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千里寻人的典故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0-14 01:21
- 提问者网友:富士山上尢
- 2021-10-13 06:50
古时千里寻人的典故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风格不统一
- 2021-10-13 07:06
寻亲达十年,饱经风霜苦。扶柩返故里,母兄俱作故。潘武,字涉峰,本邑珍门人。父树京,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出远门经商,长子玉行仅七岁。父亲离家三月后,次子潘武才出生。妻子叶氏在家纺纱织布维持一家生活,含辛茹苦抚育两个儿子,丈夫却沓无音讯,生死未卜。潘武年少,就立下寻父之志,只因家贫缺少路费而不能远行。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十岁的潘武决意外出寻亲。临行前,他将母亲托付兄长照顾,并请县府发给通途证明,然后肩挑简单行李孑身启程,踏上艰苦而漫长的寻父之路。他昼行夜宿,脚不停止。冬去春来,随身携带的费用花完了,途中只好以人占卜算命来解食宿之需。生活虽苦,但其寻父之志从未动摇、改变,决心依旧。十年中,潘武的足迹踏遍吴、楚、泰、蜀等8省,历经虎狼烟瘴,江湖风险之苦,始终没有探得父亲的任何消息,然而他不灰心,不回头,继续前进寻找。一日,潘武在雅州邂逅楚地客人杨甫贤,告知曾与他父亲有过交往。交谈中还得知父亲已更名,娶秦地一女子另成一家庭,往来于蜀中,今在建昌。他得此确实消息,惊喜万分,拜别杨氏后立即渡江而上,到达建昌,知道父亲又到理州去了,他怕错过机会,速追寻到会理,几经打听寻觅,父子终得见面,两人相拥而泣。父亲出门时还是青年,如今已成老者。父子决定同返故里。回家路上,潘武尽力照料好父亲的生活。父亲毕竟年事已满,当两人行至黎州,忍受不了长途跋涉的艰辛,突然患病不能继续前行时,只得停留当地的客栈请医撮药治疗。然而,就此客居黎州三载,父亲竟然病故,时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九月。潘武无钱置办棺木,念及父亲不能生还家乡,悲痛欲绝,凄惨情景感动路人。适逢巡抚塞工进藏途经黎州,了解情况后,顿生恻隐之心,召见潘武,对其孝行予以褒奖,赠送白银四十两;雅州杨文彩、徐福元等地方官员亦慷慨解囊,潘武才得以置办棺木,扶柩抵家,终于完成了寻父回家的夙愿。可偏偏祸不单行,潘武到家,又遭晴天霹雳。他见到的是母亲和兄长的遗体。潘武忍泪含悲,一一安葬亲人。父亲在黎州病重时,所娶外室及子女从含江前来,潘武热情地接待并携归老家,视之如嫡母,日后还将弟妹婚嫁,使他们成家立业,尽到了长兄为父的责任。潘武千里寻父之孝行,历来在梅李一带传颂。 摘自《珍门镇镇志》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