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课程改革总的趋势是什么?(不能确认者勿答,谢谢)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2 21:42
- 提问者网友:欺烟
- 2021-03-22 18:01
A.i活动课程的增加 B.课程多元化 C.重视潜在课程 D.课程的现代化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舍身薄凉客
- 2021-03-22 19:03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又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的世纪,为了培养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所需求的新型人才,各国都对高中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和改革。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中,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文化互异、具体课程改革的实践情况纷繁复杂,但通过分析各国课程改革的这些主要方面的基本情况,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改革思路和基本趋势。
一、高中课程目标的改革及趋势
高中课程目标反映了上位的宏观教育目的,也折射出人们对高中阶段学校教育性质的认识和定位。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担负着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日后步入成人社会而承担起个人的生活责任作准备的重任。高中阶段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才能并获得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为此,高中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能积极参与和奉献于职业和公民生活的有责任感的人,要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道德情感的全面发展;通过接受高中教育,学生要具备灵活处理各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又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的世纪,为了培养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所需求的新型人才,各国都对高中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和改革。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中,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文化互异、具体课程改革的实践情况纷繁复杂,但通过分析各国课程改革的这些主要方面的基本情况,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改革思路和基本趋势。
一、高中课程目标的改革及趋势
高中课程目标反映了上位的宏观教育目的,也折射出人们对高中阶段学校教育性质的认识和定位。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担负着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日后步入成人社会而承担起个人的生活责任作准备的重任。高中阶段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才能并获得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为此,高中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能积极参与和奉献于职业和公民生活的有责任感的人,要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道德情感的全面发展;通过接受高中教育,学生要具备灵活处理各种信息、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并创造性进行工作的能力,要善于发现、探求和使用新知识,能批判性地思考,会检验事实及其相互关系,善于在学习中更多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高中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责任感,还要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交流能力。
高中教育的上述目的和任务基本上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在具体的课程目标方面,由于各国高中教育发展的背景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各异,因此在高中课程目标的改革方面也存在些许的差异。尽管如此,考察主要国家高中课程目标的设置,我们可以发现主要国家在高中课程目标的改革方面有如下趋势:
强调超越教育工具化的倾向,有机整合高中教育为升学和就业作准备的双重功能,即:高中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既要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服务、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又要为学生的就业和生活作准备。例如,美国教育部于1996年推出《美国高中新计划》,明确指出高中生要为升学和就业作准备,要求高中生取得丰富的就业与大学信息。英国早在1988年就颁布《教育改革法案》,在中学阶段引进国家课程,旨在提供学生均衡而基础广博的课程,其目标有二:一是为“促进学生精神的、道德的、文化的、心理的、身体的发展”;二是为“预备学生未来成人生活的机会、责任及经验”。在法国,“高中的目标在传统意义上是非常明确的,即赋予学生以坚实的普通文化。但随着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中的普通教育单一模式早己不复存在“,越来越出现融合的趋势。在这种取向下,高中课程越来越注重超越将高中教育工具化的倾向,融合文化教育与职业训练,为学生的完满发展奠定基础。
