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31 11:36
- 提问者网友:雾里闻花香
- 2021-01-30 12:02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煞尾
- 2021-01-30 12:57
孝文帝即位时,正当大有作为之盛年,同时国运之隆如日中天.太和十七年(493年),他决定迁都洛阳,其动机如下: 1. 镇压中原地区的起义人民 北魏从道武帝建国(383年)至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统治中原历一个世纪之久.在这一个世纪中,他们不断迫害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因而引起了各族人民和汉族的武装反抗.这种反抗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地区遍及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各省.孝文帝除了在中原地区推行均田,减轻租调,对各族人民作出让步外,为了更有力地镇压中原地区人民的反抗,进一步巩固政权,不得不把国都迁进关内来. 2. 解决塞北一带的严重粮荒 北魏自道武帝定都平城以后,人口集中,游食者多,粮食供给感到困难.太和十一年(487年),平城一带发生严重的旱荒,北魏皇朝至此不得不迁都.况且自从孝文帝扩大推行均田制以后,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已经为北魏皇朝的主要基础,从关外的平城移都到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洛阳,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来说,就有其特殊的意义. 3. 北避柔然的包围 当时踞居北方的柔然,势力强大,如北魏仍都平城,便有被柔然包围的危险,甚至平城也有失守的可能.倘南迁洛阳,可免累卵之危,而有磐石之安. 4. 北魏政制,久已汉化,塞北荒寒,不配做新政治中心 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亲政,是年建明堂,改营太庙,明年毁太华殿,改建太极殿,十七年改作后宫.北魏的国力至此已盛,与其在平城因陋就简的改造,不如迁都洛阳,可以彻底兴筑,以弘规制.同时,洛阳是中原政治与文化的中心地区,孝文帝既以华夏文化的继承者自期,自以定都洛阳为宜.都洛阳,更能迷惑中原的一批醉心于“中夏正音”的大夫. 5. 北方统一以后,若图吞并江南,必须将首都南移 此时南齐国力,日趋衰颓,不但不能威胁洛阳,而且孝文帝认为如大举南侵,南北统一可期.何况要南伐便得大量利用汉人,那就要迁都比较向南之处,就近征兵,更为方便.因此孝文帝迁都,实抱有侵略江南的野心. 6. 藉迁都的政策,以振鲜卑颓风 当时北魏皇朝,虽逐步汉化,而一般鲜卑,则以建国已逾百年,不免暮气渐重,孝文帝实在想用迁都政策,来给他的族人一种新的刺激. (乙)改制的内容 孝文帝在迁都前后的几年间,以全力从事于内政教化的建设与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孝文汉化运动.他的汉化政策内容如下: 1. 政治方面 a. 班禄 魏初百官无禄,取给于人民,以致廉者不得温饱,贪者坐拥厚资.太和八年(484年)从尚书中书监高闾所请,采用汉制,规定百官俸给等差,并严防贪污. b. 立三长制 所谓三长,就是恢复古代的闾里制度.太和初,从给事中李冲之言,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本身免官役,又邻长家有一人得免官役,里长家有二人,党长家有三人.三长制提高了汉人的地位,认为他们是老百姓,而胡人的特殊地位也有改变,使胡人与汉人的地位相同. c. 行均田制 公元485年,孝文帝采纳李安世的建议,实行计口授田的均田制.此制之施行,仍由政府调查户口,把荒芜的田地按户分配给无地贫农,按耕田征收地租.均田制规定:男子在十五岁以上受露田(种谷物之田,不种树)四十亩,女子二十亩;有耕牛者,一头可分三十亩,但以四头为限.露田不得买卖,身死归还官府.人口增加时也可领新地.另给桑田(住宅或种树之田)男女每人二十亩,称永业田,桑田皆为世业,身死不还. d. 改官制 北魏初年的官吏名称,大都汉、鲜卑杂用.孝文帝迁都以后,用王肃原订官制,采用南朝汉族封建政权的官制.在孝文帝看来,北魏就可以成为华夏正朔相承的皇朝了. e. 修刑法 以中国固有的法律,重新修订. f. 变度量 依汉法改用长尺、大斗,做汉之五铢钱,而制定太和五铢钱. 2. 习俗方面 a. 禁同姓相婚 太和七年(483年),下诏禁鲜卑族人的同姓相婚,有违犯者以不道德论. b. 禁袒裸之俗 太和16年(492年)孝文帝又禁革鲜卑人的袒裸之俗. c. 禁胡服 鲜卑族起自塞外,其俗编发左衽,衣狭而短,汉衣宽而长.至孝文帝时,自己著汉人帝王衣冠,而臣下百姓亦采用汉人的衣冠.又制定五等公服,悉依汉制. d. 断北语 北魏初定中原,自然使用本族的语言.军中号令用的是鲜卑语,汉人仕宦北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患得患失的劫
- 2021-01-30 13:27
我明天再问问老师,叫他解释下这个问题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