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托物言志 的文章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9 10:36
  • 提问者网友:泪痣哥哥
  • 2021-03-08 22:12
求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 要一些作家写的,最好是比较有名的 并带有一些赏析 谢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荒野風
  • 2021-03-08 22:25
白杨礼赞
茅盾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赏析: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第一段破题,直抒胸臆。“礼赞”,崇敬而赞美;“不平凡”,是礼赞的原因。起始峭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

第二段描写高原景象,述说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粗线条勾画,着眼于色彩,“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概述高原特色,辽阔平坦,色彩鲜艳,为全文开拓了广阔天地,也为白杨树画出了背景。“扑”与“奔驰”相呼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准确而形象;“绿波”“麦浪”“黄与绿主宰着”,与“黄绿错综”相呼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与“大毡子”相呼应,“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与高原相照应。在写景的同时又注意写感觉,先突出“雄壮”“伟大”这两种感觉,而后写“另一种的味儿”——“单调”。在这里,情与景融合在一起,体现抒情散文的特点。其间感觉有转折,即由亢奋转向倦怠、冷漠、低沉、单调,造成了文章的波澜。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

这一段写高原的目的是:

1.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2.暗写华北抗日战场,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第三段写作者初见白杨树的感觉。“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外在景观,给作者惊醒的感觉,“刹那间”“猛抬眼”“惊奇地叫了一声”等语表达了这种惊醒的感觉。这一段异峰突起,由低潮转入高潮,突出“我”的情绪转变,为下文白杨树出现起渲染作用。用问答句提醒读者注意。

第四段是过渡段,既是对上文“惊奇地叫了一声”的补叙,又是下文赞美白杨树的前奏。此处是二赞“不平凡”。(可以提示学生:“不平凡”与“极普通”有怎样的联系?)

第五段描写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形貌方面,是从干、枝、叶三方面来写;“精神气质”方面,是突出其正直、倔强、不折不挠和力争上游的特点。

第六段是过渡段,为下文转而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起势。此处是三赞“不平凡”。

第七段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欲扬先抑;“但是”一转,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的是“伟丈夫”,用的是拟人和对比的手法。接连四个“难道”层层递进,气势恢宏,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自然。第一个“难道”为由树及人张本,第二个“难道”点明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展现了比前文更为廓大深远的精神境界。

第八段进一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全文的主题句。四赞“不平凡”,三提“极普通”。两个“相似”是对称句,“不但……尤其……”是散句,句式富于变化。

第九段运用对比赞美白杨树,结束全文,呼应开篇。“贵族化的楠木”与平民化的白杨树作对比,赞美楠木的人与作者本人作对比,在对比中突出白杨树的品质,显示作者自己的立场态度。“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形褒实贬,一语双关,指树实指人——“贱视民众”的人。

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运用象征手法。作为一个文学家,茅盾以审美的眼光、动情的眼光来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发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然后托物言志,任情驱使挥就成篇,是情理之中的事。象征是一种修辞方法,借助具体事物,揭示某种意义或表现某种精神品质。象征含有象征体和象征义两个因素。诗文中的象征,一般是暗示性的,而《白杨礼赞》是明示性的。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战争风云席卷中国大地,人们无暇揣摩品味迂回曲折意味深长的作品,作家们都用直率的方式表达个人和全体民众的意志、愿望。所以本文的特点,既运用有余韵的象征手法,又运用直抒胸臆的写法。在本文中,象征体是白杨树,象征义(或本体)是北方的农民、北方农民中的战士、中国人民抗日的精神和意志。此二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相似性、同一性,这是象征用于本文的重要基础。

本文的另一写作特点是欲扬先抑,波澜起伏,跌宕生姿。从文章的思路、章法技巧的角度再将本文疏理一下: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气势宏大,情绪激昂,紧接着该是雄伟壮观的景物“出场”?偏不,作者的高唱转为低调,写观看的“单调”感;而接着“单调”感的,是突如其来的亢奋激情的喷发,犹如一阵锣鼓响过之后,白杨树闪亮登场,它的登场确实“不平凡”,引起作者的惊醒、振奋;再往下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这是对白杨树的正面描写;下面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又将文章的高潮掀起,四个排比句的气势有如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最后将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是一反衬,或者说是延伸拓展,进一步强化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深化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本文的艺术风格属于阳刚、雄壮类型的。这种风格的呈现,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本来就习惯于表现这种风格,另一方面是由于作者为了写大西北的白杨树,有意地选定了这种风格。它具体地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大手笔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突出西北高原壮阔、粗犷的特点,以此为背景衬托白杨树;第二,大写意描绘白杨树的形象,直露地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与工笔细绘、迂曲委婉的暗示型作品是迥然有别的;第三,语言大气磅礴,长句、短句喷泉般地写来,提问、排比迭出,全文一气呵成,也是这种阳刚、雄壮风格的表现。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洎扰庸人
  • 2021-03-08 22:53
很多啊,初中课本上就有。 这还有几个例子~ 石榴 郭沫若 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丽,那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烈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盅,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得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白杨礼赞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 “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象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头是经过千万次锤打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就算粉身碎骨都不怕 因为要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简单的意思: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用烈火焚烧也是件平常普通的事。粉骨碎身都不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