强调奠定高中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力,养成其人生规划能力,培养公民基本素养并形成健全人格。在这方面,日本和我国台湾的高中课程改革表现尤为突出。为了回应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日本对高中课程的目标作出调整,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强化学生正义感与伦理观念,增强学生体魄与健康。经过研究,台湾学者杨思伟指出,日本高中的教育目标为:(1)继续发展并扩大学校教育的成果,培养国家及社会有用成员所应具备的资质;(2)使学生自觉其在社会上所负的任务,适应其个性,以决定将来的发展,并提高普通的教养,熟悉专门的技能;(3)培养学生对社会具有广博而深入的理解与健全的判断力,并努力于建立自己的人格。在台湾,1996年10月19日台湾颁布《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总纲》,该文件指出,高级中学教育要以继续实施普通教育、培养健全公民、促进生涯发展并奠定研究学术及学习专门知能之基础为目的。为实现本阶段教育目的,课程与教学必须达成一系列目标,如增进对自我潜能与工作环境的了解,确立适切的人生走向;增进创造性、批判性思考,及适应社会变迁与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显然,这种取向受终身学习思潮的影响,不再将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终结,而是将其放在人生发展的整个链条上考察,为高中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学力,培养高中生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终身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养成,强调高中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统一与融合。高中教育仍然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因此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养成仍然是各国高中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提升学术水准,奠定大学教育的基础。例如,20世纪末以来,法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强调“共同知识和能力基石”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传授一些“共同知识和能力”可以超越学生发展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冲突。法国教育学者费里(Ferry)认为,这种“共同知识和能力”包括三个方面:(1)表达,包括法文、艺术实践、外语和数学,旨在使学生获得基本语言的使用能力;(2)关于人的知识,包括历史、文学、人文地理、艺术、
技术和理科,旨在使学生了解人类生活的多种历史;(3)关于世界的知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理学、技术等,旨在使学生掌握自然与生命科学的基本应用方法。美国高中教育强调“高水平的学科与技能的学习”、“使用科技以增进学习的效果”。澳大利亚的高中课程继续强调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数理能力,尤其要求高中生关注科学和信息科技的最新发展。日本高中课程也强调高中生养成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在展开宽广的教育的同时,也能兼顾基本知识的获得及充实。在新的世纪,随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不断融合,高中课程也越来越强调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例如,我国台湾高中课程目标要求高中生既要充实人文素养、提升审美与创作能力,又要提升科学素养、增进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爱护。这反映了人们对高中课程功能的更理性思考:高中课程不能一味地造就高中生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虔诚,还要强化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高中课程结构的改革及趋势
课程结构反映了课程各部分和各要素的配合与组织,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课时的比例关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一般而言,课程结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要传递什么样的知识,即课程的知识构成;二是这些知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传递,即课程的形态结构;三是不同类型的课程形态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时间分配,即课程的课时比例。当前国际高中课程结构的改革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在课程的知识构成方面设置大的学习领域,调整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并规定基本的高中毕业学分。
划分学习领域。经考察,我们发现主要国家高中课程一般都包括了语言、数学、自然、社会、体育、艺术、科学和技术、公民教育等基本的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又包括一门以上的学科科目,如语言学习领域包括本国语和外语,科学和技术学习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科目,艺术学习领域包括美术、音乐、戏剧等。这些学习领域规定了高中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的知识技能,为高中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例如,日本的高中教育重视“基础学力”,包括对现实生活的创造力、实践力、认识能力等。而这些“基础学力”需要通过这些基本的学习领域来养成,如本国语领域、外语领域、数学领域、自然领域、社会科学领域、体育领域、艺术领域、科技领域、公民教育、思想教育、哲学宗教、综合学习领域等。对这些基本学习领域的学习是进入人类文化宝库、发展人的认识力的根本。当然,由于不同的教育传统,不同国家列出的基本的学习领域在名称上不尽一致,而且强调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例如,澳大利亚强调职业和技术领域的学习,而日本则强调“综合学习”领域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增加高中课程的可选择性。强调高中课程的可选择性是国际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重要特征。保证课程具有可选择性的基本措施,就是合理调整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为高中生对课程的选择拓展空间。综观各主要国家高中课程设置的情况,可以发现,必修课程一般都是各国所看重的“核心课程”。例如,美国的必修课程包括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健康与体育、艺术以及外语等。英国高中阶段的国家课程要求必修课程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三门核心科目,即英语、数学和科学;一是其它基础科目,共七科,即历史、地理、科技、音乐、艺术、体育及现代外语。澳大利亚的高中必修课程则包括英语、数学、生物、化学、物理、计算机、现代史、地理、经济等。对于选修课程,由于各国的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而体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共同的一点就是:各国为高中生提供了内容广博、数量众多的选修课程,在分权制的国家,不同的州和地区甚至不同的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也相差悬殊。在当前的高中课程改革中,各国都致力于寻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最佳的平衡点,既保证高中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又能满足其个别化的学习需求。表1所列举的是法国高中二年级文科和理科课程的开设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关于高中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一些有益启示。
