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12加KH550改性发生了什么反应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4 21:26
- 提问者网友:未信
- 2021-03-14 15:16
是怎么改性的,改性前后的性质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有你哪都是故乡
- 2021-03-14 15:23
一、二氧化硅表面处理方法
1.1 物理改性【5~7】
物理改性是指两组分之间除范德华力、氢键力或静电吸附等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外, 不存在离子键或共价键作用的一种表面改性方法。它又可分为表面包覆改性和热处理改性两种方法。
1.1.1 表面包覆改性
表面覆盖改性是指表面改性剂与纳米SiO2表面无化学反应,包覆物与颗粒之间依靠范德华力、氢键、静电作用等而连接起来的改性方法。在制备纳米SiO2的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在形成纳米SiO2的同时,表面活性剂包覆在其表面,形成均匀的纳米颗粒,此种方法可有效地改善纳米SiO2的分散性。
1.1.2 热处理改性
热处理改性是指将纳米SiO2放在一定的介质内加热、保温、冷却,通过改变纳米SiO2表面或内部的组织结构来控制其性能的一种综合工艺过程。热处理后SiO2表面吸湿量低,且其填充制品吸湿量也显著下降,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高温加热条件下以氢键缔合的相邻羟基发生脱水而形成稳定键合, 从而导致吸水量降低。此种方法简便经济,但是仅仅通过热处理,不能很好地改善填充时界面的粘合效果,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常对纳米SiO2使用含锌化合物处理后在200-400℃条件下进行热处理, 或使用硅烷偶联剂和过渡金属离子对纳米SiO2处理后进行热处理,或用聚二甲基二硅氧烷改性SiO2,然后再进行热处理。
2.1 化学改性
表面化学改性是指表面改性剂与粒子表面一些基团发生化学反应而达到改性目的。由于纳米SiO2表面存在不饱和残键和不同状态的羟基, 这些活性基团可以同一些表面改性剂发生反应,从而使SiO2表面带上具有特定化学活性的有机基团,改善SiO2粒子与各种有机溶剂及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相容性。根据化学反应的不同, 表面化学改性方法可以分为偶联剂法改性、醇酯法表面改性以及聚合物接枝法改性等。
2.1.1 醇酯法表面改性【5~7】
醇酯法是用脂肪醇与二氧化硅表面的羟基发生反应,脱去水分子,二氧化硅表面的羟基被烷氧基取代。反应需要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与硅烷偶联剂相比,用醇改性的优点在于改性剂脂肪醇价格低廉,易于合成且结构容易控制。改性的效果受到醇的烷基链长度的影响。用大于8 个碳原子的醇进行改性,接枝的疏水烷基链较长, 二氧化硅的表面性能改变十分明显,而用同样量的小于8 个碳原子的醇改性,二氧化硅的表面性能改变要差很多。
2.1.2 偶联剂法改性【5~8】
偶联剂是具有两性结构的化学物质, 其一部分基团可与粉体表面的各种官能团反应, 另一部分基团可与有机高聚物基料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缠绕,在无机粉体和有机高聚物之间建立起“分子桥”。常用的偶联剂有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锡铝酸盐偶联剂等。目前纳米SiO2表面改性研究较多的是硅烷偶联剂表面改性。使用硅烷偶联剂改性二氧化硅表面, 由于不同工艺条件制备的二氧化硅表面结构特性及物化特性不同,偶联剂的分子结构各异,胶料品种多样,使改性二氧化硅填充胶的综合性能改善程度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二氧化硅的表面结构, 被填充材料的特性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偶联剂类型的选择。研究表明,协同使用两种偶联剂有时好于单单独用一种。除去使用硅烷偶联剂改性二氧化硅外, 也可使用甲基硅烷钠、乙基硅烷钠、甲基硅烷钠铝等用作改性剂。
2.1.3 聚合物接枝法改性【5~7】
聚合物接枝法是在二氧化硅表面进行单体的聚合。超细二氧化硅表面呈亲水性,极性强。极性较弱的有机单体不容易吸附或化学结合在其表面上,较难在超细二氧化硅表面上接枝聚合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需要加入一定的表面活性剂与二氧化硅的表面羟基反应。对二氧化硅进行初步改性,然后加入溶剂化的单体, 使单体以表面活性剂为起点发生原位聚合, 从而形成聚合物接枝改性的二氧化硅产品。表面活性剂选用的原则是有利于聚合物与之结合。硅烷偶联剂起到了联接二氧化硅表面与聚合物的桥梁的作用。在已被表面活性剂改性后的二氧化硅表面接枝合成聚合物, 可根据超细二氧化硅应用的聚合物体系不同, 有目的地在二氧化硅表面接枝不同性能的聚合物,并且具有接枝包覆均匀完全、分散程度好等特点。因此用聚合物接枝改性过的二氧化硅与有机材料的相溶性更好。张超灿等用硅烷偶联剂KH-550 对二氧化硅进行改性后, 采用两亲性的聚丙烯酸酯对二氧化硅表面处理, 得到的填料产品在聚丙烯酸酯乳液中,既能长期稳定分散,又具有良好的界面作用。
