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别称有什么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1 09:11
- 提问者网友:容嬷嬷拿针来
- 2021-03-10 21:33
中国的别称有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拾荒鲤
- 2021-03-10 22:13
问题一:中国的别称有哪些 中国 华夏 中华 华 赤县 神州 九州 九区 九有 九囿 九围 九原 九域 赤县神州
参考资料:《同义词词林》上海辞书出版社问题二:中国有哪些别称 《汉书·司马相如传》:“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颜师古注:“中州,中国也。”此为别称之一。《晋书·石勒传》:“脱遇光武(即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中原”义同“中州”,系别称之二。
《三国志·魏书》:“下迄魏晋,赵秦二燕,地据中华。”最初,中华但指黄河中下游而言,其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者,皆称“中华”。此别称之三。《后汉书·班固传》:“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中夏,别称之四。
魏文学家曹植《七启》中有“威慑万乘,华夏称雄”,华夏,别称之五。战国时,著名哲学家、阴阳家邹衍提出“大九州”学说,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别称之六。
唐王昌龄《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九州,别称之七。《诗·小雅》:“信彼南山,维禹甸之。”朱熹注:“甸,治也。”禹甸义同九州,别称之八。《左传·襄公四年》:“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禹迹义同禹甸。谓大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故“禹迹”为别称之九。又,大禹既首先划分九州,并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后世即相沿称中国为“禹域”,此别称之十。
另据《隋书·倭国传》载,炀帝大业三年,日本国王多利思比孤遣使长安朝贡,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彼方则是称中国为“日没处国”了。(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问题三:中国的别称有什么 “华夏”、“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中土”、“九州”、“震旦”、“函夏”、“禹城”、“禹迹”、“禹甸”、“九牧”、“九域”、“中原”、“赤县定、“大陆”、“东方”、“瓷器”、“丝绸之国”等。
再者,中国各个历史朝代的国名也被赋予了中国的内涵。问题四:除了九州,中国还有什么别称 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 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2、赤县,《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谷梁恒五年传》 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2、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4、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 外国叫海外。
5、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6、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7、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 “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8、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9、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10、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 《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11、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三国志·魏书》:“下迄魏晋,赵秦二燕,地据中华。”
12、中华,最初,中华系指黄河中下游而言。其后各朝奖土渐广,凡所统辖者,皆称“中华”。中华,中国别称之一问题五:中国的四个别称是什么?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除称中国外,还有许多别称。
《三国志·魏书》:“下迄魏晋,赵秦二燕,地据中华。”最初,中华系指黄河中下游而言。其后各朝奖土渐广,凡所统辖者,皆称“中华”。中华,中国别称之一。
《后汉书·班固传》:“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中夏,中国别称之二。
魏文学家曹植《七启》中有“威摺万乘,华夏称雄。”华夏,中国别称之三。
战国时,著名哲学家、阴阳学家邹衍提出“大九州”学说,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故赤县,中国别称之四。
神州,中国别称之五。
《汉书·司马相如传》:“世有大人兮,在呼中州。”颜师古注:“中州,中国也。”中州,中国别称之六。
《晋书·石勒传》:“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中原”义同“中州”,系中国别称之七。
唐王昌龄《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破九州。”九州,中国别称之八。
《左传·襄公四年》:“茫茫禹迹,画为九州。”谓大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禹迹,中国别称之九。
又大禹既首先划分九州,并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后世既相沿称中国为“禹域”。问题六:中国的别称,除了“神州”,还有什么 神州,九州,华夏,古代也会叫中原。问题七:中国的别称除了神州,还有(),() 九州,华夏问题八:中国各个省市的别称是什么? 省级行政区名称和简称的命名比较复杂,现根据有关材料汇总如下。省级行政区名称后面( )里的字是它的简称。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
辖区古称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1955年,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新”字作为简称。
3、西藏自治区(藏)
元时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乌思”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明代设立两个都指挥使司。清代称西藏东部为“康”(喀木),中部为“卫”,西部日喀则一带为“藏”(包括阿里),因其在中国西部,故称西藏。1965年设立西藏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藏”字作为简称。另一说认为简称源于故称“乌思藏”。
4、宁夏回族自治区(宁)
公元5世纪处,匈奴贵族赫连勃勃自以为是夏后氏后裔,故将建立的割据政权定国号为“夏”。宋代,党项族拓拔氏首领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银川),立国号“夏”,创立文字,建西夏王朝。13世纪,元灭西夏,取“平定西夏永远安宁”之意,在这里设宁夏行省,始有宁夏之名。1958年设宁夏回族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宁”字作为简称。
5、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宋设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广西”一名产生。元设广西两江道。明设广西省。1958年设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因自宋至清,广西的行政中心在桂州(或桂林府),故广西简称“桂”。另一说认为广西秦时曾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而历史上广西2/3地域属桂林郡,故广西简称“桂”。