对课程的修习时间和课时分配作出限制。在学分数和毕业要求方面,由于采用的名称和度量单位等的不同,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较大。例如,美国中学或高中采用学年学分制,每一科目一学年上课120小时为1学分,学生修满最低总学分(如20学分),即可毕业。澳大利亚各州对中学毕业资格的规定不尽相同,但各州大多规定要获得中学毕业资格,学生必须遵守下列规定:(1)在十一及十二年级时修满60学分,修业时间最多不超过六年;(2)在60学分中,至少有18学分是属于十二年级的课程;(3)十二年级课程中,至少要得D等以上,方可毕业。规定的科目为:英语、英国文学、高级英语,或是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4)学生每年最多可以修习36学分,而且每科以一学年修习110小时为限。尽管不同国家对毕业学分的要求不一样,但其趋势都在于采用学年学分制,增强高中课程的可选择性,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例如,在美国高中,约有1/3一1/2学分属选修学分;德国也在积极拓展高中选修课程的范围,并且在大学入学的资格上选修课程学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采用学年学分制,减少必修科目及其课时数、以及增加弹性选修科目及其课时数,乃世界主要国家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
三、高中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的改革及趋势
高中课程内容的改革首先体现在强化外语能力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将日益频繁,外语能力无疑对于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主要国家都非常强调高中生外语能力的培养,例如英国所有高中都开设多种外语供学生选修,如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及希腊语等;德国也开设多种外语课程,如英语、俄语、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及希腊语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外语学习的加强实际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与理解,这也是信息时代对未来“地球村”公民的一种要求。其次,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高中生的学习经验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长足进步,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应该进入高中课程,让高中生了解科技的最新进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高中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高中课程改革应引导他们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为高中生的体验和实践活动开辟空间。在这方面,日本强调“综合学习时间”,为高中生的实践活动和综合学习提供保障;我国台湾也非常重视实践和活动课程,在九年一贯课程中己纳入“综合活动”学习领域。从发展趋势来看,各国都注重高中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沟通,关注高中生的学习经验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由此强调实践与活动体验的综合活动学习领域很受重视。最后,国际高中课程从内容上看仍然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养成。高中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高中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保证高中生基础学力的持续提高仍然是高中课程的重要任务。例如,美国近年来在多数州为了维持毕业生一定的基本能力水准,在高中毕业时需要参加一种“基本能力测验”,高中生必须通过这种基本能力测验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对高中生基本能力的测试显然是为了保证高中教育的学术水准,重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在课程管理方面,国际高中课程改革强调实施学分制管理,而且既规定了修业年限、又规定了修习学分的数量,因此这种学分制亦称为学年学分制。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单位来计算学生学习份量的制度。可见,学分制管理是一种量化的管理手段,通过给予学生学分来记录学生在相应课程领域的学习情况。学分制是在现代学校教育选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生选修某门科目、通过考核合格后获得一定的学分。例如,在俄亥俄州政府教育局所特许的私立学校中,其九年级至十二年级的课程至少应每年规划33学分,这些学分包括:商业或商务训练(2学分;其中包括0.5学分是打字或键盘输入)、经济(0.5学分)、英语(4.5学分)、美术(4学分)、外语(只学一种外语为3学分,如规划两种外语,则各2学分)、健康(0.5学分)、家政(2学分)、工艺(2学分)、数学(4学分)、体育(0.5学分)、阅读(0.5学分)、科学(4学分,其中至少2学分为实验课程)、社会学科(2.5学分,包括0.5学分的美国史和0.5学分的美国政府)、选修课(3学分)。以上每一学分的修习以至少上课120小时为准。学生至少要修18学分才能毕业,这18个学分包括:英语(3学分)、健康(0.5学分)、数学(2学分)、体育(0.5学分)、科学(1学分)、社会(2学分)、选修课(9学分)。采用学分制的学校一般都会规定一个最低的毕业学分数。例如,美国印第安那州的一所高中(Greenfield一Central高中)实施学年学分制,对高中毕业所要求的学分及修习年限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学分制强调课程的弹性化、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因此,高中学分制管理的最大的优势在于增进课程对高中生的适应性,使高中生修习课程方面有了更大的选择的空间,可以获得更为自主学习的权利,从而赢得个性化的发展。
