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她”从哪里来?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3 21:48
  • 提问者网友:练爱
  • 2021-01-02 21:04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4―17题。“她”从哪里来?张宝明在沿袭几千年的古代汉语里,是没有“她”可言的。“伊”字是“她”的代言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就是一个例证。直到《新青年》诞生并带领新文化运动进至高潮,“她”才逐渐取代“伊”。被称为新文化旗手的鲁迅是第一位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说的现代文学作家,即使如此,他在《呐喊?自序》中仍用“伊”字而不是“她”来指称母亲。衣着时尚的“她”究竟第一次闪亮登场是在何时何地?“她”在新文化中的最早使用是发表于1920年11月1日《新青年》上由俞平伯撰写的诗歌《题在绍兴柯严照的相片上》。诗的开头一句的第一个字就由“她”领衔:“她含着所谓的我,我却藏住另外一个她。”在小说中最早使用“她”字的是茅盾(沈雁冰)。他在翻译法国作家莫泊三(桑)小说《西门底爸爸》中率先使用“她”字,时间是1921年5月1目。早期白话文,“他”、“伊”、“他(女)”都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混乱的书写方式给译文和白话文创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外来语英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是分阳性、阴性和中性的(he,she,it),汉语难以对译。早在1918年8月之前,刘半农就与友人交流过。当时正值讨论女性解放、男女权利平等的高潮时期,周作人在他翻译的瑞典小说《改革》译文前特别加上了一段关于“中国第三人称”的说明,其中透露了刘半农的大胆构想:“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很觉不便。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日本用‘彼女’(Kanoio)与‘彼’(Kare)对待,也是近来新造。起初也觉生硬,用惯了就没有什么了。”1920年,远在海外的刘半农在与好友的讨论中形成了《“她”字问题》一文,这也是他实践《教我如何不想她》的理论前奏。《“她”字问题》发表于1920年8月9日。遗憾的是,他理论指导下的实绩没有很快在报刊上发表。尽管1920年9月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已经成诗,但毕竟没有正式铅字付梓。《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创作是以刘半农留学英伦为背景的。怀着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刘半农将个人的思乡感情与对祖国的怀念之情编织在一起,写出了以“她”为对象的情诗。声声呼唤的“她”字,带着英伦留洋赤子如泣如诉的情感,漂洋过海回到了祖国。许多留学生都为刘半农的情诗所感动,主攻语言学的赵元任还专门为“她”谱写了乐曲。从此,《教我如何不想她》不胫而走,广为流传。正是由于刘半农创造出的“她”这半边天具有“男娲”补天之功,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篇杂文《回忆刘半农君》中深情地说:“他活泼、勇敢,打了几个大仗。譬如吧,“她”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如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现代白话文中流行的“她”乃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意,“她”绝对不是一个字的形式创意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她”身上贯注着生气淋漓的现代性。14.文章题目“‘她’从哪里来?”颇有意趣,简要赏析。(4分)答: 15.本文作者对刘半农不是第一个使用“她”发表文学作品持什么态度?周氏兄弟的话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6分)答:(1) (2) 16.作者认为:“在‘她’身上贯注着生气淋漓的现代性。”这句话如何理解?(6分)答: 17.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的主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6分)答: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鸠书
  • 2021-01-02 21:24
14.以设问手法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巧妙形象地提出全文的议论范围。(4分)15.(1)惋惜、遗憾。(2分)(2)①刘半农创造“她”的历史贡献,②刘半农创造“她”的时代背景。(每点2分, 4分)16. ①“她”的创造和使用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一个伟大的创意(或“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② “她”的出现体现了当时社会女性解放、 男女平等的思潮;③ “她”的创造和使用顺应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需要。(每点2分,共 6分)17. (1) 例证法。以俞平伯、刘半农、鲁迅的文章为例,典型确凿,具有说服力。(2)引证法。引用俞平伯“她含着所谓的我,我却藏住另外一个她”和鲁迅杂文《回忆刘半农君》中的语句,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每点方法1分,分析2分,共6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爱难随人意
  • 2021-01-02 22:33
我明天再问问老师,叫他解释下这个问题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