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新城游北山记的注解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6 09:14
  • 提问者网友:嗝是迷路的屁
  • 2021-04-06 04:07
新城游北山记的注解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几近狂妄
  • 2021-04-06 05:32
新城游北山记[1]
[宋]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2],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3],旁皆大松,曲者如盖[4],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5],堕石井[6],锵然而鸣[7]。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蚖[8]。其上有鸟,黑如鸲鹆[9],赤冠长喙[10],俯而啄,磔然有声[11]。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12],仅可步。系马石觜[13],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14],如四五里[15],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16],与之语,愕而顾[17],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18],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19]。既坐,山风飒然而至[20],堂殿铃铎皆鸣[21]。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莫[22],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23],如适在人上[24]。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25],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26],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27]。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28]。迟明[29],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30],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注释】
[1]新城:宋代杭州属县,今划归桐庐县。北山:即官山,因在新城北,故又称北山。
[2]去:离开。
[3]石齿:形容山路间乱石排列如齿状。
[4]“曲者”四句:这是描写松树的形状各种各样。“盖”,指曲柄伞状的车盖。“幢(chuáng)”,作仪仗用的一种旗帜。“虬(qiú)”,传说中的一种龙。
[5]沮洳(jùrù):指地低洼潮湿。伏见:指泉水时而潜流地下,时而露出地面;“见”,同“现”。
[6]堕石井:泉水落进井中。
[7]锵(qiāng)然:像敲打金石的声音一样。
[8]蚖(wán):毒蛇。
[9]鸲鹆(qúyù):俗名八哥。
[10]赤冠长喙(huì):红顶长嘴。
[11]磔(zhé):鸟啄木的声音。
[12]“有蹊”二句:谓山路狭窄,没有回旋的余地,只能步行。“蹊(xī)”,小路。“介然”,像划定界限似的。
[13]石觜(zuǐ):指岩石突出的边角。
[14]篁筱(huáng xiǎo):竹林。
[15]如:大约。
[16]“有僧”四句:谓有个和尚穿着布袍拖着鞋子来迎接,同他谈话,他时而发愣,时而望望四周,好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触。“蹑(niè)”,踩。“愕(è)”,同“愕”,惊讶,发愣。
[17]愕:惊愕地
[18]“曲折”二句:谓房屋的栏杆曲曲折折地循着崖壁,要像爬行的蜗牛、窜来窜去的老鼠那样回旋绕转才能走出来。“栏楯(shǔn)”,栏杆。
[19]门牖(yǒu)相值:门窗相对,这是因为几十间屋子依崖壁曲折排列,不在一条直线上。“值”,遇到,面对。
[20]飒(sà)然:风声。
[21]铎:铃。
[22]且莫:天快要黑了;“莫”,同“暮”。
[23斗:指北斗。光大:又亮又大。
[24]适:正好。
[25]摩戛(jiá):摩擦相碰。
[26]梅棕:梅树和棕榈树。
[27]森然:阴森森的样子。离立:两两并立。突鬓:鬓发怒张。
[28]魄动:心惊。寐(mèi):睡。
[29]迟明:天快亮的时候。
[30]恍惚:依稀,仿佛。若有遇:好像有所见,指山间景物浮现在眼前;遇,遇到,接触。
【作者与题解】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济北,晚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二年(1079)进士,曾任礼部郎中兼国子编修等职,前后多次被贬,晚年在济州金乡县筑归来园隐居。他和黄庭坚、张耒、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词、文在当时颇有名。有诗文集《鸡肋集》和词集《琴趣外篇》。
本篇选自《鸡肋集》。熙宁年间,晁补之的父亲晁端友任新城县令,与居官杭州通判的苏轼有诗唱和。晁补之随父同在新城,二十岁那年拜在苏轼门下,亲闻教诲二年之久。据晁补之说,苏轼曾对他讲述杭州“山川人物,雄秀奇丽,夸靡饶阜”,并称赞枚乘的《七发》、曹植的《七启》“引物连类,能究情状”,他因此作《七述》,记述苏轼之言,描写杭城种种情状。《新城游北山记》也是这期间写的。这虽然是一篇散文,却也吸取和运用了赋的某些表现手法,可以看出苏轼所说“引物连类,能究情状”的话对他的影响。
这是一篇以刻画景物、渲染气氛、传达感受见长的游记。文中所写泉、石、松、藤、鸟,以及荦确逼仄的山路、遮天蔽日的竹林、高峰绝顶的庙宇,无不给人一种山深景幽、奇特怪异的感觉。至于风中铎铃、月下树影,更增添了空寂、阴森的气氛。作者擅长绘画,从本篇中也不难发现他善于捕捉和描摹形象,勾勒画面。作者不但成功地用文字把种种难状之景再现出来,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切身的感受,至今读来,仍给人以深刻的、强烈的印象,如同身临其境,“恍惚若有所遇”。把暂时的情景、瞬间的感受保存下来,传之久远,这正是文字和画笔所共同具有的特殊功能,也是这篇游记值得称道的地方。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