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又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的世纪,为了培养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所需求的新型人才,各国都对高中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和改革。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中,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文化互异、具体课程改革的实践情况纷繁复杂,但通过分析各国课程改革的这些主要方面的基本情况,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改革思路和基本趋势。
一、高中课程目标的改革及趋势
高中课程目标反映了上位的宏观教育目的,也折射出人们对高中阶段学校教育性质的认识和定位。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担负着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日后步入成人社会而承担起个人的生活责任作准备的重任。高中阶段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才能并获得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为此,高中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能积极参与和奉献于职业和公民生活的有责任感的人,要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道德情感的全面发展;通过接受高中教育,学生要具备灵活处理各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又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的世纪,为了培养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所需求的新型人才,各国都对高中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和改革。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中,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文化互异、具体课程改革的实践情况纷繁复杂,但通过分析各国课程改革的这些主要方面的基本情况,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改革思路和基本趋势。
一、高中课程目标的改革及趋势
高中课程目标反映了上位的宏观教育目的,也折射出人们对高中阶段学校教育性质的认识和定位。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担负着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日后步入成人社会而承担起个人的生活责任作准备的重任。高中阶段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才能并获得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为此,高中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能积极参与和奉献于职业和公民生活的有责任感的人,要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道德情感的全面发展;通过接受高中教育,学生要具备灵活处理各种信息、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并创造性进行工作的能力,要善于发现、探求和使用新知识,能批判性地思考,会检验事实及其相互关系,善于在学习中更多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高中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责任感,还要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交流能力。
高中教育的上述目的和任务基本上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在具体的课程目标方面,由于各国高中教育发展的背景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各异,因此在高中课程目标的改革方面也存在些许的差异。尽管如此,考察主要国家高中课程目标的设置,我们可以发现主要国家在高中课程目标的改革方面有如下趋势:
强调超越教育工具化的倾向,有机整合高中教育为升学和就业作准备的双重功能,即:高中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既要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服务、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又要为学生的就业和生活作准备。例如,美国教育部于1996年推出《美国高中新计划》,明确指出高中生要为升学和就业作准备,要求高中生取得丰富的就业与大学信息。英国早在1988年就颁布《教育改革法案》,在中学阶段引进国家课程,旨在提供学生均衡而基础广博的课程,其目标有二:一是为“促进学生精神的、道德的、文化的、心理的、身体的发展”;二是为“预备学生未来成人生活的机会、责任及经验”。在法国,“高中的目标在传统意义上是非常明确的,即赋予学生以坚实的普通文化。但随着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中的普通教育单一模式早己不复存在“,越来越出现融合的趋势。在这种取向下,高中课程越来越注重超越将高中教育工具化的倾向,融合文化教育与职业训练,为学生的完满发展奠定基础。
强调奠定高中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力,养成其人生规划能力,培养公民基本素养并形成健全人格。在这方面,日本和我国台湾的高中课程改革表现尤为突出。为了回应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日本对高中课程的目标作出调整,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强化学生正义感与伦理观念,增强学生体魄与健康。经过研究,台湾学者杨思伟指出,日本高中的教育目标为:(1)继续发展并扩大学校教育的成果,培养国家及社会有用成员所应具备的资质;(2)使学生自觉其在社会上所负的任务,适应其个性,以决定将来的发展,并提高普通的教养,熟悉专门的技能;(3)培养学生对社会具有广博而深入的理解与健全的判断力,并努力于建立自己的人格。在台湾,1996年10月19日台湾颁布《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总纲》,该文件指出,高级中学教育要以继续实施普通教育、培养健全公民、促进生涯发展并奠定研究学术及学习专门知能之基础为目的。