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姚氏的由来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1 19:00
  • 提问者网友:绫月
  • 2021-03-01 10:13
姚氏的由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青灯有味
  • 2021-03-01 10:52
姚氏的来历 姚与姬、姜、任合称是我国的四大古姓,相传舜帝出生于姚墟(今山东濮县南)而得姓。
春秋时,姚姓就已南迁江南,望族出南安(今福建南安)、吴兴。
上海很早就有姚姓居民,青浦孔宅、嘉定鸡鸣塘都出土过唐代姚姓墓碑;金山枫径姚廷睿,在宋建隆年间舍宅建兴国海寿寺;宋天圣三年(1025),姚、刘两姓从句容迁崇明新沙垦殖;南宋初,殿直将军姚世荣南渡松江横云山,山北栲栳村今多姚姓;姚埙先人自中州经浙江移居南汇周浦,谚称“先有姚家厅,后有周浦镇”;百曲港(今三林塘)姚氏于南宋起即以医学、教授闻世;吴淞姚氏于宋末已为嘉定巨族;姚述尧于宋末元初,由平湖迁居华亭五保(今金山廊下);无名士姚世嘉避乱奉贤陶宅,姚仁荣从海盐居华亭。明代以后迁居的就更多了,据有关《姚氏家谱》,明初安徽桐城姚氏迁居真如,明嘉靖十六年(1537)安徽休宁姚仰云避倭迁上海周浦。
1994年底,全市有姚姓10.85万人,居第25位。
上海姚姓,见有文献记录的,如吴淞姚舜元,宋末任平江府(今苏州)东南副将,守卫吴淞,抗元阵亡。明金山姚体信,嘉靖初为刑部主事,严拒万金巨贿,处宦官魏大经死刑。清初,金山廊下姚宏绪,搜集松郡文士诗作传略,编成《松风余韵》;姚培谦著有《松桂读书堂集》、《经史臆见》、《通鉴提要》、《明史揽要》,还广采民风,辑集《茸城蹋歌》,为研究古代上海社会风情和民俗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姚油所纂清道光《金山县志稿》,是清光绪《金山县志》的蓝本。金山张堰姚石子,继柳亚子主掌南社,他是江南著名藏书家,建国后其子将藏书5万册捐赠给国家,其中颇多珍本,有明崇祯版《松江府志》、朴学家张啸山《日记》、算学家顾观光手稿以及名家批校的《汉书》、《后汉书》,当时的上海市长陈毅在浏览了这部分图书后,特地为姚氏家属亲笔书写“金山姚石子先生同甲遐庆致语”。奉贤四团巧匠姚凤楼研制的犁,特别适宜滨海地区耕作,人称“姚家犁”,以致方园百里农民竞相争购。嘉定江桥姚楠,以根治桑树病害为著。主纂民国《上海县志》的姚文,曾主正风文学院的姚明晖叔侄,都是上海史志专家。姚明辉父姚文栋,曾任驻日公使黎庶昌的随员,主掌使馆所办的东文学堂,是我国近代留日活动的最早组织者。清光绪八年(1882),他获悉日本谋袭朝鲜的情报,即电告朝廷。使我抢占先机,屯兵要津,致使日本未敢蠢动。姚文栋久驻日本,深知日本侵华野心,即多方次集资料,著有《日本地理兵要》一书,呈朝廷以供决策参考。甲午战败后,文栋哀叹“一生之忠未尽,终天之恨不捐”,饮恨忧死。
寓沪姚姓有,为我国司法独立长期斗争的姚公鹤;有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姚水娟;有“八·一三”抗日中,率部血战宝山英勇殉国的姚子青营长;有资深经济学家姚耐、姚锡棠,姚锡棠系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有贡献的中青年学者;有与他人合作经营沪上著名绸布店老介福的徽商姚氏;有1924年创设于引翔港,以双线牌棉花胎驰名的姚顺兴花老店(今福建中路群联花店前身)店主姚氏姚氏的由来(100字)急急急...... 姚氏的来源有三:
1、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2、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位姚氏。
3、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戈重,本是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
姚姓分布
姚氏的发源地大致有两处,即江苏苏州和今甘肃陇西一带。早期由于家族势力不足。所以发展繁衍的较为缓慢,从晋代开始,姚氏因有来自甘肃陇西一带的羌族首领姚戈仲后裔及所带来的部众作为姚氏的加入而壮大起来。也就是说,今天姚氏的中国人,大多数是来自这两支。这两支姚氏后来不断繁衍播迁,唐代以前就已经成为今浙江吴兴及甘肃陇州一带的望族。后来吴兴吴康有一支姚氏分迁于陕郡,至隋时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唐代以后姚氏的繁衍更加广泛,已遍及我国的大江南北。其中以浙江、江苏、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广东、四川、安徽、湖北等地的姚氏迁播最盛。四川、云南的姚姓大多时由甘肃或陕西河南境内迁播而去的。其中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最多,所以在唐武德四年因此而设姚州。姚叮入闽是从唐朝开始的。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漳州时,就有姚氏相佐。其后,又有姚氏从福建迁入广东等地。
郡望堂号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于今天的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等地。
