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如何提固黄河泛滥的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4 18:07
- 提问者网友:焚苦与心
- 2021-03-04 13:36
古代人如何 提防黄河 泛滥 又是用什么去加固黄河延边大堤的 急要~~~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鱼芗
- 2021-03-04 14:22
现代化黄河治理方法全面实施
黄河水利委员会关于“模型黄河”的工程规划日前已获水利部正式批准,至此,现代化治黄方略“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规划已全部得到批复,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按照“三条黄河”的现代治河思路,今后黄河治理将先通过对原型黄河现状的分析,提出黄河治理决策的基本需求及物理参数,然后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数学模拟,提出方向性方案,最后通过黄河模型反复进行实验,为实际的黄河提供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理方案。
1黄河治理方略
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包括长江在内的其它河流无法比拟的,她流经中国腹地,诞生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既得益于黄河与黄土的哺育而生息繁荣,又受害于黄河与黄土相伴造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善淤、善决、善徙”而治水不止。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史中,有很大的篇幅都与黄河治理有关
2 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
众所周知,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而沙多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特殊的边界条件下,中游暴雨是黄土高原土壤强烈侵蚀以及水土严重流失的动力因素,“愈冲愈陡,愈陡愈冲”[4],使黄土高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每年来自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泥沙达10亿吨左右,土壤侵蚀模数可达20000t/(a·5km2),大量泥沙入黄,致使一些水库湮废失效,下游河道不断淤高,防洪压力日趋加重。不少人认为,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是植被良好的繁荣富庶之地,希望通过植树种草,改变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但是也应认识到,黄河塑造出的华北大平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黄河早在远古时期就是一条多沙河流
3 与外流域调水结合的综合治理方略
相传我国上古之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然而,历经沧桑,黄河近代水资源日趋贫乏,其水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大量资料表明,水少是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淤积升高的主要动力因素,也是黄河难治的另一症结。模型试验发现,洪水机遇减少是黄河下游近些年河床萎缩、过洪能力很低的主要原因[7]。从水资源角度讲,黄河是惟一流经干旱缺水的西北、华北地区的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流域内地域广阔,环境多样,土地与矿藏丰富,因水资源贫乏而制约着发展,因此黄河治理不仅要考虑防洪,而且还要考虑水资源问题。花园口以上多年平均径流深77mm,相对于全国平均径流深276mm的28%,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属长期性、区域性、资源性缺水,因此,缓解黄河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是开源,即从外流域调水济黄,增补黄河有效水资源量,这是适应发展的长期战略措施。