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跪求 有关全球变暖的论文。或者是废旧垃圾处理的论文。3000字。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7-25 10:40
  • 提问者网友:遮云壑
  • 2021-07-24 20:30

多多益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十鸦
  • 2021-07-24 21:47
全球变暖及我国气候变化的事实
摘要:由于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在简要介绍了全球气温、
降水变化的事实后,分析了我国近50年来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并根据IPCC第四次评价报告结论,指出了人
类活动是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
关键词:气候变化;全球;中国;IPCC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
1.全球的温度变化
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在有仪器记
录的1860年以来已经表现出上升的
趋势(图1)。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政府间气候
变化专业委员会)第三次评价报告中
指出:自1861年至2000年,全球地表
平均气温上升了(0.6±0.2)℃[2]。20世
纪可能是近千年中地表增温速率最
大的一个世纪,90年代可能是近百年
中最暖的一个十年,1998年是同期最
暖的一年[3]。
据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最
近一百年(1906—2005年)全球平均
地表温度上升了约0.7℃,比2001年
第三次评估报告给出的100年
(1901—2000年)上升0.6℃有所提高。
由此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气温升
高趋势明显。统计表明,自1850年以
来最暖的12个年份中有11个出现在
1995—2006年(除1996年外),过去50年
升温率几乎是过去100年的2倍[1]。
Jones P.D.等通过对1861~2000
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距平(相对于
1961—1990年平均值)变化分析发
现,1976—2000年,全球地表冬季平
均气温升高最为显著。特别是北半球
中高纬度地区更为明显,春季的增温
幅度次之,秋季最弱[3]。
2.全球的降水变化
由于缺乏海洋资料,无法统计全
球年平均降水的趋势。对陆地降水
(图2)的相关研究表明:20世纪全球
陆地降水约增加2%,但各个地区的
世纪变化不一致,其中:北半球中高
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明显,30°N—85°N
地区平均增幅7%~12%,且以秋、冬季
节增加最为显著;南半球(0°S—55°S)
可能增加了2%左右;相反,副热带地
区(10°N—30°N)可能减少了3%,非
洲北部、南美的沙漠地区减少更为明
显。20世纪后期,北半球中高纬度地
区的极端强降水事件的频率可能增
加了2%~4%,亚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
干旱的频率和强度增加[4-5]。
二、我国气候变化的事实
1.中国的温度变化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近
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图
3)。总体来说,这种变化的趋势与全
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一致。近100年中
国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6±0.1)℃。其
中,20世纪20—40年代我国平均气
温持续偏高,50—80年代初气温有所
下降,80年代中期开始又持续增温,
90年代是近百年来最暖时期之一,仅
次于20—40年代[6-7,9]。
王绍武等绘出了全国不同地区
1951—1999年平均地面气温的变化
趋势(图4),可以看出:全国范围
内,除局部地区有较小的气温下降趋
势外,其他地区均呈现上升趋势。我
国北方(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青
藏高原的部分地区年均气温升高显
著,但西南地区北部,包括四川盆地
东部和云贵高原北部年均气温呈下降
趋势[8-10]。
李栋梁等对我国不同地区气温
变化特征分析表明:
(1)我国东、西部的年际和年代
际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增暖速率
大约都在0.2℃/(10a)左右。其中,东
部的东北、华北增暖最为明显,许多
地区每10a以0.3℃~0.7℃的速度增
暖;西北北部和高原地区的增暖幅度
与我国东部的华北和东北相当。
(2)1998年为近50a来最暖的
年份,东部和西部都比正常值高出
大约1.3℃~1.4℃;1999年我国气温
仍然异常偏高,其中东部偏高0.9℃,
西部偏高1.2℃。
