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又不圆呢?

答案:5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1 03:15
  • 提问者网友:留有余香
  • 2021-11-20 23:52
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又不圆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妄饮晩冬酒
  • 2021-11-21 00:45
古希腊人肯定地认为月亮是天空中所有的天体里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因此理所应当地将它看成是继地球之后第二个被关注的天体。

月亮在天空中是唯一的、永恒的、可以夜夜看得见它形状变化的天体。太阳总是在天空中放射出夺目的光芒,其他行星和恒星也总能闪烁于夜空之中。一些彗星也有自己独特的形状变化,但是我们不是总能在夜晚的天空中看到它们。

月亮的形状总要经历一系列特定的、循序渐进的、重复性的变化过程。在一些特殊的夜晚,月亮就在太阳刚刚落山之后,以月牙的形状出现在西边天空中。一个个夜晚过去后,月亮逐渐向东移去,而它那细细的月牙形渐渐地“胖”起来了,大约一个星期后,它逐渐变成了半圆状,并继续向更“胖”的方向变化,直到又过了一个星期,它终于形成了一轮“满月”。再以后,它又开始变瘦、变小,一个星期后,它又回到半圆状态(不过,这次是月亮的另一半变亮了)。接下来,又过了一个星期,最终它在黎明到来之前,出现在东边天空中时,又变成了一个月牙状。它会在随后的几个夜晚里消失,然后又会出现,再次重复上述的变化过程。

人们自然会想到月亮就如同是一个生命机体,它从出生到逐渐长大,直至达到生命的最高峰,然后会慢慢衰老,最终走向死亡。在一个月中渡过这一系列的阶段。甚至到今天,我们仍然将西边天空中出现的细细的月牙称为是“新月”,而将一个月终出现在东边天空中的细细的月牙称作为是“残月”,在这个过程的中间则称之为“满月”。正如我在前面所解释过的,我们将月亮这一完整的变化周期确立为“一个月”。第一个日历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 是不是月月都会真的有一个崭新的月亮“降生”呢?

古希腊哲学家台利斯不这么认为,而在他之前的巴比伦天文学家们大概也不这么认为。对此持怀疑态度的原因来自于对月亮在这一个月里相对于太阳位置变化的研究。一开始的时候,自然会想象得到,地球上的一切事物所遵循的自然规律是不同于天空中天体们所遵循的自然规律的。在地球上,一切物体都朝下落;而在天空中,一切天体都作圆周运动。在地球上,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直至衰竭;而在天空中,一切都似乎是永恒的、不变的。地球上的物质是不发光的;而在天空中,一切天体都在不停地闪烁。如果组成月亮的物质都像太阳、行星或恒星那样不停地发着光,那么月亮也会成为一个在天空中永恒不变的光球。既然月亮不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光球,那么它在一个月里就会有成长和衰老的过程,而且也不是永久发光的。如果月亮像地球一样暗,只能靠反射太阳光来使自己发光,那它上面不同部分所反射的太阳光,就取决于月亮相对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例如,如果月亮正好是处在地球和太阳中间,那么太阳光就会照在月亮背对着我们的一面。因此,我们也就从月亮上什么也看不见。当月亮以12 倍于太阳的速度从西向东运动时,下一夜,它就会出现在太阳东边一点儿的位置上,于是我们就正好能看到月亮被照亮的西边缘处的一弯细细的月牙儿,它是以“新月”的形式出现的。随着月亮继续向东转,我们所能看到的部分就会越来越大,于是“新月”就逐渐变“胖”起来。当月亮在天空中转过1/4 路程的时候,与太阳相比较,它的西边被照亮了,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明亮的半月。接下来,它继续变化,直到月亮转到天空中与太阳相对的一面,这时,太阳光穿过地球的两侧,将月亮正对着我们的整个一面照亮了,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一轮“满月”。

