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梅花不屈服,树树立风雪 算不算咏物言志的诗句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1 16:34
- 提问者网友:贪了杯
- 2021-05-11 10:20
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梅花不屈服,树树立风雪 算不算咏物言志的诗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蓝房子
- 2021-05-11 11:30
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句,看看下面这篇文章,你就会更好地理解。 依据咏物言志诗的特点进行阅读鉴赏 (作者李荣,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在细致描摹事物的同时,还可寄托作者自己的感情。那么我们如何鉴赏咏物诗? 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还不能算好的咏物诗。 一个出色的咏物诗人,就应该像高明的摄影师那样,他的镜头要深入到对象的灵魂,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即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所以古人对于咏物诗有一个说法,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写出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例如林逋的《山园小梅》中写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里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韵写尽写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横斜”描绘出了梅花的姿态,“浮动”写出了它的个性,绘出了一幅绝妙的溪边月下梅花图。这既是作者眼中之梅,亦是作者胸中之梅,作者的感情则是隐曲地流露于其中,所以读一首咏物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古人说“诗缘情”、“诗言志”,诗要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志向。但诗是文学,要有形象思维,不能采用议论的方式、逻辑的方式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它要以形象为依托,托物言志。“诗言志”,这里所言的志,内涵比较广,它包括志向、情感、想法等等。作者偶有所感,心与物合,遂假托于物,发而为诗,表明心志。如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 陆游的《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它意在言外,像“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梅花开在人迹绝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之地,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也无人来欣赏。“寂寞开无主”,梅花的困难处境不就象征着作者的孤独寂寞愁苦吗?“无意苦争春”,“苦”字是拼命、尽力的意思,从侧面讽刺了群芳,“争春”是暗喻人事。这里就通过梅花表现出陆游冷落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流为伍的品格和操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事物有着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人们称之为文化符号。例如菊花,人们取其傲霜斗雪的性格特征,象征品格坚强,气质清高。《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句,屈原以饮露餐菊象征自己品行高尚纯洁,卓尔不群。唐元稹《菊花》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诗句,也表达了诗人追求坚贞高洁品格的信念。“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多少坚贞高洁之士曾用这首咏菊诗勉励自己,表明心迹。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提到“柳树”,常取其谐音表达惜别;提到“浮萍”,常据其特征表示漂泊不定;“燕子”“大雁”因春来秋往,因此适合抒写思乡怀人;“蓬蒿”“夕阳”因暮气沉沉,因此用来表达衰败离愁。这些文化符号,已经成为中国文人特殊的语言符号。欣赏诗歌,应当对这些充满寓意的事物保持必要的敏感。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的角度、深浅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人诬陷入狱的骆宾王在诗中写到“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已经逝去,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不禁感伤,回想自己少年时代,亦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呢。“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两......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