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战国策研究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1 12:24
  • 提问者网友:太高姿态
  • 2021-03-20 19:4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战国策·楚策四·客说春申君》章记“客”引述史事“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继而指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章末,作者评断道:“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贤者”之用,足可尊君而荣国,安人而免祸,由此可见“尚贤”思想在《战国策》中的反映。  尚贤思想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春秋时代,生产关系随着社会生产的蓬勃发展而发生变化,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奴隶主贵族的土地所有制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劳动者比过去有了较多的自由和积极性。广大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平民阶级反对世袭贵族的斗争,加快了历史的进程。那时候,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列国兼并,战争频繁。各诸侯国为了求生存,图富强,不能不走改革之路。于是那些代表新兴阶级利益的政治家,才智非凡的贤能者便成了各诸侯国有为君主的延揽对象。他们的作用之大,亦可谓“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刘向《战国策书录》赞苏秦、张仪之语),上述“客”之言“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便说明了这一点。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分别代表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提出了“举贤”、“使能”的用人主张。这是与当时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的发展相适应的。虽然庄子继承了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老子》三章)的主张,借所谓“赤张满稽”之口,也发过“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庄子·天地》)之类的议论,但因其不合时宜,毕竟“和之者寡”。还有韩非子,尽管表面上似乎也曾反对尚贤崇智,但他在《五蠹》中说道:“且世之所谓贤者,贞信之行也;所谓智者,微妙之言也。”这就是说,他所反对的“贤”与“智”是有特定意义的世俗所谓的“贤”与“智”。  以辩智游说猎取富贵的纵横家,为了自身的利益,把“尚贤”这一口号喊得更为响亮,这在《战国策》中有非常突出的反映。在他们看来,“贤人”之用,是定国安邦之本,因此,它是“贤明之君”切切不可忽视的大事。所谓“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便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作出的评断。(选自《战国策研究》)(1)下列对战国时期“尚贤”思想产生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后期的生产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私有制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土地所有制,劳动者有了争取较多自由的思想意识。B.广大奴隶反抗奴隶主、平民阶级反对世袭贵族的斗争风起云涌,为了能在诸侯争霸、列国兼并中站稳脚跟,各诸侯国国君开始延揽才能非凡的贤能者。C.战国时期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革,为了求生存,图富强,诸侯国也不能不走改革之路,而改革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拥有贤能之士。D.一些以辩智游说猎取富贵的纵横家,把“尚贤”口号喊得更为响亮,认为任用“贤人”是安国安邦之本,贤明的国君切切不可忽视。(2)下列分析和概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战国策》的作者认为,孟尝君做齐相几十年,没有遭遇一丝一毫的祸患,是因为任用了贤者冯谖的缘故。B.庄子“不尚贤,不使能”的政治主张,由于与当时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没有人响应。C.韩非子所反对的“贤”与“智”具有特定的世俗内涵,实际上在他的心目中还是主张“尚贤”、“使能”的。D.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称赞苏秦、张仪对各自的国家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与他编写的《战国策》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一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B.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诸侯国要生存下来必然面临着战争的威胁,因此,运用贤能之士是他们避免、抵御灾难的出路之一。C.庄子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如果他的“不尚贤,不使能”的政治主张能够实行,那么国与国之间也就必然能够和谐相处了。D.《战国策》的“尚贤”思想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后人在阅读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水平来认识它,出现分歧与争议也是必然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有你哪都是故乡
  • 2021-03-20 21:00
答案:1.A;2.B;3.C;解析:(1)这是春秋社会经济出现空前繁荣景象的原因,而非“尚贤思想”产生的原因。(2)原文中说庄子的主张“和之者寡”,意思是响应的人很少,因此说成“没有人响应”不妥。(3)说法太绝对。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夜余生
  • 2021-03-20 22:15
感谢回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