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怎样改变小学教育管理的传统方式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6 18:50
  • 提问者网友:献世佛
  • 2021-03-26 07:09
怎样改变小学教育管理的传统方式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独入客枕
  • 2021-03-26 07:57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教学理念的普遍渗透,迫切需要教师转变旧的教学观念,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传统教学理念有如下弊端:首先,把教学看做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教育成为一个控制的过程,成为有效传递知识的工具。其次,把教学看做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简单拼合。教师所谓的“教”只不过是把书本上的既定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只不过是信息的单向度传递;学生的“学”也只不过是单纯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最后,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
这样课堂教学就受到了影响,教师往往把复杂的教育活动简化为“教书”,似乎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全部教育的真谛。这种观念给教师带来一种错觉: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教得越卖力,对教育事业越忠诚。这种错误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于是照本宣科、“满堂灌”、“填鸭”就成了主宰学校讲台的生动写照。
基因于此,学校中流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扭曲了学生人格的发展,使学生成了“应试”的机器,学校也成为戕害人性的场所。很多学生不堪学业之重负,逃学,出走乃至采取极端的方式进行对抗和抵制。“教育”已丧失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与学生生动活泼的日常生活相隔离。

  其实,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学校应该成为学生人性发展的殿堂,不是戕害人性的场所。统观整个教育发展的历史,教师真正的教学活动从来就不仅是单纯的“教书”。古代从教育家孔子开始,无数志于教育青年的思想家和学者就设坛讲学,广收门徒培养人才。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就着力倡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从来就不仅是单纯地教授书本,也在塑造学习者理想的道德人格。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本身就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本”,以其学识与道德人格感化一批又一批的求学者,而不是冷冰冰的“教书”。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只关心学生知识方面的增长,而不问道德和人格的发展。教师把学生的经验局限在薄薄的书本上,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格发展的缺失和学生心态的扭曲。
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提倡探究学习,关注和谐发展。这是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教学提出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教学提出很大的挑战。教师要回应这种挑战,关键在于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上。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书本”的观念。书是固定的,死的东西,只是一些既定的学习材料,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增长经验的媒介。单纯的“教书本”根本不能实现学校教育的目的。教师的关注点应该是学生,而不是书本。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在具体的教育情境和日常生活中建构知识。因此教师还要转变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更加注重引导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学生负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雾月
  • 2021-03-26 08:10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长期以来
,
我国的数学教学都是着眼于“教师”这个环节
,
认为只要教学环境优

,
教师素质高
,
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好。
在实践教学中
,
我们注重的是“教”,而忽
略了“学”,原本是“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的特殊教授形式
,
却往往成了以
教师为主体的独角戏
,
和者寥寥
,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那么,
如何转换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以为应注重以下“五种思
维”的培养。

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想象性思维
想象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研究认为,
想象是由一事物
想到另一事物,由另一事物想到又一事物的一种心理过程。想象可以打开思路,
使学生开阔视野、由此及彼,从中得到启发。丰富的想象能使思维更加活跃,从
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这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功,是探索、发展和创新的
前提。
想象有利于扩展思维面,
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对事物的好奇心是创造性行为的种子,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情景,
激发
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从而,使学生能够自发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某些形象的描绘(如图、符号等)或语言文字的表述,让
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
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了学生
的表象储备,
促进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更
富有多样性。

打破常规的思想束缚,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所谓求异性,
是指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
求异思维具有
多样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点,对于启发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
独立策略的思考问题,
主动探索知识,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教师
要引导他们打破常规的思维束缚,
克服消极思维定势的影响,
让学生从不同途径,
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从而使他们的思维日趋灵活。
心智技能较强的学生大多具
有充分发展的联想能力。
他们能不受陈旧的和固定的解法羁绊,
能机智地探究解
题的不同方法。为了使能力较低的学生也能从老框框中主动摆脱出来
,
结合课本
例题中“也可以算”和“还可以怎样算”,练习中的“看谁算得又快又对”和
“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等练习形式,
教者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联想,
寻求不同的
解题途径,再进行筛选,选择最佳的解题思路,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通过在教学中
,
对学生的求异思维的开发
,
让学生在求异中创新。
提出一个问题往
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
,

