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文:“一字胡”说明什么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5 07:57
- 提问者网友:记得曾经
- 2021-01-04 08:24
阅读完成1—6题。甲文:“一字胡”说明什么张映光期中考试,女儿的语文卷子上有一道题被扣分,那道题是:“鲁迅先生的一字胡表现了什么?”我问女儿为什么会错,女儿说:“只答对了标准答案上的一点,第二点答错了。标准答案是什么?我又问。”女儿说:“标准答案是‘鲁迅的胡子表现了他刚毅和坚强的性格。’我只答了‘刚毅’,‘坚强’没答上,答成了‘有信心了’。”我之所以这么问来问去,说实话,是因为我也不懂,我根本没想过鲁迅先生的一字胡还会有什么深刻寓义。我转身拿这一道题考一考也是读中文的孩子爸爸,不料他也答不出,竟还面无愧色地说:鲁迅留一字胡说明他喜欢一字胡呗,不然斯大林留三羊胡子又怎么讲?这是什么话!类似的困惑不胜枚举。记得早在女儿上小学时曾有一次向我请教:“低垂”的反义词是什么?我答:“高昂”。第二天,女儿作业本上一个大红叉叉赫然在目,叉的便是那一题。女儿便有一点看不上我这个在大学里教中文混饭吃的老师,这对我有一点刺激的。于是在不久的一次家长会结束后,我斗胆就这个问题向女儿的老师请教了一下,回答说:标准答案应是:“高举”。我不再说什么,我知道任谁都抗不过标准答案。曾在报纸上读到过:有一个学生对巴金文章的分析被老师判为错误后,因不服气而给巴金本人写信请教,巴金回信认为这个学生的分析是对的,可老师坚持标准答案的说法认为这个学生的答案是错的。也就是说,巴金也不能正确理解自己的文章,他的回答不符合标准答案只能算错。巴金尚且如此,何况我辈?我好友儿子的例子让我心悸不已。那是一个内秀而有主张的孩子,在沉重的学业负担下,他时常流露出与大自然亲近的渴望,有时,他会一个人躺在大楼顶层的夜色里,用望远镜长时间地遥望夜空,与星星月亮说说心事。象这样的孩子自然不愿按部就班地死记课本的条文,他常会固执地问,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答?为什么不能那样答?弄得他母亲忧心忡忡。今年,他参加中考,目标是早已瞄准了一所省重点中学。这次中考的作文题是——“我渴望……”,我渴望当个科学家或者其他什么对社会有贡献的角色。可我好友的儿子却与众不同的写到:“我渴望变成一只小鸟。”在这里,鸟是渴望的寄托物,变成小鸟又使渴望充满了抒情色彩。我为这个题目喝彩。但是,按照题目写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一定就能有好结果。这篇至关重要的作文最终给的是走题的分数。要知道,作文的失分在千军万马的应试竞争中几乎是致命的。这个挺不错的孩子还仅仅是在想象中飞了一飞便折断了翅膀,跌落在望眼欲穿的重点中学分数线下。选自《繁星散文精品选》下册,有删改乙文:历史题该怎么考张寿卿我儿子正在读高二,考了一道历史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第二问儿子答不出来,我帮他查找资料,所以到现在我都记得,是打到现在的匈牙利附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美国世界史这道题目不是这样考的。它的题目是这样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总是同我们在历史问题上产生纠葛,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书。他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了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我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翻开我们的教科书,题目是这样出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 选自《读者》2004年第20期有删改1、 你说说甲文反映了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乙文说说中国与美日历史考题的区别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甲文中你认为我好友的儿子把作文写成“我渴望变成一只小鸟”有什么深刻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联系甲文第4小节揣摩老师为什么给我好友的儿子作文一个走题的分数?他的文章如果出现在日美老师的手上,你认为他可能会获得怎样的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甲乙两文反映的共同问题在下列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材料一:几乎每一年,我们的中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生物、信息学竞赛,都能够获得一块又一块金牌。一方面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金牌选手”与“读书高手”,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又缺乏世界级的大科学家。我们的学生在中学都行,而一到成年就不行了。奥赛金牌那么多,而诺贝尔奖我国至今没有人获得。材料二:在我们小学的课堂测试中曾发生过这样的事:老师题目是“冰融化了变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学生答案为“春天”被判错,老师说答案应该是“水”。材料三:据说1998年高考的语文卷子在“战胜脆弱”的作文题中出现了大量雷同,竟有七成考生因为要战胜脆弱,便让自己的父母亡故。然后在文中大谈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当前,我国中小学正在进行课程改革,请你举出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跟两文中完全不同的例子来,并作适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山有枢
- 2021-01-04 09:11
答案:见详解解析:1、 反映老师的标准答案导致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下降。 2、我们中国的历史考卷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日美的历史考试侧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沉重的学业负担下,他时常流露出与大自然亲近的渴望。据此,我们可以说分析孩子非常渴望自由、想要摆脱沉重的学习压力的束缚,向往大自然,那么他希望自己变成一只小鸟就不奇怪了。 4、第一问:他没有写成渴望当个科学家或者其他什么对社会有贡献的角色。第二问:围绕评价此题目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等内容来写。 5、材料一体现了我们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了学生的“考试能力”,但诺贝尔奖需要有某个领域有独到的发现,需要你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材料二体现了老师用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材料三:由于我们的考卷常常用同一的标准去衡量,就如“我渴望……”那道作文题一样,只能写对社会有贡献的角色。于是好多学生就冠冕堂皇地去造假。这样使得好多学生不感说真话、诉真情。 6、先举例子,比如说:老师上课常常采用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等。这些都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示: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一秋
- 2021-01-04 10:45
谢谢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