为此可利用黄河以南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基本上沿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线路,自汉江丹江口水库始,沿途把汉江、淮河上游可引之水经河南南阳、平顶山、许昌等地,在郑州以西桃花峪上游(如孤柏嘴附近)自流引入黄河,并利用东平湖和拟建的桃花峪水利工程加以调节。尔后,通过现有的下游引黄工程,包括引黄济津、引黄入冀(现有的共产主义引黄工程和位山引黄入冀工程供水能力已经很大)、引黄济青工程,向河南、山东、河北相关地区供水,兼顾南水北调中线、东线方案的调水作用。从而减轻黄河水供需压力,达到解决下游断流、保证输沙用水量、改善下游河道淤积状况之目的。如果调水规模有保证,不但能缓解河北有关地区用水紧张局面,还可再通过河北水系的局部调整接济京津,满足原中线南水北调方案对京津的供水要求。在此前提下,黄河流域来水可主要考虑本流域中上游用水,相应缓解了黄河中上游水资源短缺的不利局面。并且小浪底水库可按照“高水高用”的原则,相机调水北上。
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入黄,沿途干渠应与淮河流域的河流和集水区域平交,与该流域的防洪体系相结合,形成“串联水库”,除发挥相应的供水作用外,特别是在淮河、汉江流域的暴雨期,还将产生其他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一,通过优化调度,将淮河、汉江流域无法承受的洪量调入黄河,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上游各大支流的洪水入海通道,淮河、汉江的防洪压力遂大为减轻。其二,调洪水入黄,可冲刷黄河下游河道,扩大主槽断面面积,提高过洪能力,减少下游河道淤积。赵业安等专家的研究结果[8]及我们开展的模型试验资料[7]表明,黄河下游有“大水带大沙”及“大水出好河”的规律,水少沙多是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根本原因,且水沙搭配不相适应是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抬高的又一主要原因。因此[9],只有调洪水入黄,使流量与含沙量相适应,“大水带大沙”时,才能取得最好的输沙减淤效果。其三,小浪底水库的库容,是发挥综合利用效益的保证[10],小浪底水库可借分洪调水之机集中排沙,利用大水排沙入海,相应增加了水库极为宝贵的库容。加大了水库调节能力,极大地提高水库的综合利用效益。 答案补充 黄河下游治理的根本问题
淤临淤背,沉沙固堤清水运用,废除印度式的灌溉渠首,开发防洪大堤为沿河高速公路
1、淤临淤背是东汉(公元69年)王景治河的延续,在防洪大堤以外约1km筑一小堤,大堤与小堤之间形成一狭长渠槽,自沿黄河大堤的灌溉闸门,自流引水到渠槽或者水泵抽水送到渠槽。浊水的泥沙在渠槽沉积固堤,清水自灌溉渠系的渠道送到灌溉区,直接灌溉,或输水补源,可以长距离输水。 答案补充 2、防洪大堤不变,小堤应逐年加高,淤背或淤临的台阶也逐年加高,大堤巩固,继续几十年后,淤背或淤临的台阶高出洪水期大堤的浸润线(Seepage line)防止管涌发生,台阶即可作为高速公路的基础。黄河航运可能希望不大,但大堤两岸,可以成为高速公路,繁荣沿黄经济,是完全可能的。
山东东营市胜利油田(1995年)在西河口以下,淤临34km,水泵船自河槽供水,沉沙淤临,清水利用很成功。
山东菏泽地区河务局规划自闫潭闸引黄淤背,直到东平湖,沿途利用10余个引黄灌溉闸,引浊水沉淤固堤后,清水自灌溉渠系进入农田,剩余进入东平湖,但未实施。沿黄河两岸都有引黄渠首,都可以淤临、淤背,防洪大堤都可以筑成高速公路。几十年后,黄河降于地下,防洪大堤的功能,可能50年、100年利用一次。如果大堤成为高速公路,效益大增。
答案补充 3、印度式灌溉渠首系统应该废除印度式的灌溉渠首包括:1、顺岸引水闸;2、闸后巨大的沉沙池;3、沉沙池后接;输水干渠、支渠、斗渠、子渠……。在多泥沙河道上,渠首沉沙池,最初几年有效益,几十年后,沉沙池淤满,必须清淤,效益渐减,因而输水渠道系统也要清淤。20世纪80年代,山东省引黄大水漫灌,年需水量约100亿m3,清淤15亿m3,连续10年的灌溉,清淤约10亿~15亿m3,渠首堆积沙丘高度约10m左右,干渠两岸堆积沙垄约5m高度,渠首附近的土地沙化、减产,人民不堪其苦,在德州、聊城地区,几个大型引黄渠连成一片,渠首全部沙化,农民经常自名曰“我在沙窝村”“我的家是迷眼村”,黄河的沉沙很细(大孔土),随风漂移,无孔不入,吃饭喝水都要吃沙。“有大口、小口一年一斗”之说,大风起兮,济南等城市沙尘蔽空,生态的破坏,清淤的负担,莫此为甚。印度自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脱离了英国的殖民地,成为英联邦的成员,恒河平原引恒河水灌溉也早已废除了印度式引水渠首,该渠首是1900年英国人设计的。我国自1950年前后引黄灌溉,普遍采用印度式渠首,应该早日废除。利用淤临淤背,沉沙固堤,清水利用,完全有条件废除印度式渠首。