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
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
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能提问
,
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
,
也是学生勤于动脑
,
善于思考的表现。所以
,
在课堂教学中
,
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

,
善于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思维中寻找正确结论
,
支持学生敢于打破常规
,
突破思
维定势进行大胆质疑。如教学“圆的认识”时
,
在学生掌握了圆的相关知识后
,
有的学生提出:“如果不用圆规有没有办法画圆呢?”对于学生的质疑
,
我首先表
扬他勇于思考
,
善于提问的精神。接着
,
放手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这样
,
成功地
突破了课本上只用圆规画圆的单一方法
,
其中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可见一斑。

精心巧妙的设置例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思维
例题好比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
教学中的各个小节都是由密切联系的
若干例题组成的,其中前面几个例题在理解某个章节内容中具有指导意义的作
用。
后面例题一般都是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已获得的规律性东西而设计的,
是前
面几个例题的延伸和发展。所以,例题的教学不应该不分主次,和盘托出。在教
学前面几个例题时,
教师应指导学生总结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
指导学生理解
每个环节的原理很有必要,但以后的例题,可采用“半扶半放“或”完全放手
“的方法。例如“某校六年级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已知女生有
20
人。求这
个学校六年级男生有多少人?”教师先出示题目,
让学生试解。
然后只出示条件,
问题完成由学生根据条件提出。
通过教学情境的刺激,
学生从这样或那样的角度
看问题,
但不管哪种情况,
只要学生围绕例题,
积极联想,
就说明他开动了脑筋。
这时老师再组织学生讨论,进行教学收敛,就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品质了。

整合积累的优势资源,培养学生的多样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
应用题教学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
应用题是生产和
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语言、
文字表示数量关系的题目。
应用题与学生的生活
实际联系非常紧密,
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过程,
就是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的过程。
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
需要学生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因此应用题教学
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同时又是学生思维的训练点。
我们
要通过应用题的教学,
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使学生遇到较复杂的、

生的、难解的问题时,能够自觉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把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熟
悉的、易解的问题。这样,学生通过改变方式进行思考,拓展解题思路,使解题
思路畅通,
使问题得以迅速、
顺利地解决。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转化思想
方法的渗透,
就会强化学生转化的意识,
使学生逐步具有转化的能力,
形成一种
转化的思想;
学生有了转化的思想才能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去,
解决生活中错综复
杂的实际问题。
如求一块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
学生就会把不规则小石块,
放到
盛有水的长方体、
正方体或圆柱体的容器中,
由于不规则小石块进入导致水面上
升,
水面上升的体积就相当于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
这样把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
通过转化,
变成了规则的体积计算起来就很容易了。
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知识的教
学中,
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要培养学生具有转化的思想,
运用转化的意识,
形成转化的能力,使学生拓展思路、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数学
素养。
让学生在学习、
生活实践中能自觉运用转化的思想,
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

营造和谐的授课氛围,培养质学生的质疑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
指出:
“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因此,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
谐的师生关系。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
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
无论提得正确与否,
甚至是提出的问题让人不可思议,
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给以
积极引导,并帮助其转换角度,另辟蹊经,同时还应给其热情地鼓励和肯定。保
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彻底摒弃“一言堂,
满堂罐”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
具有民主气氛和探索氛围的学习
环境,使学生敢想敢问,让问题走进课堂。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
更新观念,
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
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
由于学生间存在
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
励为主,
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
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
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
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和表情传递给学生尊重与信任,
宽容与鼓励的情感
信息,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引导学生从
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比较上发现问题;从数学概念、判断和推理阐述中找问题;
从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中找问题;
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
从新旧知识的
矛盾中引出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等。如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
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进行计算呢”。
其次,
在课堂
上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改变由教师满堂讲,
学生被动的
形式,
改变教会知识为教会学习方法的教学观念,
腾出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相互
质疑或向老师提问,使学生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注:此文给一位数学
老师整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