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淡然无色是什么意思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5 15:08
  • 提问者网友:焚苦与心
  • 2021-12-24 19:17
淡然无色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第四晚心情
  • 2021-12-24 20:06
庄子“淡然无极”思想的美学意蕴
庄子反对五色五声之华美,崇尚虚静恬淡,高扬“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境界。他的“淡”的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审美意蕴,在后世繁衍出诸如“平淡”、“清淡”、“淡雅”、“淡泊”等众多相关的审美范畴群,形成一股强大的“平淡自然”的审美趣尚,主导着中国古代雅文化的审美价值观。学界研究庄子美学,多少涉及到他的崇“淡”思想,但专文探讨仍为数不多。本文拟从“淡”的基本层“虚静恬淡寂漠无为”分析其范畴的审美内涵,“淡”的引申层“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探求其形而上的超越性,“淡”的拓展层“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追寻其有无相生、虚实相济的境界所形成的巨大审美张力。
一、 虚静恬淡寂漠无为
“淡”的本义,指味不浓,浓度不高。《说文解字》释为“薄味也。醲之反也。酉部曰:本醲,厚酒也。”《管子?水地》:“淡也者,五味之中也。” 尹知章注:“无味谓之淡”。
对“淡”的推崇始于老子,老子赋予君子之道以“淡”的性格,并将它超拔于世俗的欲望之上。“淡”在《老子》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关于兵器的文字中:“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老子》三十一章)。老子在对用兵的否定态度中,提出“恬淡为上”为“有道者”、“君子”的处世之道。第二次出现,与五色五声相关:“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三十五章)。这里的“淡”,是耳目声色口腹之欲的对立面,指“道”无味、无形、无声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见,“淡”在《老子》中虽然只提到过两次,却已然明示了其“恬淡为上”的高品位与“用之不足既”的无穷潜力。
庄子对老子“淡”的思想大加发挥,不仅出现的频率高得多,内涵也丰富得多。“淡”在《庄子》中出现了十六次,其中单字六次,词十次。其基本内涵是“虚静恬淡寂漠无为”,主要体现为无所矫饰的素朴、寓动于静的恬淡以及基于个体生命体验的幽独之美。本文拟先从文本中坐实理解以求迹近于原貌,再据此阐发其美学意蕴。
首先,“淡”体现为无所矫饰的素朴。“汝游心於淡,合气於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焉”(《庄子?应帝王》),“游心於淡”,郭象注:“其任性而无所饰焉则淡矣”,认为“淡”合乎人无所修饰的自然本性,自然本性是什么?庄子曰:“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庄子?马蹄》),认为自然本性就是素朴。“素”的本义是白色生绢,“朴”的本义是本色的木材,“淡”以“素朴”为基调,因此它“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庄子?刻意》)。
可见,“淡”是洗尽铅华的“朴”美,是不染纤尘的纯美,它远离感官刺激,远离是非功利,不染人间烟火,给人以洁净之感。庄子曰:“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五色五声乃世俗之音,只能绚丽一时,而不能持久品味,正如老子所说“乐与饵,过客止” (《老子》三十五章),而纯白素净之美,因圣洁而给人以崇高感,这种崇高感源于内在的精神力量,精神美是恒久的,因此“淡”之美是“淡而不厌”,历久弥醇。
其次,“淡”具有“恬静”之美,并且静中有动。在“淡”所组成的词中,“恬淡”出现的频率最高,共有七次:
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哼哼之意,哼哼已乱天下矣。(《庄子?胠箧》)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余下全文>>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思契十里
  • 2021-12-24 21:33
我也是这个答案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