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节选)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8 20:44
  • 提问者网友:萌卜娃娃
  • 2021-12-28 13:10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节选) 哲学思维的高强度介入不仅造成对情感的抑制;同时,文学创作毕竟是情感抒发主体的,情性还是占优势的,它对于来自智性的副作用力,不仅自身会有盈亏补偿和反弹,而且反作用于理智,弱化理智的穿透力,从而也遏止作者的哲学企图。《围城》就出现这种情况,最明显的事实是哲学主题与整体文学形象还有脱节,也即生存困境的揭示没有完全到位。 这里没有透辟下去的原因,我认为在于:钱钟书的创作在“紧”的心理态势中出现了一种失控。自“诗化哲学”兴起以来,文学就开始觊觎哲学的王冠,但是,小说创作的哲学追求是有限度的,这个“度”就是作家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理性不是去抑制而是规范情感,情性不是去弱化而是强化理性,而钱钟书恰恰在过甚的哲学企图下造成了两败俱伤。《围城》未章,当所有“围城”喻像全部退出小说叙事时,钱钟书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个新的意象:那只每小时慢七分钟的老爷钟。但是,这只反复出现的一直最终替“围城”送终的传家宝象征内涵非常浅白,尽管我们知道它是钱钟书的苦心经营。方家传家宝象征寓义是有限的,最多是指称方鸿渐自我迷离、无出路的情形,而绝非“深于一切”、“包涵一切”。但是从上述分析看来,“钟”实际上没有达到预期效应,与“围城”的本体象征性相比,它只是一个二级意象。钱钟书反复提示此钟八次之多,可是老爷钟非常顽固和不识抬举。为此,作者不惜动用“武力”来强生捏合,让孙柔嘉说出丈夫脸像钟。很显然,“钟”被很勉强地上升为一个本体象征性意象,但是它的单义性又顽强地否认自己有“围城”那般深邃宏阔的意境。那么,钱钟书为什么会出现人为拔高意象的情况呢?我认为他的哲学企图过于高鹜。 文学创作是个很精微复杂的机制,它不是面粉加水似的和面,而是种化合,原先准备好的各单项因素会互相消长,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对抗性和干扰性情况。在《围城》最后两章,冲突失衡到了极点,这表现为作者突然转换中心意象,但不甚成功,终使整部小说在创作心理抑制和抑郁中,匆匆收场,留下读者的遗憾和作者日后持久的不满。1.第(1)段中所说的“哲学主题”和“整体文学形象”,分别指什么?  答:哲学主题是指□□□□□□□□□□;整体文学形象是指□□□□□□□□□□。(各不超过10个字)2.第(2)段提到的“‘紧’的心理态势”,指的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紧’的心理态势”指□□□□□□□□□□。(不超过10个字)3.第(3)段中所说“作者突然转换中心意象”,就小说《围城》而言,具体指的是哪种转换? 答:具体指的是□□□□□□□□□□。(不超过10个字)4.根据文意,概括说明文学作品中的本体象征性意象和二级意象的含义。   答:本体象征意象指□□□□□□□□□□□□□□□□□□□□□□□□□;二级意象指□□□□□□□□□□□□□□□□□□□□□□□□□□。(任选其中一个回答,不超过25个字)5.下列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哲学思维介入文学创作是违背文学规律的。B.情性是遏止小说作者哲学思维的主要力量。C.文学作品觊觎哲学王冠将会造成两败俱伤。D.《围城》的某些情节,就好比“面粉加水”。E.精微复杂会造成文学创作中的干扰和对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底特律间谍
  • 2021-12-28 14:25
答案:见详解解析:1、“围城”的象征意义,《围城》的故事情节。2、哲学企图过于高鹜。(或:过甚的哲学企图)3、“围城”被“钟”替代。4、对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具有整体性和深层意义的象征;对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只具有局部的、表层意义的象征。5、B、E 提示:注意本文写作特点。5、A不正确,“哲学思维的高强度介入”才是“违背文学规律的”;C不正确,“在过甚的哲学企图下”“觊觎哲学的王冠”才会“两败俱伤”;D不正确,好比“面粉加水”的,是《围城》中的感性和理性,故事情节和哲学企图,而不是“某些情节”。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平生事
  • 2021-12-28 16:04
感谢回答,我学习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