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瞿唐两崖》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7 21:36
- 提问者网友:萌卜娃娃
- 2021-03-07 08:56
杜甫《瞿唐两崖》全诗介绍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袍清酒付
- 2021-03-07 09:14
瞿唐两崖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
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
此诗当是大历元年(766)冬在夔州作。
瞿唐:此指瞿唐峡。瞿唐峡,又名夔峡,西起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约8公里。它是长江三峡的第一峡。在举世闻句的长江三峡中,虽然它最短,却最为雄奇险壮。
两崖:指赤甲山和白盐山。赤甲山在府城东五里,土石皆赤,如人袒臂,故曰赤甲。又有人说,汉人尝取巴人为赤甲军,因名。今人考证,赤甲山因含有氧化铁的水溶液粘附在风化的岩层表面,此山土石呈红色,故名赤甲山。白盐山在府城东十七里,崖壁高峻,色若白盐。今人考证,白盐山因粘附在岩石上的水溶液,主要含钙质,色似白盐而得名。
诗写瞿唐两崖形胜,是杜甫夔州诗的名篇之一。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三峡传何处,即何处传三峡。双崖壮此门,即双崖使此门壮。首联点题。写双崖形势,主要写山势,也写水势。第一句是自问句,何处传说三峡?从什么地方来说说三峡?第二句是自答句,屹立在长江两岸的赤甲山和白盐山使三峡之门雄伟壮丽。这是答句。赤甲、白盐这两座山都是石灰岩,长期的风剥雨蚀,使两岸岩壁,好似刀削斧砍一般,形成十分雄奇险壮的自然景观。从色彩上说,岩壁上,凡缓坡冲坪处,因有植被而呈苍青色,面江迎风之处,虽寸草不生,而各现异彩,有白色、赤色、黄色、褐色……这些色调和晨曦、晚霞、明月交相辉映,形成了“赤甲晴晖”、“白盐曙色”和“夔门秋月”等胜景。杜甫在《瞿唐怀古》中说:“西南万壑注,劲敌两崖开”。这说明,瞿唐峡是长江从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大门。南宋白象之口、大江两岸拔地而起,高耸入云;近江两岸壁立如削,恰似天造地设的大门。南宋白象之《方舆胜览》卷57说:“瞿唐峡乃三峡之门,两崖对峙,中贯一江,望之如门。”因此瞿唐峡又称夔门。“壮”,是此诗诗眼,写其双崖气势:雄奇险壮。夔门,又称瞿唐关,两岸高山夹峙,形如两扇大门。这里河宽只有百余米,把滔滔大江紧束得象一条沟壑,而通过的流量多达每秒五六万立方米。正因其水大河窄,故汛期水位,一日之间可陡涨一二十米,年水位的变幅,可差五十多米。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说:“……入瞿唐峡,两壁对耸,上入宵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
“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崖入天而青同一色,崖穿水而下至云根。此联咏景物,状双崖气势的高和深,描写双崖入神。“云根”,石也;亦以云之触石而出名之。双崖插天,仰而望之,入天犹为石色。公诗有“双崖洗更青”,知崖色本青。入天与之同色,其高极矣;乃其穿水亦无底,而近水处溅沫浮气,望如云屯,谓之“云根”不虚也;若素疑“云根”之名而偶徵于此,故用“忽”字。
“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
猱、玃,都是猴。蔡注:《尔雅》:猱,善援,玃善顾。《尔雅注》:玃,貑玃也。似猕猴而大,色苍黑,能玃搏人,故云玃。《述异记》:猿五百岁化为玃,玃千岁化为老人。黄生注:惟山高水险,故物得以久据深藏。曰古、曰尊,字法俱妙。“猱玃”,往来崖上者;“蛟龙”,潜伏水底者。此中原有龙宫,公诗屡及之。此联咏景物,状双崖高和深,叹其险也。