三、两个特别行政区
......余下全文>>问题九:“中国”的别称有哪些?例如“神州” 中国有许多别的称谓: 1、赤县神州 在中国的古书《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验衍的人,他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2、华 古代时候这个字的意思和“花”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 第二种说法是:“华”含有红色的意思。古代的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为华。 第三种说法是:华是由中国的古称“华夏”省略而来。“华”作为中国的简称,历史悠久。 3、中华 秦朝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是中国,“华”是华夏族的指称。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4、夏 在古代有“大”的含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后来人们就常用“夏”来称呼中国。 5、华夏 中国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当时的商朝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6、 禹城·禹迹·禹甸 相传古代洪水滔天,一个叫大禹的人去组织大家治理水灾。据说,禹治水后,按山川形势划定九州,所以后来世代相传下来称中国为:禹城、禹迹(大禹治水,足迹遍全国)、禹甸(“甸”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7、九州 相传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古书《淮南子·地形》又记:中国古代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自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就泛指中国。以九州的意思还派生演化出九域、九有、九土、九区等许多名字。 8、海内 古代的中国人以为中国周围都是海,所以把中国叫做海内,把外国叫做海外。 我国历史上,随着朝代的更替,还有许多别称和雅号,现将所知列举如下:赤县、神州、华、诸华、中华、夏、华夏、诸夏、中夏、函夏、禹城、禹迹、禹甸、九州、九域、九有、九土、九区……
外国对于中国也有一些不同的称呼。如“震旦”、“支那”、“瓷国”、“丝国”……震旦是指日出之地,因我国地处大地的东方而得名,“支那”是梵文的音译,含有善于思考、发明创造之意。问题十:中国有哪些别称 《汉书·司马相如传》:“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颜师古注:“中州,中国也。”此为别称之一。《晋书·石勒传》:“脱遇光武(即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中原”义同“中州”,系别称之二。
《三国志·魏书》:“下迄魏晋,赵秦二燕,地据中华。”最初,中华但指黄河中下游而言,其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者,皆称“中华”。此别称之三。《后汉书·班固传》:“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中夏,别称之四。
魏文学家曹植《七启》中有“威慑万乘,华夏称雄”,华夏,别称之五。战国时,著名哲学家、阴阳家邹衍提出“大九州”学说,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别称之六。
唐王昌龄《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九州,别称之七。《诗·小雅》:“信彼南山,维禹甸之。”朱熹注:“甸,治也。”禹甸义同九州,别称之八。《左传·襄公四年》:“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禹迹义同禹甸。谓大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故“禹迹”为别称之九。又,大禹既首先划分九州,并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后世即相沿称中国为“禹域”,此别称之十。
另据《隋书·倭国传》载,炀帝大业三年,日本国王多利思比孤遣使长安朝贡,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彼方则是称中国为“日没处国”了。(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参考资料:《同义词词林》上海辞书出版社问题二:中国有哪些别称 《汉书·司马相如传》:“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颜师古注:“中州,中国也。”此为别称之一。《晋书·石勒传》:“脱遇光武(即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中原”义同“中州”,系别称之二。
《三国志·魏书》:“下迄魏晋,赵秦二燕,地据中华。”最初,中华但指黄河中下游而言,其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者,皆称“中华”。此别称之三。《后汉书·班固传》:“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中夏,别称之四。
魏文学家曹植《七启》中有“威慑万乘,华夏称雄”,华夏,别称之五。战国时,著名哲学家、阴阳家邹衍提出“大九州”学说,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别称之六。
唐王昌龄《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九州,别称之七。《诗·小雅》:“信彼南山,维禹甸之。”朱熹注:“甸,治也。”禹甸义同九州,别称之八。《左传·襄公四年》:“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禹迹义同禹甸。谓大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故“禹迹”为别称之九。又,大禹既首先划分九州,并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后世即相沿称中国为“禹域”,此别称之十。
另据《隋书·倭国传》载,炀帝大业三年,日本国王多利思比孤遣使长安朝贡,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彼方则是称中国为“日没处国”了。(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问题三:中国的别称有什么 “华夏”、“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中土”、“九州”、“震旦”、“函夏”、“禹城”、“禹迹”、“禹甸”、“九牧”、“九域”、“中原”、“赤县定、“大陆”、“东方”、“瓷器”、“丝绸之国”等。
再者,中国各个历史朝代的国名也被赋予了中国的内涵。问题四:除了九州,中国还有什么别称 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 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2、赤县,《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谷梁恒五年传》 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2、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4、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 外国叫海外。
5、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6、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7、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 “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8、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9、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10、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 《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11、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三国志·魏书》:“下迄魏晋,赵秦二燕,地据中华。”