为实现本阶段教育目的,课程与教学必须达成一系列目标,如增进对自我潜能与工作环境的了解,确立适切的人生走向;增进创造性、批判性思考,及适应社会变迁与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显然,这种取向受终身学习思潮的影响,不再将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终结,而是将其放在人生发展的整个链条上考察,为高中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学力,培养高中生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终身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养成,强调高中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统一与融合。高中教育仍然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因此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养成仍然是各国高中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提升学术水准,奠定大学教育的基础。例如,20世纪末以来,法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强调“共同知识和能力基石”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传授一些“共同知识和能力”可以超越学生发展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冲突。法国教育学者费里(Ferry)认为,这种“共同知识和能力”包括三个方面:(1)表达,包括法文、艺术实践、外语和数学,旨在使学生获得基本语言的使用能力;(2)关于人的知识,包括历史、文学、人文地理、艺术、
技术和理科,旨在使学生了解人类生活的多种历史;(3)关于世界的知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理学、技术等,旨在使学生掌握自然与生命科学的基本应用方法。美国高中教育强调“高水平的学科与技能的学习”、“使用科技以增进学习的效果”。澳大利亚的高中课程继续强调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数理能力,尤其要求高中生关注科学和信息科技的最新发展。日本高中课程也强调高中生养成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在展开宽广的教育的同时,也能兼顾基本知识的获得及充实。在新的世纪,随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不断融合,高中课程也越来越强调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例如,我国台湾高中课程目标要求高中生既要充实人文素养、提升审美与创作能力,又要提升科学素养、增进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爱护。这反映了人们对高中课程功能的更理性思考:高中课程不能一味地造就高中生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虔诚,还要强化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高中课程结构的改革及趋势
课程结构反映了课程各部分和各要素的配合与组织,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课时的比例关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一般而言,课程结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要传递什么样的知识,即课程的知识构成;二是这些知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传递,即课程的形态结构;三是不同类型的课程形态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时间分配,即课程的课时比例。当前国际高中课程结构的改革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在课程的知识构成方面设置大的学习领域,调整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并规定基本的高中毕业学分。
划分学习领域。经考察,我们发现主要国家高中课程一般都包括了语言、数学、自然、社会、体育、艺术、科学和技术、公民教育等基本的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又包括一门以上的学科科目,如语言学习领域包括本国语和外语,科学和技术学习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科目,艺术学习领域包括美术、音乐、戏剧等。这些学习领域规定了高中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的知识技能,为高中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例如,日本的高中教育重视“基础学力”,包括对现实生活的创造力、实践力、认识能力等。而这些“基础学力”需要通过这些基本的学习领域来养成,如本国语领域、外语领域、数学领域、自然领域、社会科学领域、体育领域、艺术领域、科技领域、公民教育、思想教育、哲学宗教、综合学习领域等。对这些基本学习领域的学习是进入人类文化宝库、发展人的认识力的根本。当然,由于不同的教育传统,不同国家列出的基本的学习领域在名称上不尽一致,而且强调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例如,澳大利亚强调职业和技术领域的学习,而日本则强调“综合学习”领域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增加高中课程的可选择性。强调高中课程的可选择性是国际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重要特征。保证课程具有可选择性的基本措施,就是合理调整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为高中生对课程的选择拓展空间。综观各主要国家高中课程设置的情况,可以发现,必修课程一般都是各国所看重的“核心课程”。例如,美国的必修课程包括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健康与体育、艺术以及外语等。英国高中阶段的国家课程要求必修课程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三门核心科目,即英语、数学和科学;一是其它基础科目,共七科,即历史、地理、科技、音乐、艺术、体育及现代外语。澳大利亚的高中必修课程则包括英语、数学、生物、化学、物理、计算机、现代史、地理、经济等。对于选修课程,由于各国的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而体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共同的一点就是:各国为高中生提供了内容广博、数量众多的选修课程,在分权制的国家,不同的州和地区甚至不同的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也相差悬殊。在当前的高中课程改革中,各国都致力于寻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最佳的平衡点,既保证高中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又能满足其个别化的学习需求。表1所列举的是法国高中二年级文科和理科课程的开设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关于高中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一些有益启示。
