人身之血用以载气,故气不得血,则散而无所附。所以在临床上,每见大出血之时,气亦随之而涣散,形成气随血脱之候。

3、血对精的作用 精者,血之所成也。”“夫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男子化而为精,女子上为乳汁,下为经水。”“精者,血之精微所成。”血液流于肾中,与肾精化合而成为肾所藏之精。由于血能生精,血旺则精充,血亏则精衰。临床上每见血虚之候往往有肾精亏损之征。 4、精对血的作用 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 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由此可见,精髓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精足则血足”,所以肾精亏损可导致血虚。目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补肾填精之法而获效。以补肾为主治疗血虚,就是以精可化血为理论依据的。

希望你满意我的回答

  • 2楼网友:毛毛
  • 2021-01-28 03:47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载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