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汉语言文学中诗歌鉴赏,1.诗歌深广的境界感怎么理解 2.文学鉴赏如何做到审美感受和再造形象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2 18:19
  • 提问者网友:世勋超人
  • 2021-04-12 03:18
汉语言文学中诗歌鉴赏,1.诗歌深广的境界感怎么理解 2.文学鉴赏如何做到审美感受和再造形象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迷人又混蛋
  • 2021-04-12 03:43
诗歌意境深广,富于形象,长于抒情。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这增加了古诗词的隐晦曲折,也增加了我们鉴赏理解的难度。近几年的诗歌鉴赏考试题型由客观选择题过渡到主观表述题,并逐渐由填空简答题转化为综合论述题,这对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作了更高要求。
诗歌的抒情总是借助一定的形象。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倾注着诗人的审美倾向,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常常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极富美感的意象。因此,把握诗歌的意象,进而凭借对诗歌意象的特征、艺术手法、民族传统审美心理、抒情主体的分析来鉴赏理解诗歌应当是诗歌鉴赏的基本途径。
一、 了解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熟记特殊意象含义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常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某些约定俗成的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
例如:在古典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梅花在严寒中开放,铁骨丹心,坚贞纯洁。“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因风布远,纯净洁白,“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海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象征坚忍高洁的品质。其他像:梧桐是凄凉、悲伤、思念的象征;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它的形象则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可见,“意象是感情表象”,诗歌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意象的创造和创造性的组接。在我国古典诗歌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了解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熟记特殊意象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但也应注意有时也有例外。如: 刘禹锡的《秋词》则表现了不同甚至相反的情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一反传统悲秋题材。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二、 抓取形象声、色、形、态、动、静特征,体会诗歌情韵
欣赏时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可以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可以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最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
以杜甫《登 高》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诗歌抓取富于特征的景物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景......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