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分汉阳置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陇西县东部以及定西、武山等县。隋初废。
堂号:
圣仁堂: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
姚姓又以郡望“吴兴”和“南安”作为他们的堂号。
姚姓家族专用楹联
姚姓家族常用以下2位族中名人嵌作楹联,以事彰扬。并表明为正宗姚姓之后。
学闳两汉(姚燧)。
书撰梁陈(姚思廉)。
历史名人
姚范: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乾隆进士,任三礼馆纂修,其学深究遗经,综括精粹。
姚鼐:姚范的侄子,与方苞、刘大槐创立了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曾参加过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其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上。
姚文田:清学者。字秋农,浙江归安人,嘉庆进士,官礼部尚书。治学宗宋儒,亦取汉学之长。
姚广孝:明代苏州长州人,初为燕王心腹,朱隶夺取帝位后拜太子少师。曾参与修纂《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宏大工作。
姚长子:明朝浙江会稽人,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进入县境,逼迫他作向导。他把敌人引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坛,并于事先密秘吩咐乡亲撤桥,断其后路。倭寇中计,遂为明军所围歼。而姚长子因此殉难。事后,被乡人尊为英雄。
姚绶:画家,嘉善人,曾官至监察御史,江西永宁面府。
姚平仲:宋代西北名将。
姚思廉:唐初史学家,江苏吴兴人,后迁入关中,为今天的陕西西安市人。编纂有《梁书》50卷、《陈书》30卷。他的孙子姚寿博涉经史,育才辩,武后时他任地官尚书,姚寿弟姚班自幼聪明好学,官至户部尚书,亦善经史,撰有《汉书绍卷》40卷。
姚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则天、玄宗朝宰相。为政清廉,......余下全文>>姚氏家族来源于那里!因何入散落在各地 姓: 姚
百家姓排名: 64
由来: 姚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约形成于公元前22世纪,如今在以人中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居于第64位。姚姓来源有二:最早的一支始于帝舜,是以地名为姓,出自今河南范县南、山东鄄(juan)城北:另一支是由田姓改过来的,形成于东汉时期,出自今江苏苏州、浙江德清。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姚句耳、姚般。这是见于史籍较早的姚姓人物。晋代以前,姚姓己有迁到今天的山西、广西四川省境者。十六国时,南安赤亭(今天的甘肃陇西西)人姚範弋,世为羌族首领,自称其祖先是帝腕的后代, 先后投靠前赵、后赵,又降东晋,为车骑大将军、大单于。384年,姚苌率羌人独立,称万年秦王,进据北地(统治今天陕西耀县东南),386年称帝,建都长安,国号大秦,史称后秦。417年为东晋刘裕消灭。这是历史上唯一的姚氏政权。唐初有史学家姚思谦本吴兴(今浙江)人,撰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陕州硖石(今天的河南三门峡南)人姚崇,历任武则天、睿(rui)宗、玄宗三朝宰相,是一位政绩卓著的贤相;还有潼川(今天的四川三台)人姚言,当元军陷常州时,他筹划组织民兵反攻,宋军收复州城后被任为知州,坚守半年,城破后不屈牺牲。明代有太子少师、《永乐大典》纂(zhuan)修官姚广孝,画家姚绶。清代有学者姚际恒、姚文范、姚莹,散文家姚鼐(nai),嘉庆年间湖北襄阳农民起义军首领姚之富。于此可见,姚姓是个名人辈出的姓氏。安徽芜湖姚氏起源于哪个民族 姚姓与姬姓、媙姓等二十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至今近5000年,是中国四大古姓之一。姚姓出自五帝之一的虞舜,舜(有虞氏,名:重华)生于姚墟,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姚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广东、江苏四省,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01位,在2007年中国百家姓氏排行第51位。 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先秦时期,姚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河南、山东地区 。秦汉两晋时,姚姓正支迁吴兴郡,其余迁到北方各地、东南各省,西北羌族姚姓的兴起和进入中原,大大扩增了姚姓人群的数量,同时甘肃洮水地区的姚姓南下四川和西南地区。唐朝的两次南下移民东南,姚姓开始进入福建和广东。明初姚姓进入台湾。宋朝时期,姚姓大约有3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大姓的第五十六位。