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唐朝科举制度过程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5 17:36
  • 提问者网友:兔牙战士
  • 2021-03-04 22:43
要简要点,要五个点就够了,非常急,急求!谢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轻熟杀无赦
  • 2021-03-05 00:17
1、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 唐太宗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好坏相关的高度来认识。
2、武则天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 武则天特别重视科举,曾一连几天在洛成殿亲自测试贡举人,并曾命令把在吏部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开了后世“殿试”和“糊名”的先河。武则天的重视科举,促成唐朝科举文章考试的进一步发展。
3、唐玄宗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 唐玄宗时进士转为兼考诗赋,而且诗赋成为最主要的考试内容。进士科也成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你拆开来分成5点吧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西岸风
  • 2021-03-05 01:12
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了进步。当时的科举考试分两类:一曰贡举,一曰制举。   贡举的应试对象主要是经各地各级学校考试选拔出来的生徒。以及经地方州县审核身份并初试合格的乡贡(审核身份是为了杜绝工商等“杂色”,也就是贱民)。考试由尚书省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目比较多。设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算、明字、一史、三史、道举、童子、开元礼等。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重视。考试所依据的经典和题目要求常有变动。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时务。明法科规定考律七条、令三条,全部通晓者为甲第,通晓其中八条为乙第。 注:①明经,考试三场:先试“贴经”,试口试,再次答策三道。   ②进士,唐初“进士”试“时务策”五道,贴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贴”过四以上为乙第。   天宝十一载定“进士”试一经,能通者试文赋,又通而后试策五条,皆通,中第。   “进士”试诗赋之制,始于玄宗天宝间,其后或改为箴、论、表、赞,或或仍试诗赋。总观有唐一代,“进士科”尤重诗赋,专尚文辞,人称为“辞科”。   唐代后期试进士以诗赋为第一场,论为第二场,策为第三场,贴经为第四场。 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或“状头” ③明法(律学),“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唐之法律有四种:律、令、格、式) ④明字(书学),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分之八者为及第。 ⑤明算,试《九章》、《周髀》缀术缉占,通者及第。   制举是皇帝特诏的考试,科目、时间、场所均由皇帝临时决定。制举出身也可能得到“美官”,但不如贡举受欢迎。武瞾执政时期,设立武举。考骑兵技巧和步兵技巧,为武官候选条件之一,但远不如文官科举受重视。唐朝科举考中者取得“出身”,并不一定能够立即做官。做官时脱下老百姓的布衣,换上官服。因此术语叫“释褐”。武瞾皇帝曾经在洛城殿策问贡士,是殿前试士的滥觞。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