“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
“羲和”日驭也,至冬日行南陆,若在平原,犹见日行天上;今两崖高极,隔断日车,若翻地轴,而屏日于天之外也。杜甫在这里把冬日阳光不能照射夔门,用羲和害怕翻车而退避这一意象表示,构思十分奇特。《杜臆》:冬时日行南陆,正值崖上。今两崖耸窄,屏去日光,似乎羲和亦畏车翻而却避之者。末联仍写双崖高窄,叹其险也。
杜甫在《长江二首》中说:“众水会涪万,瞿唐争一门。”这句诗的意思是:长江上游及其支流的水会集在涪陵、万州地带,它们争先恐后地向前奔赴直抵瞿唐峡口——三峡第一门,奔腾咆哮的长江,一进峡谷便遇上气势赫赫的夔门。夔门两岸的山峰,即赤甲山和白盐山陡峭如壁,拔地而起,把滔滔大江逼成一条细带,蜿蜒于深谷之中。两岸主要山峰可高达1000——1500米,江岸最窄处不过几十米。这峡深水急的江流,绵延不断的山峦,构成了一幅极为壮丽的夔门山水画卷。今人郭沫若在《过瞿唐峡》一诗中说:“滟滪已无堆,瞿唐仍可危。岸崖双壁立,峡道九肠回。云彩留军帽,江声隐雾帏。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
瞿唐怀古
西南万壑注,劲敌两崖开。
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
削成当白帝,空曲隐阳台。
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
此诗亦大历元年(766)在夔州作。
前首《瞿唐双崖》应是初见时,故云“三峡传何处。”此首应是再咏者,故题云《瞿唐怀古》。瞿唐怀古,即怀瞿唐古迹,实乃怀大禹疏凿之功。
“西南万壑注,劲敌两崖开。”
西南,神州西南,此指长江中上游地带。壑,大的沟,大的水坑。万壑,千山万壑。注,灌入。劲敌,强劲的敌旅。此指以两崖而关锁万壑,真有拔地倚天之力,故曰劲敌。两崖开,开两崖,即在崖壁上劈开两崖。第一句言万壑灌注,第二句言两崖壮开。首联意为:神州西南的千条沟、万条河倾泻而下,注入千山万壑,象一支强劲的敌旅把瞿唐崖壁劈开成两崖。此联写瞿唐水势,万水奔来注入,其景蔚为壮观。
“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
凿山本以通水,故山水并起。山裂,承崖开。江来,承壑注。此联中,第三句言峡之隘,第四句言源之长。此联意为,大地与山根同时分裂,长江之水从月亮始出的西方流来。此诗句与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削成当白帝,空曲隐阳台。”
白帝,府治东五里,峡中视之,孤特甚峭。故以华山之削成者比之。阳台山在府治北,高百丈,今瞿唐峡隐于空曲中也。第五句言壁之峭,第六句言崖之深。此联意为形如刀削的峡门与白帝对峙,空曲处隐藏着高峻的阳台。以阳台对白帝,暗指神女。天然对仗。此为怀古。
“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
郭璞《江赋》:巴东之峡,夏后疏凿。《邹阳传》:独化于陶骏之上。师氏曰:“陶人转钧,盖取周廻调钧耳,此借以喻造化。第七句言疏凿之功,第八句言神造之力。此联决为,大禹疏凿三峡之功虽然壮美,大自然的伟力使人更为惊叹。此为怀古。
黄生曰:此诗奇险之句,亦若假凿于五丁者。又曰:“疏凿控三巴”,专归于神禹也。“疏凿功虽美”,兼归功于造物也。盖题属怀古,不敢忘禹之迹,而险由天造,亦不可没天之工,结以咏叹出之,倍有神致。
以上两首夔门诗,写出了瞿唐峡雄奇险壮的特点,这也是三峡特点。杜甫以馋刻之笔刻划这里山水形态,其峭拔诗风充分呈现,亦见杜诗风格多样化。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
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
此诗当是大历元年(766)冬在夔州作。
