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朱熹的《春日》 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2 18:56
  • 提问者网友:酱爆肉
  • 2021-03-22 12:22
在线等。。急啊!!!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由着我着迷
  • 2021-03-22 12:34
充满生机,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积极的乐观精神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人類模型
  • 2021-03-22 13:09
春日朱熹   shèngrìxúnfāngsìshuǐbīn   胜日寻芳泗水滨,   wúbiānguāngjǐngyīshíxīn   无边光景一时新。   děngxiánshídédōngfēngmiàn   等闲识得东风面,   wànzǐqiānhóngzǒngshìchūn   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背景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注词释义   胜日:风光美好的日子。   寻芳:游赏美景。   泗水:河名,流经山东曲阜一带。   滨:水边。   等闲:轻易,随便。   总是:都是。   古诗今译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当然,如果读者全不理会那些哲理,只把它当作一首游春诗来欣赏,那也是读者的权利,朱熹是无可奈何的。   赏析:   诗歌叙述诗人外出河边寻春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为什么?因为天地间吹开了和煦的东风,东风催得百花齐放,百花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历来也被传为名句。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