黄河水利委员会关于“模型黄河”的工程规划日前已获水利部正式批准,至此,现代化治黄方略“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规划已全部得到批复,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按照“三条黄河”的现代治河思路,今后黄河治理将先通过对原型黄河现状的分析,提出黄河治理决策的基本需求及物理参数,然后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数学模拟,提出方向性方案,最后通过黄河模型反复进行实验,为实际的黄河提供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理方案。
1黄河治理方略
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包括长江在内的其它河流无法比拟的,她流经中国腹地,诞生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既得益于黄河与黄土的哺育而生息繁荣,又受害于黄河与黄土相伴造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善淤、善决、善徙”而治水不止。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史中,有很大的篇幅都与黄河治理有关
2 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
众所周知,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而沙多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特殊的边界条件下,中游暴雨是黄土高原土壤强烈侵蚀以及水土严重流失的动力因素,“愈冲愈陡,愈陡愈冲”[4],使黄土高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每年来自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泥沙达10亿吨左右,土壤侵蚀模数可达20000t/(a·5km2),大量泥沙入黄,致使一些水库湮废失效,下游河道不断淤高,防洪压力日趋加重。不少人认为,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是植被良好的繁荣富庶之地,希望通过植树种草,改变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但是也应认识到,黄河塑造出的华北大平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黄河早在远古时期就是一条多沙河流
3 与外流域调水结合的综合治理方略
相传我国上古之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然而,历经沧桑,黄河近代水资源日趋贫乏,其水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大量资料表明,水少是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淤积升高的主要动力因素,也是黄河难治的另一症结。模型试验发现,洪水机遇减少是黄河下游近些年河床萎缩、过洪能力很低的主要原因[7]。从水资源角度讲,黄河是惟一流经干旱缺水的西北、华北地区的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流域内地域广阔,环境多样,土地与矿藏丰富,因水资源贫乏而制约着发展,因此黄河治理不仅要考虑防洪,而且还要考虑水资源问题。花园口以上多年平均径流深77mm,相对于全国平均径流深276mm的28%,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属长期性、区域性、资源性缺水,因此,缓解黄河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是开源,即从外流域调水济黄,增补黄河有效水资源量,这是适应发展的长期战略措施。为此可利用黄河以南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基本上沿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线路,自汉江丹江口水库始,沿途把汉江、淮河上游可引之水经河南南阳、平顶山、许昌等地,在郑州以西桃花峪上游(如孤柏嘴附近)自流引入黄河,并利用东平湖和拟建的桃花峪水利工程加以调节。尔后,通过现有的下游引黄工程,包括引黄济津、引黄入冀(现有的共产主义引黄工程和位山引黄入冀工程供水能力已经很大)、引黄济青工程,向河南、山东、河北相关地区供水,兼顾南水北调中线、东线方案的调水作用。从而减轻黄河水供需压力,达到解决下游断流、保证输沙用水量、改善下游河道淤积状况之目的。如果调水规模有保证,不但能缓解河北有关地区用水紧张局面,还可再通过河北水系的局部调整接济京津,满足原中线南水北调方案对京津的供水要求。在此前提下,黄河流域来水可主要考虑本流域中上游用水,相应缓解了黄河中上游水资源短缺的不利局面。并且小浪底水库可按照“高水高用”的原则,相机调水北上。