姚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姚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浙江、陕西、江苏,这四省姚姓大约占全国姚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四川、山西、广西、安徽、河南、江西六省。当时的河北、江浙、陕西是姚姓的三大聚集中心。明朝时期,姚姓大约有5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2%,为明朝第33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这二省姚姓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48%,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西、安徽、山西四省。浙江为姚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33%。宋元明期间600余年,姚姓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姚姓人口的重心由北向东南漂移,浙苏赣皖是姚姓的密集地区。百家姓中的姚的来历 百家姓中的姚的来历:姚姓是中国最早的姓不是氏,据《说文解字》所载,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姚墟在今河南省濮县南。古时只有女字旁的姓可称谓姓,余者则为氏。姚姓是女子旁,也就是正宗的姓,而不是氏。姚姓中的姚字,以女字与兆字组成。古代氏族的图腾为氏族的族徽。姚姓图腾中兆者为桃,炎帝氏夸父支以猴(举父)为图腾,以桃木为邓木,以桃棓为权杖,在桃林塞(灵宝)步天逐日,以阳平为桃都,以大桃木为日晷[gui]天杆。天杆日影运行作S形,即兆的儿,四季各有天地交午,记作X符,与儿合交作兆。桃都即姚虚,相传帝舜生于姚虚,得姚姓,实是夸父氏女系祖先的姓。虚是实之反,由于年代久远没落为墟,姚墟时为母系姚姓久居之废墟,也为今姚姓起源之地。《说文》载:“姚,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从女,兆声。或以为姚,娆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姚,姓。虞舜生于姚虚,因以为姓”。《通志.氏族略》载,“姚氏,虞之姓也。虞舜生于姚虚,故因生以为姚,后世亦有以为氏者”。广东汕头潮阳姚氏起源和发展的历史?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但我听我舅舅说在潮阳棉城,他们属于大辈的了,还有更大辈的现在在井都,其它我都不知道了,呵呵,我妈和女朋友都是姓姚的,但是我这两年一直在研究自己的姓。“姚”是什么时候成为一个姓的,它的起源以及古义是什么? 姚姓因其桃图腾而得姓。“兆”者为“桃”,相传夸父以桃木为权杖,以阳平为桃郡,以大桃木为日晷(rì guǐ)天竿,在桃林塞(今河南西部灵宝)追赶太阳,这就是“夸父逐日”的故事 相传,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39721.htm百家姓姚姓的来源是什么以及历史上的名人有哪些 一、出自姚姓。 源于舜帝姚重华,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姚氏正宗。
二、源于“癸”(舜之妻名),女+癸=姚。
三、春秋早期有姚国,虞舜后代,子孙以国为氏,称为姚氏。
四、源于羌族,出自后汉西羌烧当羌部首领姚弋仲。
五、源于其他少数民族改姓,如蒙古族、满族、德昂族、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俄罗斯族等。
历史名人:
姚平,河东人,西汉著名学者、经学家,官至谏议上大夫,冀州刺史。
姚昙度,南齐人,画有逸才,巧变锋出,魑魅鬼神,皆为妙绝。
姚察(533—606),字伯审,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南朝历史学家。
姚最,吴兴(今浙江省)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绘画批评家。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京兆万年人,唐朝初期史学家。
姚合(约779~约855),唐代著名诗人。陕州(今河南陕县)人。
姚铉,字宝臣,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北宋进士,三次任殿中丞职。
姚云文,宋末元初知名文学家,字圣瑞,号江村,江西高安人。
姚燧,元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姚绶(1422—1495),字公绶,号谷庵,明代官员、书画家。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省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姚莹(1785年~1853年1月24日),字石甫,号明叔,安徽桐城人。晚清史学家、文学家。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