瞿唐:此指瞿唐峡。瞿唐峡,又名夔峡,西起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约8公里。它是长江三峡的第一峡。在举世闻句的长江三峡中,虽然它最短,却最为雄奇险壮。
两崖:指赤甲山和白盐山。赤甲山在府城东五里,土石皆赤,如人袒臂,故曰赤甲。又有人说,汉人尝取巴人为赤甲军,因名。今人考证,赤甲山因含有氧化铁的水溶液粘附在风化的岩层表面,此山土石呈红色,故名赤甲山。白盐山在府城东十七里,崖壁高峻,色若白盐。今人考证,白盐山因粘附在岩石上的水溶液,主要含钙质,色似白盐而得名。
诗写瞿唐两崖形胜,是杜甫夔州诗的名篇之一。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三峡传何处,即何处传三峡。双崖壮此门,即双崖使此门壮。首联点题。写双崖形势,主要写山势,也写水势。第一句是自问句,何处传说三峡?从什么地方来说说三峡?第二句是自答句,屹立在长江两岸的赤甲山和白盐山使三峡之门雄伟壮丽。这是答句。赤甲、白盐这两座山都是石灰岩,长期的风剥雨蚀,使两岸岩壁,好似刀削斧砍一般,形成十分雄奇险壮的自然景观。从色彩上说,岩壁上,凡缓坡冲坪处,因有植被而呈苍青色,面江迎风之处,虽寸草不生,而各现异彩,有白色、赤色、黄色、褐色……这些色调和晨曦、晚霞、明月交相辉映,形成了“赤甲晴晖”、“白盐曙色”和“夔门秋月”等胜景。杜甫在《瞿唐怀古》中说:“西南万壑注,劲敌两崖开”。这说明,瞿唐峡是长江从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大门。南宋白象之口、大江两岸拔地而起,高耸入云;近江两岸壁立如削,恰似天造地设的大门。南宋白象之《方舆胜览》卷57说:“瞿唐峡乃三峡之门,两崖对峙,中贯一江,望之如门。”因此瞿唐峡又称夔门。“壮”,是此诗诗眼,写其双崖气势:雄奇险壮。夔门,又称瞿唐关,两岸高山夹峙,形如两扇大门。这里河宽只有百余米,把滔滔大江紧束得象一条沟壑,而通过的流量多达每秒五六万立方米。正因其水大河窄,故汛期水位,一日之间可陡涨一二十米,年水位的变幅,可差五十多米。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说:“……入瞿唐峡,两壁对耸,上入宵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
“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崖入天而青同一色,崖穿水而下至云根。此联咏景物,状双崖气势的高和深,描写双崖入神。“云根”,石也;亦以云之触石而出名之。双崖插天,仰而望之,入天犹为石色。公诗有“双崖洗更青”,知崖色本青。入天与之同色,其高极矣;乃其穿水亦无底,而近水处溅沫浮气,望如云屯,谓之“云根”不虚也;若素疑“云根”之名而偶徵于此,故用“忽”字。
“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
猱、玃,都是猴。蔡注:《尔雅》:猱,善援,玃善顾。《尔雅注》:玃,貑玃也。似猕猴而大,色苍黑,能玃搏人,故云玃。《述异记》:猿五百岁化为玃,玃千岁化为老人。黄生注:惟山高水险,故物得以久据深藏。曰古、曰尊,字法俱妙。“猱玃”,往来崖上者;“蛟龙”,潜伏水底者。此中原有龙宫,公诗屡及之。此联咏景物,状双崖高和深,叹其险也。
“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
“羲和”日驭也,至冬日行南陆,若在平原,犹见日行天上;今两崖高极,隔断日车,若翻地轴,而屏日于天之外也。杜甫在这里把冬日阳光不能照射夔门,用羲和害怕翻车而退避这一意象表示,构思十分奇特。《杜臆》:冬时日行南陆,正值崖上。今两崖耸窄,屏去日光,似乎羲和亦畏车翻而却避之者。末联仍写双崖高窄,叹其险也。
