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评价荀子性恶论,孔子性相近,孟子性本善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1 14:38
  • 提问者网友:你独家记忆
  • 2021-11-11 10:45
评价荀子性恶论,孔子性相近,孟子性本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封刀令
  • 2021-11-11 12:05
三者异曲之处。
  (一)孟子一直被视为孔子学说的嫡传弟子,因此他的思想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孔子在人性方面曾有这样的论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孟子则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认为真正的人性不是“食色,性也”之类的,那是与动物牛犬之类没什么区别。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是仁,羞恶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仁义礼智都不是外烁的,而是人所固有的,因此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二)比孟子稍晚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今人之性,生而有恶疾焉。今人之性,生而有耳目之欲焉。今人之性,生而有好色焉”,并对孟子的性本善展开了激烈的批判。首先荀子认为孟子不懂“性”“伪”之分,所谓人性者是“天之就也,不可当,不可事”。“性”就是人与生具来的自然属性,任何经过后天习得的都不能称之为“性”。
  而孟子认为“我固有之”的仁义礼智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各种形式途径学习,慢慢沉淀演化而来的。因而在荀子看来这些“可学而能,可事而成”的仁义礼智只能称之为“伪”而不能称人的本性。
  其次荀子认为孟子的“人性之善,无辨合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是一种无实践价值的理论。在春秋无义战的时代,各诸侯国争与气力,争伐不休,孟子的人性本善论闲的苍白无力,不和时宜,荀子认为只有人性本恶才能说明并解决现实问题。
  
  二、三者同工之妙。
  (一)共同强调教育的作用。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并不是认为既然人性已经本善,那么就不需要儒家教化以使人向善,恰恰是人性本善才应该可以而且能够因势利导来扩充人的善端。
  孟子虽然认为人性本善,但却只是一种道德的可能性,人只有进行教育,不断地扩充善性,进行道德教育,才能真的使人从潜在的善成为真正的现实中的善,才能明人伦。
  对于教育对人,对社会的作用,孟子很是乐观。孟子认为通过教育“人皆可以为尧舜”;而社会也会出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大同局面,从而实现天下太平。
  荀子则认为人既本恶,因此才需要礼仪师法教育,不然,人人“纵性情”、“安姿睢”“强者害弱,众者暴寡”,那么天下就会大乱而亡。那么既然人性本恶,人性又怎么可以接受礼法而实现向善的转变呢?在这里,荀子并不是一个绝对性恶论者,并没有像他的弟子韩非那么极端的认为人性贪婪,好利而不可改变。相反,荀子认为人依然有向善的潜能。人作为能动的主体,完全可以认识并掌握仁义礼法。人性最终向善还是相恶,取决与后天环境,教育和个人努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强调环境影响和个人努力。
  孟子、荀子都认为环境和个人努力对向善有影响作用。在具体上,孟子持“内发说”,较为重视个人内在修为,注重发挥个人的主观积极作用,要求存心养性,反求诸已,即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即“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教,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
  荀子持外烁论,认为教育的“起伪”“积善”是通过由外而内来实现的。因此荀子重视在外环境的影响,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具黑。”当然,孟子也看到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所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认为环境越是恶劣越有可能造就大才;荀子亦认为个人只有“积善成德”才能“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学习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积硅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
  (三)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
  孟子认为学习要注意遵循发展人的内在能力,注重加强理性思维能力训练。因此,孟子强调人学习要“深造自得”。学习不仅要深入钻研其中,而且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不可人云亦云。孟子有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又说学习要“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智,以意逆智,是为得之”。在具体的学习中还要注意“盈科渐进”,学习不能揠苗助长,要循序渐进,依据学习和人的内在发展规律要求。除此之外,孟子还要求学习一定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荀子关于学习的过程和思维方法则有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论述。荀子认为整个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由闻见到知在到行的一个完整过程。学习的最终归宿是行,即人的社会实践,认为只有行才是学习的最高阶段和最终目的。关于闻见知行的关系,荀子这样论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又认为人的闻见知都有自己局限性,只有经过行的验证,才能真正的算明了。
  
  总结: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古今中外许多学者有各自看法,孟子、王阳明认为性本善,荀子、柏拉图认为性本恶,马克思、卡西尔,叶澜等学者又有不同观点。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讨论人性到底为何,而但但就孟子、荀子的性善论性恶论中重视教育、环境和人的自身的努力对人教化发展积极作用做浅要的论述,以对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所启迪,以期对怎么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开展更人性化的教育,以及更好的发挥人的自觉性,能动性以更好的培养人有所裨益。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