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古代挂冠离职的官员,他们辞职以后靠什么生活呢?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9 07:41
  • 提问者网友:爱了却不能说
  • 2021-03-28 09:37
古代挂冠离职的官员,他们辞职以后靠什么生活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上分大魔王
  • 2021-03-28 10:14
古代挂冠离职的官员,他们辞职以后靠俸禄生活。
  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官吏退休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条件,《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后来的汉、唐、宋、元等朝代基本实行七十而致仕的规定,但到了明清两朝则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但到达退休年龄之前也可以提前退休,如唐朝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意即若身染疾病或者受伤者,虽未到退休年龄也可以退休请俸;明朝亦有规定,老疾不能任事者,或软弱无效能的官吏,可随时勒令退休。可见,在我国古代,官吏“告老”、“告病”辞去官职,提前退休也是允许的。
  “告老还乡”就是“老病不堪厘务者”和“老疾不能任事者”主动请辞,提前申请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提前退休的情形。古代官吏提前退休比较简单,只要官吏提出申请,皇帝一般都会准许。明弘治四年(1491年),皇上就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大清宰相刘罗锅岁至垂年即上奏皇上,请求告老还乡,获得“恩准”后,便雇用小毛驴,直奔山东老家的情形深入人心。
  退休制度的另一个要件就是退休后的待遇,这关系到退休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大问题。历朝历代对此都比较重视。
  首先是政治待遇上,据《礼记》记载: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对老臣的尊重。到了唐朝,对致仕官员要举行欢送仪式,敲锣打鼓,送归老家。与现在发一个“光荣退休”的证书或镜框,虽然形式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明朝的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原有职级的礼遇。
  其次是经济待遇上,退休后会优厚对待。汉代规定,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魏、晋时期的退休官吏,则干脆委任一个“顾问”之类的闲职,供养起来;唐代是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薪。如名相房玄龄、宰相宋璟致仕时,皇上特批均赐全禄。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两宋时期对退休官员的安置和优待,可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官员致仕时,皆晋升一级。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与在职官员比,只是少了一点实权。
  明朝初期则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来又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但不会让你喝西北风的,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清朝也基本上是按照明朝的退休制度执行。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十年萤火照君眠
  • 2021-03-28 11:19
这是一个无限接近于“皇帝下地干活是不是拿金锄头”的问题。
题主已经接受了现代公务员上班领工资的设定,但在古代,把官员划分为“地主阶级”是没问题的。
古代人当官分这么几种:
1、世荫。这个不用解释了,大家都知道。不干了回家继续做望族。
2、逆袭。本来是穷人,某种机遇(自荐或者科举),然后做了官。他们自然要光宗耀祖。难道光宗耀祖只是鲜衣怒马的回家修修祖坟吗?当然不是了,置田地修家宅啊。中国人乡土意识这么强烈,绝大多数都有后路,等待告老还乡做田舍翁的思想。张仪穷的无立锥之地,后来出秦时秦王赏赐钱财无数,就连李斯都在行刑前感慨不能再和儿子带着鹰犬去打兔子了——我想话都这么说了,他们家在上蔡应该不会租房子住吧?
3、机缘巧合。比如很偶然的机会救了大官或者皇帝,顺便做官。这种人多半就是段子的存在,后事如何永远没人再分解。想来不外乎同上。
所以留有后路太正常不过了。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土地应该不是租的。
苏大胡子还“夜来幽梦忽还乡”呢,到老了写不成字了还有王朝云呢。
有没有一贫如洗,种地都种不成,很惨很惨很惨惨的活不下去的呢?
有的。
比如那个临死想吃猪耳朵的髯元帅,比如那个横刀立马的大将军。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