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请高手赐教:用作诗中的“一三五不论”或者拗救等方法对《山居秋暝》的分析

答案:5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3 18:47
  • 提问者网友:皆是孤独
  • 2021-11-12 21:43
请高手赐教:用作诗中的“一三五不论”或者拗救等方法对《山居秋暝》的分析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11-12 22:14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这两句是第一字不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前句第一字不论,石是入声字,属仄声,后句第三字不论)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这两句第一字不论)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前句第一字不论,后句第三字不论)

此诗是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格,无拗救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三千妖杀
  • 2021-11-13 02:31
一楼说的不对.
  • 2楼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1-11-13 01:36
一三五不论是在普通话基础上对诗词压韵的简化,古代诗词里是不用的.
  • 3楼网友:低音帝王
  • 2021-11-13 00:03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这两句是第一字不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前句第一字不论,石是入声字,属仄声,后句第三字不论)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这两句第一字不论)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前句第一字不论,后句第三字不论)

此诗是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格,无拗救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 4楼网友:酒安江南
  • 2021-11-12 23:00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词语解释

1.暝:夜,晚。此指傍晚。
2.随意:任凭。
3.浣女:洗衣服的姑娘。
4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5.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自己。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