12、中华,最初,中华系指黄河中下游而言。其后各朝奖土渐广,凡所统辖者,皆称“中华”。中华,中国别称之一问题五:中国的四个别称是什么?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除称中国外,还有许多别称。
《三国志·魏书》:“下迄魏晋,赵秦二燕,地据中华。”最初,中华系指黄河中下游而言。其后各朝奖土渐广,凡所统辖者,皆称“中华”。中华,中国别称之一。
《后汉书·班固传》:“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中夏,中国别称之二。
魏文学家曹植《七启》中有“威摺万乘,华夏称雄。”华夏,中国别称之三。
战国时,著名哲学家、阴阳学家邹衍提出“大九州”学说,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故赤县,中国别称之四。
神州,中国别称之五。
《汉书·司马相如传》:“世有大人兮,在呼中州。”颜师古注:“中州,中国也。”中州,中国别称之六。
《晋书·石勒传》:“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中原”义同“中州”,系中国别称之七。
唐王昌龄《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破九州。”九州,中国别称之八。
《左传·襄公四年》:“茫茫禹迹,画为九州。”谓大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禹迹,中国别称之九。
又大禹既首先划分九州,并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后世既相沿称中国为“禹域”。问题六:中国的别称,除了“神州”,还有什么 神州,九州,华夏,古代也会叫中原。问题七:中国的别称除了神州,还有(),() 九州,华夏问题八:中国各个省市的别称是什么? 省级行政区名称和简称的命名比较复杂,现根据有关材料汇总如下。省级行政区名称后面( )里的字是它的简称。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
辖区古称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1955年,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新”字作为简称。
3、西藏自治区(藏)
元时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乌思”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明代设立两个都指挥使司。清代称西藏东部为“康”(喀木),中部为“卫”,西部日喀则一带为“藏”(包括阿里),因其在中国西部,故称西藏。1965年设立西藏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藏”字作为简称。另一说认为简称源于故称“乌思藏”。
4、宁夏回族自治区(宁)
公元5世纪处,匈奴贵族赫连勃勃自以为是夏后氏后裔,故将建立的割据政权定国号为“夏”。宋代,党项族拓拔氏首领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银川),立国号“夏”,创立文字,建西夏王朝。13世纪,元灭西夏,取“平定西夏永远安宁”之意,在这里设宁夏行省,始有宁夏之名。1958年设宁夏回族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宁”字作为简称。
5、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宋设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广西”一名产生。元设广西两江道。明设广西省。1958年设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因自宋至清,广西的行政中心在桂州(或桂林府),故广西简称“桂”。另一说认为广西秦时曾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而历史上广西2/3地域属桂林郡,故广西简称“桂”。
三、两个特别行政区
......余下全文>>问题九:“中国”的别称有哪些?例如“神州” 中国有许多别的称谓: 1、赤县神州 在中国的古书《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验衍的人,他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2、华 古代时候这个字的意思和“花”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 第二种说法是:“华”含有红色的意思。古代的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为华。 第三种说法是:华是由中国的古称“华夏”省略而来。“华”作为中国的简称,历史悠久。 3、中华 秦朝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是中国,“华”是华夏族的指称。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4、夏 在古代有“大”的含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后来人们就常用“夏”来称呼中国。 5、华夏 中国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当时的商朝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6、 禹城·禹迹·禹甸 相传古代洪水滔天,一个叫大禹的人去组织大家治理水灾。据说,禹治水后,按山川形势划定九州,所以后来世代相传下来称中国为:禹城、禹迹(大禹治水,足迹遍全国)、禹甸(“甸”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7、九州 相传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古书《淮南子·地形》又记:中国古代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自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就泛指中国。以九州的意思还派生演化出九域、九有、九土、九区等许多名字。 8、海内 古代的中国人以为中国周围都是海,所以把中国叫做海内,把外国叫做海外。 我国历史上,随着朝代的更替,还有许多别称和雅号,现将所知列举如下:赤县、神州、华、诸华、中华、夏、华夏、诸夏、中夏、函夏、禹城、禹迹、禹甸、九州、九域、九有、九土、九区……
外国对于中国也有一些不同的称呼。如“震旦”、“支那”、“瓷国”、“丝国”……震旦是指日出之地,因我国地处大地的东方而得名,“支那”是梵文的音译,含有善于思考、发明创造之意。问题十:中国有哪些别称 《汉书·司马相如传》:“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颜师古注:“中州,中国也。”此为别称之一。《晋书·石勒传》:“脱遇光武(即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中原”义同“中州”,系别称之二。
《三国志·魏书》:“下迄魏晋,赵秦二燕,地据中华。”最初,中华但指黄河中下游而言,其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者,皆称“中华”。此别称之三。《后汉书·班固传》:“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中夏,别称之四。
魏文学家曹植《七启》中有“威慑万乘,华夏称雄”,华夏,别称之五。战国时,著名哲学家、阴阳家邹衍提出“大九州”学说,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别称之六。
唐王昌龄《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九州,别称之七。《诗·小雅》:“信彼南山,维禹甸之。”朱熹注:“甸,治也。”禹甸义同九州,别称之八。《左传·襄公四年》:“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禹迹义同禹甸。谓大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故“禹迹”为别称之九。又,大禹既首先划分九州,并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后世即相沿称中国为“禹域”,此别称之十。
另据《隋书·倭国传》载,炀帝大业三年,日本国王多利思比孤遣使长安朝贡,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彼方则是称中国为“日没处国”了。(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