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的名言
答案:5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4 12:47
- 提问者网友:献世佛
- 2021-02-03 13:59
关于佛教的名言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独入客枕
- 2021-02-03 14:28
关于佛教的名言:
1、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2、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切皆为虚幻。心动则物动是说,心里若有妄想存有妄心,那么这个世界的所有事物都充满了诱惑;心静则物静则是说,如果心如止水无杂念,所有的诱惑利益面前它都是静止不存在的。)
3、随心、随缘、随性。(凭着自己的心意。依随自己的心情,不迎合,不造作,按照自己所思所想而行事。顺应机缘;顺其自然。)
4、万法唯心。(三界充满了我们的心,除了我们的心,什么也不存在。)
5、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这个世界是自己内心的影射。)
6、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了人一命,功绩超过造七层佛塔。)
7、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并进行改正,这是一种勇气和美德,也是不断的完善自我、取得进步的阶梯。)
8、善恶一念之间。( 善与恶的界限,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9、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当一个人有了一个愚蠢的念头时,就会远离正途;而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正念也会让你走上正途。)
10、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青草树木。)
扩展资料: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佛教
1、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2、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切皆为虚幻。心动则物动是说,心里若有妄想存有妄心,那么这个世界的所有事物都充满了诱惑;心静则物静则是说,如果心如止水无杂念,所有的诱惑利益面前它都是静止不存在的。)
3、随心、随缘、随性。(凭着自己的心意。依随自己的心情,不迎合,不造作,按照自己所思所想而行事。顺应机缘;顺其自然。)
4、万法唯心。(三界充满了我们的心,除了我们的心,什么也不存在。)
5、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这个世界是自己内心的影射。)
6、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了人一命,功绩超过造七层佛塔。)
7、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并进行改正,这是一种勇气和美德,也是不断的完善自我、取得进步的阶梯。)
8、善恶一念之间。( 善与恶的界限,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9、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当一个人有了一个愚蠢的念头时,就会远离正途;而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正念也会让你走上正途。)
10、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青草树木。)
扩展资料: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佛教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孤老序
- 2021-02-03 18:27
说、非、是 所说身相,即非身相,是名身相。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非)不来,是故名阿那含。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如来说人身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初读《金刚经》,犹如身在云里雾里,不明白释迦老头在说什么和想要表达什么,缠缠绕绕,丝丝染染,说是,又说不是,又说就是,尤其以上“说、非、是”的含义,理解起来很费神,但若不懂这种“说、非、是”的含义,要明白《金刚经》是绝对不可能的。现在我们试着来理解。桑田草在“你醒了吗?”一文中谈到梦中的时间和现实的时间时说了一句话:此现实者,即非现实,是名现实。这是在用佛陀的智慧认识“现实”的含义和意义,可谓透彻精辟。从梦境来看,我们的现实是不存在的,从时间的长河来看,我们所处的“现实”时刻在变化,是昙花一现,也是不存在的,所以,现实并非现实,但我们总要用语言表达这个“现实”,只好无奈地借用“现实”来说明此时此刻的现实,但我们命名的“现实”并非现实,没办法,只好强用“现实”来表达我们想说的意思,但若把“现实”误为现实,就误解了现实的含义,所以,“现实者,即非现实,是名现实。”再比如“佛山草”,佛山草者,即非佛山草,是名佛山草,禅院未诞生前并没有佛山草,但在禅院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这么一个人,这个人并不是佛山草,但为了表达上的方便,以便与其他人区别,所以就勉强给这个人起了一个名字,叫佛山草。由此我们来理解佛陀话语的含义。“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什么是善法?宇宙中并没有善法,同样也没有恶法,但我们总要表达善恶的含义,实在没办法,只好用“善法”这么个名相来表达我们的意思。如果我们非要执着于“善法”,认为这个宇宙中确实存在着一个“善法”,必然陷于极端而制造困惑和苦难。“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蓬莱草是个毛丫头,这是实相,再过一百年,还有这个毛丫头吗?还有这个实相吗?没有了,所以,实相即非实相,但我们不能不说这个毛丫头是个实相,这是没办法的办法,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此认识,我们即可透过“相”看到毛丫头这个实相其实是如来,是一尊佛。依次类推,我们就可以明白《金刚经》中“说、非、是”的真正含义。当然,佛陀的含义中又有含义,含义的含义中又有一层含义,这不是本文要讲解的重点。
----------参考《禅院文集》成佛篇
- 2楼网友:拾荒鲤
- 2021-02-03 17:08
地藏菩萨说:地狱是最苦的地方,我不去最苦的地方救他们,谁去救呢?即发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 3楼网友:迟山
- 2021-02-03 16:16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伽叶:如何能为离于爱者?
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为离于爱者。
伽叶:释尊,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如何无我无相,无欲无求?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伽叶:释尊,世人业力无为,何易?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伽叶:世人心里如何能及?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伽叶:有业必有相,相乱人心,如何?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语有云:宁静而致远。
佛语有云: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佛语有云:随心、随缘、随性。
佛语有云:万法唯心。
佛语有云: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
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语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佛语有云:善恶一念之间。
佛语有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语有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佛语有云: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佛语有云: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佛语有云:九九归一、终成正果。
佛语有云:祸往者福来。
佛语有云:无色无相,无嗔无狂。
佛语有云: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佛语有云:众生皆平等。
佛语有云:有其因,必有其果。
佛语有云: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佛语有云: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佛语有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五阴盛。
佛语有云:一刹便是永恒。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诸法因缘生, 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一切皆为虚幻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若以音求我 ,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必惹尘埃 佛前有花,名优昙华,一千年出芽,一千年生苞,一千年开花,弹指即谢,刹那芳华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十大经典佛语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
纵然痛惜也)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
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4楼网友:雾月
- 2021-02-03 15:32
1.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2.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3.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4.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5.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6.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8. 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9.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10. 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
11. 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12. 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13.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14. 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