(3)我国西北地区气温在波动中
变暖,其中变暖最早、最明显的是柴
达木盆地,20世纪80年代比60年代
平均升高1.6℃。
(4)四川和贵州在20世纪50年
代最暖,以后不断变冷直到80年代;
在这40年中,四川温度降低0.48℃,
贵州降低0.16℃;90年代后期四川和
贵州温度开始回升,使得前40多年的
降温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8,12-13]。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
1951—2002年中国四季平均气温也
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中国北方和青
藏高原,除塔里木盆地外,其他地区
一年四季气温都普遍上升;东北地区
除秋季外的其他季节增温都比较明
显;西北地区的内蒙古全年性显著增
温;新疆冬季增温明显;青藏高原秋
冬季节的升温显著[11]。
受全球气候变异的影响,近几
年,我国局部地区出现极端干旱现
象,如2006年四川重庆地区的最高
温度达44.5℃,其中,35℃以上天气超
过60天。
2.中国的降水变化
我国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为
650mm。空间变化由西北(年降水量小
于400 mm,个别台站只有15 mm)逐
步向东南方向增加(大于1500 mm)。
近百年来,我国的年降水呈现出
明显的年际振荡。其中,20世纪头10
年、30—40年代和80—90年代降水
偏多,其他年代偏少[11]。近50年中国
年平均降水量呈微弱减少趋势,平均
减少2.9mm/(10a),但最近10a(1991—
2000年)略有增加[8]。
王绍武、潘家华等根据全国678
个气象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近50年降水的变化趋势(图5),结果表明:
(1)全国年降水量增加主要集中
在华东华南(长江中下游、淮河流
域和珠江流域)、东北西部和我国西
部(103°E以西),其中华东华南最大,
为5~40 mm/(10年),部分地区达到
120 mm/(10年);东北西部次之,为
5~15 mm/(10年);而我国西部(103°E
以西)呈普遍增加趋势,大部分地区增
加幅度在5~10 mm/(10年)。以整个
华北地区为核心的包括东北东南部
以及陕西、四川、甘肃南部在内的
我国中部年降水量则呈普遍的减少
趋势。
(2)就降水量的相对变化趋势而
言,以年降水量较少的西北地区最为
显著,西北大部分地区每10年的年
降水量增加率在5%以上,而降水量
较为丰富的东南和东北地区,每10
年的年降水相对变化率不超过5%,
大部分地区小于2%。以华北为核心
的中部降水减少地区,每10年的降
水减少幅度在15%以下[8-9]。
近50年间各月降水量变化也具
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其变化趋势的主
要特征可以归纳如下[8-11,14]:①西部地
区降水变化趋势较小,大多数月份表
现为增加趋势。②东部地区,特别是
江南地区,降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
如5月和7月的长江中下游地区,5
月表现为显著减少,而7月则表现为
显著增加。华北地区则正好相反,5月
显著增加,7月显著减少。③8—12月
间,除东北北部地区外,东部的其他
大部分地区降水普遍表现为减少趋
势,个别地区有增加趋势。④1—3月,
在我国东南地区降水呈现增加趋势。
三、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
门委员会)对气候变化的归因认识
温室效应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
最主要因素。自1750年以来,全球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值从工业化前的
约280ml/m3增加到2005年的379 ml/
m3,甲烷浓度值从工业化前的约
715×10-3ml/m3,增加到2005年的
1774×10-3ml/m3,氧化亚氮浓度从工业
化前的约270×10-3ml/m3,增加到2005
年的319×10-3ml/m3[1]。温室气体浓
度的增加导致了全球气温的显著上
升及降水空间分布格局的改变。
IPCC关于气候变化归因的认识
逐步深化。1990年第一次评估报告
认为,观测到的增温可能主要归因
于自然变率;1995年第二次评估报
告指出,有明显的证据可以检测出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而2001年
的第三次评估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
新的、更有力的证据表明,过去50
年观测到的全球大部分增暖可能归
因于人类活动;2007年第四次评估
报告进一步提高了最近50年气候变
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影响的结论的
可信度(信度由原来66%的最低限
提高到目前的90%),指出人类活动
“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
因[1-2,15-16]。
第四次报告不但在结论的信度
上提高许多,而且检测与归因研究在
空间尺度和气候变量方面也有了明
显的扩展。■
参考文献:
[1]徐影.《气候变化2007:自然科学基
础》的决策者摘要[N].中国气象报,
2007-2-8.