1.1 物理改性【5~7】
物理改性是指两组分之间除范德华力、氢键力或静电吸附等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外, 不存在离子键或共价键作用的一种表面改性方法。它又可分为表面包覆改性和热处理改性两种方法。
1.1.1 表面包覆改性
表面覆盖改性是指表面改性剂与纳米SiO2表面无化学反应,包覆物与颗粒之间依靠范德华力、氢键、静电作用等而连接起来的改性方法。在制备纳米SiO2的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在形成纳米SiO2的同时,表面活性剂包覆在其表面,形成均匀的纳米颗粒,此种方法可有效地改善纳米SiO2的分散性。
1.1.2 热处理改性
热处理改性是指将纳米SiO2放在一定的介质内加热、保温、冷却,通过改变纳米SiO2表面或内部的组织结构来控制其性能的一种综合工艺过程。热处理后SiO2表面吸湿量低,且其填充制品吸湿量也显著下降,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高温加热条件下以氢键缔合的相邻羟基发生脱水而形成稳定键合, 从而导致吸水量降低。此种方法简便经济,但是仅仅通过热处理,不能很好地改善填充时界面的粘合效果,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常对纳米SiO2使用含锌化合物处理后在200-400℃条件下进行热处理, 或使用硅烷偶联剂和过渡金属离子对纳米SiO2处理后进行热处理,或用聚二甲基二硅氧烷改性SiO2,然后再进行热处理。
2.1 化学改性
表面化学改性是指表面改性剂与粒子表面一些基团发生化学反应而达到改性目的。由于纳米SiO2表面存在不饱和残键和不同状态的羟基, 这些活性基团可以同一些表面改性剂发生反应,从而使SiO2表面带上具有特定化学活性的有机基团,改善SiO2粒子与各种有机溶剂及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相容性。根据化学反应的不同, 表面化学改性方法可以分为偶联剂法改性、醇酯法表面改性以及聚合物接枝法改性等。
2.1.1 醇酯法表面改性【5~7】
醇酯法是用脂肪醇与二氧化硅表面的羟基发生反应,脱去水分子,二氧化硅表面的羟基被烷氧基取代。反应需要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与硅烷偶联剂相比,用醇改性的优点在于改性剂脂肪醇价格低廉,易于合成且结构容易控制。改性的效果受到醇的烷基链长度的影响。用大于8 个碳原子的醇进行改性,接枝的疏水烷基链较长, 二氧化硅的表面性能改变十分明显,而用同样量的小于8 个碳原子的醇改性,二氧化硅的表面性能改变要差很多。
2.1.2 偶联剂法改性【5~8】
偶联剂是具有两性结构的化学物质, 其一部分基团可与粉体表面的各种官能团反应, 另一部分基团可与有机高聚物基料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缠绕,在无机粉体和有机高聚物之间建立起“分子桥”。常用的偶联剂有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锡铝酸盐偶联剂等。目前纳米SiO2表面改性研究较多的是硅烷偶联剂表面改性。使用硅烷偶联剂改性二氧化硅表面, 由于不同工艺条件制备的二氧化硅表面结构特性及物化特性不同,偶联剂的分子结构各异,胶料品种多样,使改性二氧化硅填充胶的综合性能改善程度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二氧化硅的表面结构, 被填充材料的特性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偶联剂类型的选择。研究表明,协同使用两种偶联剂有时好于单单独用一种。除去使用硅烷偶联剂改性二氧化硅外, 也可使用甲基硅烷钠、乙基硅烷钠、甲基硅烷钠铝等用作改性剂。
2.1.3 聚合物接枝法改性【5~7】
聚合物接枝法是在二氧化硅表面进行单体的聚合。超细二氧化硅表面呈亲水性,极性强。极性较弱的有机单体不容易吸附或化学结合在其表面上,较难在超细二氧化硅表面上接枝聚合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需要加入一定的表面活性剂与二氧化硅的表面羟基反应。对二氧化硅进行初步改性,然后加入溶剂化的单体, 使单体以表面活性剂为起点发生原位聚合, 从而形成聚合物接枝改性的二氧化硅产品。表面活性剂选用的原则是有利于聚合物与之结合。硅烷偶联剂起到了联接二氧化硅表面与聚合物的桥梁的作用。在已被表面活性剂改性后的二氧化硅表面接枝合成聚合物, 可根据超细二氧化硅应用的聚合物体系不同, 有目的地在二氧化硅表面接枝不同性能的聚合物,并且具有接枝包覆均匀完全、分散程度好等特点。因此用聚合物接枝改性过的二氧化硅与有机材料的相溶性更好。张超灿等用硅烷偶联剂KH-550 对二氧化硅进行改性后, 采用两亲性的聚丙烯酸酯对二氧化硅表面处理, 得到的填料产品在聚丙烯酸酯乳液中,既能长期稳定分散,又具有良好的界面作用。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