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入黄,沿途干渠应与淮河流域的河流和集水区域平交,与该流域的防洪体系相结合,形成“串联水库”,除发挥相应的供水作用外,特别是在淮河、汉江流域的暴雨期,还将产生其他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一,通过优化调度,将淮河、汉江流域无法承受的洪量调入黄河,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上游各大支流的洪水入海通道,淮河、汉江的防洪压力遂大为减轻。其二,调洪水入黄,可冲刷黄河下游河道,扩大主槽断面面积,提高过洪能力,减少下游河道淤积。赵业安等专家的研究结果[8]及我们开展的模型试验资料[7]表明,黄河下游有“大水带大沙”及“大水出好河”的规律,水少沙多是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根本原因,且水沙搭配不相适应是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抬高的又一主要原因。因此[9],只有调洪水入黄,使流量与含沙量相适应,“大水带大沙”时,才能取得最好的输沙减淤效果。其三,小浪底水库的库容,是发挥综合利用效益的保证[10],小浪底水库可借分洪调水之机集中排沙,利用大水排沙入海,相应增加了水库极为宝贵的库容。加大了水库调节能力,极大地提高水库的综合利用效益。 答案补充 黄河下游治理的根本问题
淤临淤背,沉沙固堤清水运用,废除印度式的灌溉渠首,开发防洪大堤为沿河高速公路
1、淤临淤背是东汉(公元69年)王景治河的延续,在防洪大堤以外约1km筑一小堤,大堤与小堤之间形成一狭长渠槽,自沿黄河大堤的灌溉闸门,自流引水到渠槽或者水泵抽水送到渠槽。浊水的泥沙在渠槽沉积固堤,清水自灌溉渠系的渠道送到灌溉区,直接灌溉,或输水补源,可以长距离输水。 答案补充 2、防洪大堤不变,小堤应逐年加高,淤背或淤临的台阶也逐年加高,大堤巩固,继续几十年后,淤背或淤临的台阶高出洪水期大堤的浸润线(Seepage line)防止管涌发生,台阶即可作为高速公路的基础。黄河航运可能希望不大,但大堤两岸,可以成为高速公路,繁荣沿黄经济,是完全可能的。
山东东营市胜利油田(1995年)在西河口以下,淤临34km,水泵船自河槽供水,沉沙淤临,清水利用很成功。
山东菏泽地区河务局规划自闫潭闸引黄淤背,直到东平湖,沿途利用10余个引黄灌溉闸,引浊水沉淤固堤后,清水自灌溉渠系进入农田,剩余进入东平湖,但未实施。沿黄河两岸都有引黄渠首,都可以淤临、淤背,防洪大堤都可以筑成高速公路。几十年后,黄河降于地下,防洪大堤的功能,可能50年、100年利用一次。如果大堤成为高速公路,效益大增。
答案补充 3、印度式灌溉渠首系统应该废除印度式的灌溉渠首包括:1、顺岸引水闸;2、闸后巨大的沉沙池;3、沉沙池后接;输水干渠、支渠、斗渠、子渠……。在多泥沙河道上,渠首沉沙池,最初几年有效益,几十年后,沉沙池淤满,必须清淤,效益渐减,因而输水渠道系统也要清淤。20世纪80年代,山东省引黄大水漫灌,年需水量约100亿m3,清淤15亿m3,连续10年的灌溉,清淤约10亿~15亿m3,渠首堆积沙丘高度约10m左右,干渠两岸堆积沙垄约5m高度,渠首附近的土地沙化、减产,人民不堪其苦,在德州、聊城地区,几个大型引黄渠连成一片,渠首全部沙化,农民经常自名曰“我在沙窝村”“我的家是迷眼村”,黄河的沉沙很细(大孔土),随风漂移,无孔不入,吃饭喝水都要吃沙。“有大口、小口一年一斗”之说,大风起兮,济南等城市沙尘蔽空,生态的破坏,清淤的负担,莫此为甚。印度自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脱离了英国的殖民地,成为英联邦的成员,恒河平原引恒河水灌溉也早已废除了印度式引水渠首,该渠首是1900年英国人设计的。我国自1950年前后引黄灌溉,普遍采用印度式渠首,应该早日废除。利用淤临淤背,沉沙固堤,清水利用,完全有条件废除印度式渠首。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轻雾山林
- 2021-03-04 14:42
黄河中游流经区域气候干冷、植被稀疏,加上人类开发较早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河床因泥沙淤积不断被抬高,致使黄河下游河水时常溢出河道泛滥甚至改道,而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丰富并且破坏后自我修复能力较强,因而河水含沙量少,河床、河道较为稳定,所以历史上黄河泛滥的次数超过长江。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