杜甫在《长江二首》中说:“众水会涪万,瞿唐争一门。”这句诗的意思是:长江上游及其支流的水会集在涪陵、万州地带,它们争先恐后地向前奔赴直抵瞿唐峡口——三峡第一门,奔腾咆哮的长江,一进峡谷便遇上气势赫赫的夔门。夔门两岸的山峰,即赤甲山和白盐山陡峭如壁,拔地而起,把滔滔大江逼成一条细带,蜿蜒于深谷之中。两岸主要山峰可高达1000——1500米,江岸最窄处不过几十米。这峡深水急的江流,绵延不断的山峦,构成了一幅极为壮丽的夔门山水画卷。今人郭沫若在《过瞿唐峡》一诗中说:“滟滪已无堆,瞿唐仍可危。岸崖双壁立,峡道九肠回。云彩留军帽,江声隐雾帏。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
瞿唐怀古
西南万壑注,劲敌两崖开。
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
削成当白帝,空曲隐阳台。
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
此诗亦大历元年(766)在夔州作。
前首《瞿唐双崖》应是初见时,故云“三峡传何处。”此首应是再咏者,故题云《瞿唐怀古》。瞿唐怀古,即怀瞿唐古迹,实乃怀大禹疏凿之功。
“西南万壑注,劲敌两崖开。”
西南,神州西南,此指长江中上游地带。壑,大的沟,大的水坑。万壑,千山万壑。注,灌入。劲敌,强劲的敌旅。此指以两崖而关锁万壑,真有拔地倚天之力,故曰劲敌。两崖开,开两崖,即在崖壁上劈开两崖。第一句言万壑灌注,第二句言两崖壮开。首联意为:神州西南的千条沟、万条河倾泻而下,注入千山万壑,象一支强劲的敌旅把瞿唐崖壁劈开成两崖。此联写瞿唐水势,万水奔来注入,其景蔚为壮观。
“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
凿山本以通水,故山水并起。山裂,承崖开。江来,承壑注。此联中,第三句言峡之隘,第四句言源之长。此联意为,大地与山根同时分裂,长江之水从月亮始出的西方流来。此诗句与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削成当白帝,空曲隐阳台。”
白帝,府治东五里,峡中视之,孤特甚峭。故以华山之削成者比之。阳台山在府治北,高百丈,今瞿唐峡隐于空曲中也。第五句言壁之峭,第六句言崖之深。此联意为形如刀削的峡门与白帝对峙,空曲处隐藏着高峻的阳台。以阳台对白帝,暗指神女。天然对仗。此为怀古。
“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
郭璞《江赋》:巴东之峡,夏后疏凿。《邹阳传》:独化于陶骏之上。师氏曰:“陶人转钧,盖取周廻调钧耳,此借以喻造化。第七句言疏凿之功,第八句言神造之力。此联决为,大禹疏凿三峡之功虽然壮美,大自然的伟力使人更为惊叹。此为怀古。
黄生曰:此诗奇险之句,亦若假凿于五丁者。又曰:“疏凿控三巴”,专归于神禹也。“疏凿功虽美”,兼归功于造物也。盖题属怀古,不敢忘禹之迹,而险由天造,亦不可没天之工,结以咏叹出之,倍有神致。
以上两首夔门诗,写出了瞿唐峡雄奇险壮的特点,这也是三峡特点。杜甫以馋刻之笔刻划这里山水形态,其峭拔诗风充分呈现,亦见杜诗风格多样化。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猎心人
- 2021-03-07 09:43
瞿唐两崖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
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
此诗当是大历元年(766)冬在夔州作。
瞿唐:此指瞿唐峡。瞿唐峡,又名夔峡,西起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约8公里。它是长江三峡的第一峡。在举世闻句的长江三峡中,虽然它最短,却最为雄奇险壮。
两崖:指赤甲山和白盐山。赤甲山在府城东五里,土石皆赤,如人袒臂,故曰赤甲。又有人说,汉人尝取巴人为赤甲军,因名。今人考证,赤甲山因含有氧化铁的水溶液粘附在风化的岩层表面,此山土石呈红色,故名赤甲山。白盐山在府城东十七里,崖壁高峻,色若白盐。今人考证,白盐山因粘附在岩石上的水溶液,主要含钙质,色似白盐而得名。
诗写瞿唐两崖形胜,是杜甫夔州诗的名篇之一。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