对课程的修习时间和课时分配作出限制。在学分数和毕业要求方面,由于采用的名称和度量单位等的不同,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较大。例如,美国中学或高中采用学年学分制,每一科目一学年上课120小时为1学分,学生修满最低总学分(如20学分),即可毕业。澳大利亚各州对中学毕业资格的规定不尽相同,但各州大多规定要获得中学毕业资格,学生必须遵守下列规定:(1)在十一及十二年级时修满60学分,修业时间最多不超过六年;(2)在60学分中,至少有18学分是属于十二年级的课程;(3)十二年级课程中,至少要得D等以上,方可毕业。规定的科目为:英语、英国文学、高级英语,或是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4)学生每年最多可以修习36学分,而且每科以一学年修习110小时为限。尽管不同国家对毕业学分的要求不一样,但其趋势都在于采用学年学分制,增强高中课程的可选择性,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例如,在美国高中,约有1/3一1/2学分属选修学分;德国也在积极拓展高中选修课程的范围,并且在大学入学的资格上选修课程学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采用学年学分制,减少必修科目及其课时数、以及增加弹性选修科目及其课时数,乃世界主要国家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
三、高中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的改革及趋势
高中课程内容的改革首先体现在强化外语能力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将日益频繁,外语能力无疑对于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主要国家都非常强调高中生外语能力的培养,例如英国所有高中都开设多种外语供学生选修,如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及希腊语等;德国也开设多种外语课程,如英语、俄语、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及希腊语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外语学习的加强实际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与理解,这也是信息时代对未来“地球村”公民的一种要求。其次,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高中生的学习经验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长足进步,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应该进入高中课程,让高中生了解科技的最新进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高中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高中课程改革应引导他们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为高中生的体验和实践活动开辟空间。在这方面,日本强调“综合学习时间”,为高中生的实践活动和综合学习提供保障;我国台湾也非常重视实践和活动课程,在九年一贯课程中己纳入“综合活动”学习领域。从发展趋势来看,各国都注重高中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沟通,关注高中生的学习经验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由此强调实践与活动体验的综合活动学习领域很受重视。最后,国际高中课程从内容上看仍然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养成。高中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高中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保证高中生基础学力的持续提高仍然是高中课程的重要任务。例如,美国近年来在多数州为了维持毕业生一定的基本能力水准,在高中毕业时需要参加一种“基本能力测验”,高中生必须通过这种基本能力测验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对高中生基本能力的测试显然是为了保证高中教育的学术水准,重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在课程管理方面,国际高中课程改革强调实施学分制管理,而且既规定了修业年限、又规定了修习学分的数量,因此这种学分制亦称为学年学分制。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单位来计算学生学习份量的制度。可见,学分制管理是一种量化的管理手段,通过给予学生学分来记录学生在相应课程领域的学习情况。学分制是在现代学校教育选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生选修某门科目、通过考核合格后获得一定的学分。例如,在俄亥俄州政府教育局所特许的私立学校中,其九年级至十二年级的课程至少应每年规划33学分,这些学分包括:商业或商务训练(2学分;其中包括0.5学分是打字或键盘输入)、经济(0.5学分)、英语(4.5学分)、美术(4学分)、外语(只学一种外语为3学分,如规划两种外语,则各2学分)、健康(0.5学分)、家政(2学分)、工艺(2学分)、数学(4学分)、体育(0.5学分)、阅读(0.5学分)、科学(4学分,其中至少2学分为实验课程)、社会学科(2.5学分,包括0.5学分的美国史和0.5学分的美国政府)、选修课(3学分)。以上每一学分的修习以至少上课120小时为准。学生至少要修18学分才能毕业,这18个学分包括:英语(3学分)、健康(0.5学分)、数学(2学分)、体育(0.5学分)、科学(1学分)、社会(2学分)、选修课(9学分)。采用学分制的学校一般都会规定一个最低的毕业学分数。例如,美国印第安那州的一所高中(Greenfield一Central高中)实施学年学分制,对高中毕业所要求的学分及修习年限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学分制强调课程的弹性化、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因此,高中学分制管理的最大的优势在于增进课程对高中生的适应性,使高中生修习课程方面有了更大的选择的空间,可以获得更为自主学习的权利,从而赢得个性化的发展。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千夜
- 2021-03-22 20:41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