[2]IPCC.Climate change 2001:Syn-
thesis Report-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Ⅰ,Ⅱ,Ⅲto the
Third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
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United Kingdom,2001.
[3]Jones P D,Moberg A.Hemispheric
and large-scal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variation:an extensive revision and an
update to 2001[J].J.Climate,2003,16:
206—223.
[4]Hulme M,Osborn T J,Johns T C.
Precipitation sensitivity to global
warming:Comparison of observations
with HadCM2 simulations[J].Geophys.
Res.Lett.,1998,25:3379—3382.
)站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
径流减少的趋势,特别是从1969年
以来,径流减少的趋势明显,超过了
显著性α=0.05的临界值,平均MK值
达到-3.26。
6.珠江及闽江流域片径流变化及
趋势研究
珠江及闽江流域片主要选择了
西江的梧州、北江的石角和闽江的竹
歧等水文站进行径流变化及趋势研
究。实测径流量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西江梧州、北江石角、闽江竹歧站20
世纪80年代以来(1980—2004)的多
年平均径流量比80年代以前
(1950—1979年)的多年平均径流量
分别减少了2.2%、0.9%和0.9%。
对各站年均系列的MK趋势分析
表明:各站大部分时间的径流变化趋
势均低于显著性α=0.05的临界值,只
有局部年份的负增长趋势超过了显著
性α=0.05的临界值。
三、结论和讨论
(1)从各站多年均值比较可以
看出,近50年来,特别是1980年
以来,我国六大江河的径流量都出
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海河流
域减少明显,全流域1980年以来
的径流量与1980年以前相比减少
了4~7成,严重威胁到这个区域人
类的生产生活。黄河中下游地区径
流量减少亦非常明显,使得黄河中
下游水资源综合管理面临更加严峻
的挑战。
(2)黄河流域上游和长江流域上
游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地区出现了
径流量减少的趋势,说明气候变化已
经对这些区域的河川径流产生了一
定的影响。
(3)从各站的MK趋势变化研究
可以看出,我国大江大河径流年际变
化大,大部分重点站都出现了径流下
降的趋势,特别是海河流域和黄河中
下游地区,减少程度最大。■
参考文献:
[1]张建云,章四龙,王金星,等.近50a
来我国六大流域年际径流变化趋势
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7,18(2).
[2]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
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3]王辉,项祖伟,陈晖.长江上游大型
水利工程对三峡枯水径流影响分析
[J].人民长江,2006,37(12).
[4]秦年秀,姜彤,许崇育.长江流域
径流趋势变化及突变分析[J].长江流
域资源与环境,200514(5)).
[5]许继军,杨大文,雷志栋,等.长江
流域降水量和径流量长期变化趋势
检验[J].人民长江,200637(9).
[6]王艳君,姜彤,施雅风.长江上游流
域1961—2000年气候及径流变化趋
势[J].冰川冻土,2005,27(5).
[7]张国胜,李林,时兴合,等.黄河上
游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黄河水资源
的影响[J].水科学进展,2000,11(3).
[8]赵芳芳,徐宗学.黄河兰州以上气
候要素长期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分
析[J].气象学报,2006,64(2).
[9]张光辉.全球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
天然径流量影响的情景分析[J].地理
研究,2006,25(2).
[10]张志红,陈红莉,何宏谋.沁河流
域近十几年来水资源量偏枯原因分
析[J].水文,2004,24(1).
[11]刘春蓁,刘志雨,谢正辉,等.近50
年海河流域径流的变化趋势研究[J].
应用气象学报,2004,15(4).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