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狄指什么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8 16:36
- 提问者网友:欲望失宠
- 2021-02-28 07:42
夷狄指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酒安江南
- 2021-02-28 07:54
问题一:夷狄什么意思 夷一般指南方少数民族,狄一般说北方少数民族,夷狄通常指代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问题二:文言文夷狄什么意思 夷狄:古代中原地区对周边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受文明熏陶少不开化地区的通称。
详解:
1.古称东方部族为 夷 ,北方部族为 狄 。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汉书·萧望之传》:“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 宋 王安石 《河北民》诗:“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鲁迅 《坟·论“他妈的!”》:“ 唐 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到了 金 元 ,已奉夷狄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
2.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国语·郑语》:“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 唐 韩愈 《毛颖传》:“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 管城 。” 唐 聂夷中 《行路难》诗:“莫言行路难,夷狄如中国。”
3.视为夷狄。《公羊传·桓公十五年》:“皆何以称人?夷狄之也。”《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其谓之 秦 何?夷狄之也。”《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年谱论》:“以 五代 之君而视 十国 ,夷狄之则未可也。”问题三: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夷狄什么意思 1 、古称东方部族为 夷 ,北方部族为 狄 。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汉书·萧望之传》:“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 宋 王安石 《河北民》诗:“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鲁迅 《坟·论“他妈的!”》:“ 唐 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到了 金 元 ,已奉夷狄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
2、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国语·郑语》:“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 唐 韩愈 《毛颖传》:“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 管城 。” 唐 聂夷中 《行路难》诗:“莫言行路难,夷狄如中国。”
3、视为夷狄。
《公羊传·桓公十五年》:“皆何以称人?夷狄之也。”《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其谓之 秦 何?夷狄之也。”《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年谱论》:“以 五代 之君而视 十国 ,夷狄之则未可也。”问题四: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所说的夷狄是指什么 阅读下面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的“朕”是谁?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举一例说明“朕”对“夷狄”是怎样“爱之如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1)汉族和少数民族。
(2)唐太宗。天可汗。
(3)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4)如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问题五:夷狄是什么意思 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释义
1.公元前2200年夷狄部落曾生活于平泉一带,平泉一带有夷狄造酒之说。
2.指少数民族地区。
3.视为夷狄。
出处
1.古称东方部族为夷 ,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中庸》第十四章:“素夷狄,行乎夷狄。”
《汉书·萧望之传》:“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
宋·王安石《河北民》诗:“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明·陆人龙《辽海丹忠录》:“随为他具揭登抚(袁可立),备述乞转奏之意。且道:‘镇系武弁,罔知可否。因据其臣民推戴,位分已定,况今夷狄窃发之际,东西多事之日,镇唯曲慰温词,冀无意外之虞。’”
鲁迅 《坟·论“他妈的!”》:“唐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到了金、元,已奉夷狄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一一《原道》:“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
2.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国语·郑语》:“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
唐·韩愈《毛颖传》:“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 。”
唐·聂夷中《行路难》诗:“莫言行路难,夷狄如中国。”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
3.视为夷狄。
《公羊传·桓公十五年》:“皆何以称人?夷狄之也。”
《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其谓之秦何?夷狄之也。”
《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年谱论》:“以五代之君而视十国,夷狄之则未可也。”
详解:
1.古称东方部族为 夷 ,北方部族为 狄 。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汉书·萧望之传》:“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 宋 王安石 《河北民》诗:“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鲁迅 《坟·论“他妈的!”》:“ 唐 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到了 金 元 ,已奉夷狄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
2.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国语·郑语》:“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 唐 韩愈 《毛颖传》:“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 管城 。” 唐 聂夷中 《行路难》诗:“莫言行路难,夷狄如中国。”
3.视为夷狄。《公羊传·桓公十五年》:“皆何以称人?夷狄之也。”《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其谓之 秦 何?夷狄之也。”《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年谱论》:“以 五代 之君而视 十国 ,夷狄之则未可也。”问题三: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夷狄什么意思 1 、古称东方部族为 夷 ,北方部族为 狄 。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汉书·萧望之传》:“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 宋 王安石 《河北民》诗:“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鲁迅 《坟·论“他妈的!”》:“ 唐 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到了 金 元 ,已奉夷狄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
2、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国语·郑语》:“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 唐 韩愈 《毛颖传》:“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 管城 。” 唐 聂夷中 《行路难》诗:“莫言行路难,夷狄如中国。”
3、视为夷狄。
《公羊传·桓公十五年》:“皆何以称人?夷狄之也。”《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其谓之 秦 何?夷狄之也。”《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年谱论》:“以 五代 之君而视 十国 ,夷狄之则未可也。”问题四: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所说的夷狄是指什么 阅读下面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的“朕”是谁?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举一例说明“朕”对“夷狄”是怎样“爱之如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1)汉族和少数民族。
(2)唐太宗。天可汗。
(3)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4)如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问题五:夷狄是什么意思 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释义
1.公元前2200年夷狄部落曾生活于平泉一带,平泉一带有夷狄造酒之说。
2.指少数民族地区。
3.视为夷狄。
出处
1.古称东方部族为夷 ,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中庸》第十四章:“素夷狄,行乎夷狄。”
《汉书·萧望之传》:“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
宋·王安石《河北民》诗:“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明·陆人龙《辽海丹忠录》:“随为他具揭登抚(袁可立),备述乞转奏之意。且道:‘镇系武弁,罔知可否。因据其臣民推戴,位分已定,况今夷狄窃发之际,东西多事之日,镇唯曲慰温词,冀无意外之虞。’”
鲁迅 《坟·论“他妈的!”》:“唐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到了金、元,已奉夷狄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一一《原道》:“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
2.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国语·郑语》:“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
唐·韩愈《毛颖传》:“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 。”
唐·聂夷中《行路难》诗:“莫言行路难,夷狄如中国。”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
3.视为夷狄。
《公羊传·桓公十五年》:“皆何以称人?夷狄之也。”
《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其谓之秦何?夷狄之也。”
《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年谱论》:“以五代之君而视十国,夷狄之则未可也。”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