以后,月亮又逐渐追上太阳,我们所看到的被照亮的部分开始渐渐缩小。一个星期后,只剩下东半部分还仍然是亮的,再以后又逐渐变成了月牙儿。这时月亮又超过了太阳,接下来又重复上述变化过程。任何一个人,如果仔细考虑一下上述变化过程,就会最终得到一个结论:月亮和地球一样,自己是不能发光的,只能靠反射太阳光来使自身发光。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我住北渡口
  • 2021-11-21 03:57
地球和月球其实并不在同一平面上,即它们的轨道线不在同一平面上。这样虽然每月地球上都能看到月球的一个完整的面,但由于轨道线的关系有时看到的月球表面就有些偏。
  • 2楼网友:鸽屿
  • 2021-11-21 02:26
我们能看到月亮是因为地球背面的太阳能照到月球上,然后经月球反射到地球上时我门才能看到月亮.但是如果被地球的影子(本影)当住阳光我门就看不见月亮了如果只当上一部分我门就看到半个月亮
  • 3楼网友:从此江山别
  • 2021-11-21 02:20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间隔约29.53天, 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 4楼网友:鱼忧
  • 2021-11-21 01:57
月亮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的变化呢?大家知道,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把照射在它上面的太阳光的一部分反射出来,这样,对于地球上的观测者来说,随着太阳、月亮、地球相对位置的变化,在不同日期里月亮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这就是月相的周期变化。进一步说,虽然月亮被太阳照射时,总有半个球面是亮的,但由于月亮在不停地绕地球公转,时时改变着自己的位置,所以它正对着地球的半个球面与被太阳照亮的半个球面有时完全重合,有时完全不重合,有时一小部分重合,有时一大部分重合,这样月亮就表现出了阴晴圆缺的变化。

当月亮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它的黑暗半球对着我们,我们根本无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点形象,这就是“朔”,朔在天文上是指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时刻。逢朔日,月亮和太阳同时从东方升起,即使地球把太阳光反射到月亮,然后再由月亮反射回来的那部分光,也完全淹没在强烈的太阳光辉中。

而当地球处于月亮与太阳之间时,虽然三个星球也是处于一条线上,但这时,月亮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朝向地球,柔和的月光整夜洒在大地上,这就是满月,也就是“望”。这时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差180度。

因为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相对于日地距离来说太短了,在天球上,月亮东移的速度比太阳大很多,每天月亮由西往东前进13度多点,而太阳却只前进1度。 因此,朔之后,月亮很快地跑到了太阳的东边,一两天后,太阳一落下去,西边的天空就可见到一弯新月,两个尖角指向东方。此后,月亮升起的时间越来越迟,月亮也逐渐丰满起来。约在朔后七天,月亮的黄经刚好超过太阳90度,我们看到的月亮是圆弧朝西的半圆,这就是上弦月。以后月亮继续向东,更加丰满,升起的也更迟了,直到望。从朔到望,月亮离开太阳的距离越来越大。

过了望后,月亮逐渐向太阳移近,月面逐渐消瘦下去。 当月亮黄经超过太阳黄经270度时,它又变成了半圆形,但圆弧朝东,这就是下弦月。这时候,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月亮正高悬在正南的天空上,自然,我们的肉眼这时是看不见月亮的。下弦以后,月亮要到后半夜才从东方出来,它的半个圆面逐渐消蚀下去,变成狭窄的镰刀形,尖角向西。从望到朔,月亮与太阳靠得越来越近,以至再次与太阳黄经相同,消失在晨曦中。

月相变化的周期,也就是从朔到望或从望到朔的时间,叫做朔望月。观测结果表明,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是固定的,有时长达29天19小时多,有时仅为29天6小时多, 它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

月亮与某一恒星两次同时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月”,恒星月是月亮绕地球运动的真正周期。朔望月比恒星月长,道理与太阳日比恒星日长是一样的。恒星月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而朔望月却因为是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与地球上涨潮落潮有关,与航海、捕鱼有密切的关系,对人们夜间的活动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在宗教上月相也占有重要位置,所以人们自然地以朔望月作为比日更长的记时单位。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